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王佐之才?辅佐君王,运筹帷幄,治国安邦之名士也。三国时期历来以人才辈出
而闻名。而三国中的谋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夺天地造化之智的绝不下于十个。不过
当地域初定之后,先前叱咤风云的谋士们面对的就是另一种环境——官场了。混迹于官场
中的王佐之才,不管如何,都是颇值一提的。
【一】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的自保之臣
三国众谋士,若论智谋,可能难分高下。但若论城府,这一类人无疑是城府最深的。
此辈英豪深知官场中的险恶与肮脏,而无论先前有过多么大的功勋,都可能受到君主的猜
疑、同僚的诽谤。一不小心,连人头落地都有可能。所以这一类人往往身处官场而“阖门
自守,退无私交”,明哲保身。众谋士里,这类人的代表有两个:贾文和与刘子扬。
先说文和。贾诩少时虽不出名,却已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
)、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
,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求脱
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
8226;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
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
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仅从这
件事,便可初见贾诩之心术。
随后的贾诩,先随董卓,董卓死后又随李傕、郭汜,再其后段煨、张绣,知道最后跟
随张绣投靠曹操,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最后在曹操最恐惧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归顺。终
于奠定了在曹营中的特殊位置与殊荣。
综观贾诩从出道到投曹的全过程。不难看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一个人的利益而
行的。董卓被杀后贾诩为求自保而鼓动李傕、郭汜造反:“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
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此计为众人采纳。于是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
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最后占领长安,吏民死者无数。太常种佛、
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
司徒王允及其妻子等都被杀。贾诩的所作所为,给东汉的百姓和朝廷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灾
难。裴松之也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
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
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而其后发生在贾诩身上的种种事件以及贾诩所施的种种手段,如挑起李郭二人内斗、
降曹而复叛等等,无不展示出贾诩过人的心术和唯我的内心。
及至跟随了曹操,受到了器重,贾公倒也老实,兢兢业业地协助曹操争夺天下,功勋
彪炳。等到曹操一统中原之后,曹氏势力相对固定下来,贾诩在中原,又一次居于官场。
于是,贾诩原先过人的心术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中,他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样颇有心术的曹丕。但在协助曹丕的同时,他又“自以非太祖旧臣,而
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不久,曹丕称帝,
贾诩也得以飞黄腾达。这位“经达权变”的自保之臣最终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关于贾诩,历来评判颇多。当然,他超一流的谋略是世所公认的。可是当涉及到他的
为人的时候,历来是贬多于褒。细看裴松之的注解便知。不过替他说话的也有不少。记得
有人这样说过:“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
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
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
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究竟谁是谁非,这里也不作评论。也许在那个时代,当一个原本心怀天下的书生在年
轻的时候受到了太多了轻视的时候,他所想的就是苟全于乱世而保一生的安逸却又有所作
为吧。不过可叹的倒是,一代名士贾诩,智谋超群,甚至如今很多人誉之为“三国第一谋
士”,就这样安稳地过完了他本该轰轰烈烈的一生,也浪费了不少他超群的智慧。试想,
如果贾诩能够将他的智谋全部发挥出来的话,孔明、周郎、吕子明等辈,恐怕也不会过的
那么轻松了吧。
另一个与贾诩颇为类似的是魏国名士刘晔。刘晔的生平和智谋我不多说。相信熟读过
三国的人不会不知。堂堂的东汉皇族血脉、被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
劭赞为“佐世之才”、初投曹操便在蒋济、胡质等五名扬州名士中崭露头角、定计灭陈策
张鲁等等已经让七显得卓尔不群,还有两次闻名于三国历史的未被采纳的大谋略劝曹操进
攻西川和劝曹丕进攻东吴(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天下就没有刘备;
如果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天下就没有孙权。当然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无不体现了刘晔
过人的计谋。其它还有事先料中了魏讽、孟达、公孙渊的造反(貌似比较大的造反都被他
提前料到了),如此眼光深远,见识卓群,真乃奇人也!
