近日闲逛四处,发觉曹真人气极高,近乎被口径一致地称之为“一代名将”。不少强帖甚至比之于诸葛、司马之流,更有甚者称其用兵远过司马、诸葛。凡此种种,某家实在“心不能平”,故抒愚意,粗略评议一下子丹战绩。 看曹真同志的战绩(以下皆取自本传): “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当时的曹真,已经统领了虎豹骑,又有“鸷勇”之名。讨平这“贼”字辈的“小人”自是信手拈
《三国演义》中,东吴孙权为了和荆州的关公拉近关系,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为媒,想娶关公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关公知道后,当着诸葛瑾的面大骂孙权,说:“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孙权比成了狗。结果是两家闹翻,孙权派吕蒙抄了关公的后路,夺了荆州,杀了关公父子,并由此引发了吴蜀一场大战,张飞和刘备也在战前战后分别死去,关公的那句骂人话“虎女焉能嫁犬子”可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我记得“毛批”曾评论过关公这句不恰当的话,刘备娶过孙权的妹子,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说孙权,早年也是个英雄人物,坐领江东,举贤任能,大破黄祖于西塞山,两拒曹操于濡须口,就连在逍遥津处境最艰险时,他仍能“便马善射”,无怪曹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然而,东吴兴由孙权,亡亦由孙权。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江东最高统治者的孙权,晚年在家事的处理上却相当糟糕,简直是糟糕透顶。由此,家都不齐,国非但不治,而且是大乱而特乱,东吴由此而衰,孙家又出了个孙晧这个不肖子孙,连
赵云,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 看了大量关于赵云的激烈争论的文章,自己也认真阅读了《三国志》后,我渐渐修正了原先赵云在自己心目中的定位,接
一、荆州问题的由来 荆州是故楚地,长期以来就是独立于中原文化的经济、文化区域。其经济中心是江陵(故楚都“郢”就在江陵附近),一条经襄阳、宛城的“驰道”把它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在历史上,楚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期敌视,其分界大致在襄阳、宛城一线,一般认为,襄阳是楚地的门户,宛城是中原(“中国”)的门户。在三国时期,荆州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区域内还有大量未归化的原始部落,经济并不发达。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讨董联军起时,长沙太守
这里所谓“对外交往”中的“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外交”中的“外”的含义是不同的。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国家分裂,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各自为政,它们之间或战或和,既有军事上的对峙,又有外交上的周旋。因此,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三国时期的对外交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魏、蜀、吴之间的外交关系,二是三国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三是三国与海外的外交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武将单挑的场面着墨最多,两位猛将大战数百回合的场景看得我们热血沸腾。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再怎么勇猛,也不可能把几万人的军队当豆腐块切的,而且真实的战争胜负不可能由两个人的武艺高低来决定。这次,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三国时期的战争。看看古人打群架的方式和我们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杨慎晚年之作,本是《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 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大将军等,封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年二十一,历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年旱,开仓济民,督农桑。讨会稽山越贼帅潘临、鄱阳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权配逊策女,数访世务,逊议以 “平山寇叛,取精锐。”权纳其策。由虚势伏兵,破丹杨费栈,安内患,得精卒数万。建安二十四年,蒙称疾瞒关羽,逊代献骄兵计,军暗渡取荆州,除抚边华亭侯。败詹晏、屈陈凤。破房陵邓辅、南乡郭睦,诱降文布。迁镇西将军,封娄侯。陆逊论治荆州“拔人才、未亲疏。”权纳之。黄武元年,拜大都督、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