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赤壁之战所在何方──从火烧战船论及地理

     作者:凌云雕龙 来源:琅邪中华文化论坛

      五、诸多侯选地之评比

    (一)江夏以东之疑

    包括黄州赤壁及武昌赤壁,位置已经东过江夏,曹操若能会师江夏,代表三大水军业已到位,而且据守江夏,此时周瑜就不可能偷袭,而是只能围城,恰如周瑜欲袭南郡,只能围城江陵。除非守将惊闻周郎英名,曹仁吓得乘船逃亡,或是文聘吓得遁北,魏延夏侯懋弃城乘船逃亡之事,也可用在周瑜身上,能威吓北军武将有多少就见仁见智。

    守将撤下曹仁换曹操,此时江夏既由曹操坐镇,兵棋推演之要求得往上提升──若说曹仁以无援坚守一年,曹操以举国资源,面对周瑜攻城,未审胜负如何?江夏可让文聘坚守,在无援之下,力挡孙权亲率五万兵来袭;南郡让曹仁坚守,在无援之下,面对周瑜、程普甘宁黄盖等江表诸公,独撑一年有余:江夏若由曹操守城,后援无穷(以前光收降青州兵就有三十万),不知挡不挡住周瑜围城?如果曹操能会师江夏的话。

    因此黄州赤壁不太可能为真实赤壁,因为这代表曹操已会师江夏。周瑜不可能偷袭成功,除非曹操就像魏延口中的夏侯懋,一听到周瑜来袭,不是骑马也不是走路,而是一定吓得乘船逃亡,理想太天真。

    按《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这表示赤壁在夏口以西,当然夏口之地可能又有争议,盖水流会变、地名会改,各朝不尽相同,但因其名取其夏水与汉水汇入长江之口,故曰夏口,地理位置大致可定。以夏口(今湖北武汉)而言,再由《大清一统志.武昌府》所示,武昌赤壁其地址于江夏县“东南”七十里处,黄州赤壁若以赤鼻矶来定位,更远在夏口以“东”二百余里,只有蒲沂赤壁位于夏口以“西”。

    再来是刘备的位置,《先主传》:“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武帝纪》:“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都可看出刘备驻军夏口的事实,唯一有记载刘备身居樊口的是《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但此条孙盛批评其上下文有:“《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自然刘备进住樊口也不可信。如果曹操能越夏口而往樊口,表示刘备已撤退东至樊口,或是曹操在夏口有所斩获,总之是刘备的势力不在夏口,曹操才有可能过夏口而邀樊口。

    《江表传》又提刘备不知来船究竟为周瑜或曹操,这也相当离奇,长江在此地为东西流,刘备既在樊口,周瑜必定来自东边(可能由柴桑而来),曹操一定来自西方(至少要过夏口而来),《江表传》居然记载刘备会疑问来船方向:“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八成曹操神通广大,派青徐军已经扫荡江东,所以从东而来,导致刘备搞不清来者何人,故《江表传》在此不可信。苏东坡填词《满江红》即有:“《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之句。也只有《江表传》独家孤例表示刘备转进樊口:若樊口真为孙权势力,刘备带兵驻守樊口即代表孙权放弃对樊口的主权控制;若樊口本为刘备势力,刘备应当知晓樊口“西方”的夏口之现况,包括夏口是否已经遭受曹操攻击沦陷,或者周瑜应不从西面而来,怎会怀疑西方可能会有周瑜船呢?

    ────夏口──樊口──柴桑────

    曹操既然没有机会到夏口以东,刘备也没有道理向东退到樊口,双方交会战场(赤壁)只能发生在夏口以西。

    (二)长江或汉水之谜

    举凡钟祥赤壁及汉阳赤壁,都把地理定位于汉水,而且是入长江前就遇袭。

    此说固然合于地理在夏口以西,但是长江等战事可就一竿子被打翻,像长江流域洞庭湖畔的巴丘烧船、曹操至长江南郡之江陵之接收军实等,就会变成矛盾难释。除非巴丘不在长江在汉水、江陵不在长江在汉水,否则曹操在汉水未入长江前就遇袭,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诸多长江战事。

    汉水比起长江,好比鸡腿比大腿,长江江面可以宽到一眼望不清对岸人脸,但是汉水水面却窄到用两艘蒙冲便可横断汉水。《董袭传》:“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黄祖把船驶至汉水中央,沉下石碇为船锚,使之停泊船只于水中央,然后狂射飞矢,结果就能造成孙权水军无法前进,不过两艘蒙冲,就能打算控制汉水。如果孙权想火烧蒙冲的话,黄祖顶多就是两艘蒙冲被烧。

    原本曹操大战略为集合荆州水军,若采汉水赤壁说则因而舍弃江陵舰队:

    一来任由刘备前往江陵而无而先占江陵之打算,盖曹操使用水军无法陆地行舟至当阳;

    二来汉水由于水面较窄,水战有限就算发生火烧船,规模也不会太大;

    三来火烧船后追击方向不对,《吴主传》:“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此南郡当指江陵,若是曹操在钟祥赤壁本从襄樊沿汉水而来,何必曲线绕路弯走江陵再回襄樊?直接逆走汉水不就可回襄樊?曹操当初可水陆俱进,撤退亦可水陆俱回。

    襄樊\汉

     \水

    \钟祥赤壁

    江陵  \

    ────长江─────

    以下为曹操的直线路线与曲线路线,理论上的直线(若曹操走汉水),比实际上的曲线(史书言曹操到江陵)还合理,就为了赤壁可能在钟祥,曹操有直线不走,实际却改走曲线。

    直线路线:

    去:襄樊-赤壁   回:赤壁-襄樊

    曲线路线:

    去:襄樊-江陵-赤壁  回:赤壁-江陵-襄樊

    若坚持汉水而舍长江,曹操在江陵追击刘备又从江陵归师等事,就会变得很棘手,除非赤壁本来就不在汉水上。

    本文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孙权 周瑜 文聘 刘表 黄祖 关羽 程普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