初观刘公之韬略,便可知此人及善于把握别人的心理。而刘晔在官场上简直把他的这
一优势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刘晔混迹于官场总的来说与文和相似,“晔在朝,略不
交接时人”。但是他为了自保所采取的揣摩迎合之术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最经典的一件
事:
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
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
,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
,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
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
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
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
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
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
,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
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1]
变持两端到了这种境地,能将同一件事的站在两个相反的立场上说地头头是道而不引
起怀疑,从而在曹睿和杨暨中间两头逢源,也可以算是非常恐怖了。
所谓过犹不及,具有一切超一流谋士素质的刘晔,将过多的心思放到了明哲保身这一
方面,也就难免不玩火自焚了。他最后的结局,也是颇另人感叹的。
“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
,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
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2]
很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代名士刘晔,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拆穿、贬官,最后在
忧郁中死去。不光如此,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拍马逢迎的笑柄。可叹~
刘晔的一生,也许注定是个悲剧。汉室皇族血脉的身份不但没有让他吃香,反而严重
妨碍了他在魏国的仕途发展。他智谋超群,眼光深远,见识卓群,但是自从曹丕登基以后
却很少采用他的建议,而历史的发展又往往不经意地证明了刘晔之谋的正确性。居于遍布
机关的官场,不敢太韬光隐晦,又不敢太锋芒毕露。尽管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
误……
呜呼!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
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二】居功自傲,放荡不羁的刚戾之臣
这一类人,称之为名士,固然不错。不过称之为狂士倒是更能体现他们的本性。纵观
三国,人才辈出,狂人也是辈出。这里浅论二人:法孝直与彭永年。
法正其人,在计谋方面素以奇谋见长(这倒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所缺乏的)。刘备夺
取西川和汉中时,法正所立功勋只怕蜀军中无一人能与之匹敌。汉中之战,曹军名将夏侯
渊战死。曹操悲痛之余尚且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一说到法正,
连昔日无比看重的枭雄刘备都被孟德无情的鄙视了……
但是说到法正的品格,恐怕就一点也谈不上“正”了。先是背主求荣,抄了自己主公
刘璋的鱿鱼。当然这也没什么,所谓贤臣择主而事。但是后来成名后“一餐之德,睚眦之
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就实在太过分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法正
这位地位不在诸葛亮之下的重臣,却没有一点名士的气度。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后来的王猛
。
在如此严酷的官场,谋略不在法正之下的刘晔明哲保身、机关算尽尚且没有什么好果
子吃。法正恐怕就更不幸了。另人颇感奇怪的是历来以执法严明而著称的诸葛亮却反而为
法正说了不少开脱之语。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法正此时气势正盛且为刘备
所重,诸葛亮也无胆量与之争锋。
法孝直四十五岁时就英年早逝。死时“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也许很多人读史读到
这里时会为法正扼腕叹息。可是细细想来,法正如果不改其狂妄自大、睚眦必报的致命弱
点,恐怕也未必会一生都被刘备所倚重吧。到那时候,会落得什么结局,恐怕也很难说。
纵然刘备不忌惮他的功劳和狂妄,一个睚眦必报、人望及低的大臣,又能得到什么好结果
呢?
法孝直的英年早逝,恐怕反倒是一种幸运。就像林彪如果在收复海南岛之后就死的话
,他永远都是无敌元帅、常胜将军,可惜他偏偏活下来了……
蜀汉与法正略有相似的是另一位谋士彭羕。然而与法正不同的是彭羕功劳、智谋小过
法正,而狂妄自负却高过法正。就《三国志》记载,彭羕虽然有才,却算不上极品。与前
文的文和、子扬、孝直相比,只怕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羕起徒步,一
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完完全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于是诸
葛亮 “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 “察羕行事,意以稍疏”,贬其为江
阳太守。而此时彭羕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为官的缺陷,反而跑到马超那里去说刘备“老革
荒悖”甚至说出了“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样的话。这样的话,无疑是
自取死地。彭羕之死,至少证明了他的个人修养、为官能力都很次,不足以成大事。
三国时期这一类的文臣武将都有很多。如廖立、许攸、麴义等等。其实纵观中国古代
的官场,这一类居功自傲的功臣最后都难免这样的命运。而彭羕身处官场却不懂一点官场
之争,最后自取死地,恐怕也只是无数被杀的功臣中死的并不算太冤的一个吧。
纵观中国古代史,运筹帷幄、定国安邦的王佐之才数不胜数,而官场的阴险也是众所
周知的。三国时期的名士,大多炼就于血与火的战斗之中。靠治理国家的内政方面出名的
倒不是很多。而细观这些在沙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身处官场时的表现,无论是
经达权变、明哲保身还是狂妄自大、居功自傲抑或是平庸无为、安然而终,倒也都是别有
一番韵味的。
注:[1][2]皆出自于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刘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