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将领。虽说他是众多三国群英中颇受今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其身上也颇具争议。纠其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就在于[陈志]的[赵云传]和[裴注]的[云别传]。 正方基本上站在肯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智勇双全,可当得上“完美”一词。常言“[啥啥啥]都可以相信,为啥不信[云别传]”。反方基本上站在否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一无是处,仅仅是个“侍卫长”尔。常言“[云别传]若是可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来提出这么一个疑问的――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

孔融之死是被后世知识分子谈论得最多的三国故事,因为很像一个为了正义理想,而牺牲在强权政治下的光辉儒家知识分子形象。其实并非如此,孔融这个人偏狭残忍,死得一点也不冤枉。我们错以为东汉亡于外戚干政与党锢之祸,其实,正是像孔融这样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拖垮了东汉,但是可笑的是,历史却把他们带进另一个完全不属于他们的三国时代。
冷兵器的时代,是火烧热了那片大地。战火弥漫的三国烽烟从未间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很明显,这三次战役都与火有关。具体说就是官渡之战决定了中原大地的霸主;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的局面;夷陵之战则使鼎足之势更稳固。可以说整个三国都贯穿在这三把火中。除此之外还有诸葛亮刚出山时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火攻之战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司马懿杀曹爽之后,魏中央军政大权全归其掌握。可是,反对司马氏的活动还不断发生。主要有如下几件事。
姜维:蜀汉大将军、凉州刺史。幼年丧父和母亲生活,喜爱郑玄的经学,曾为魏中郎将,参天水郡军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投蜀汉,因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即有胆义,又兼心存汉室,故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导致尾追的司马懿退兵。姜维继诸葛亮之略,伺图中原,恢复汉室。又因其熟悉西方风俗,欲以羌胡为羽翼断陇西为蜀汉所有。蒋琬和费祎在位时实行保境安民,姜维每次出兵不过万人,但费祎被刺杀后能实行自己的志向,于是伺机累次兵伐中原,降李简、斩徐质、大破王经,一时挫魏国之威。
刘备辗转大半辈子而功无成,经名士徐庶和司马徽举荐,三顾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的出仕给刘备注入了从未有过的新力量,那就是行霸之道。诸葛亮以刘备现有的基础,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方案。虽然成功在三分天下,却在刚刚兴起之时经历了荆州和夷陵更大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