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事必躬亲,不善授权:诸葛亮作为领导者的几点失当

     作者:guonan0701 来源:百度三国志吧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蜀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蜀汉政权“鞠躯尽瘁,死而后已”,使他成为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令世人景仰,但诸葛亮的领导方式上的失误的也为蜀汉灭亡埋下为种。

      赤壁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平衡。荆州丢失,关羽丧命,刘备倾全国之兵,怒伐东吴,全军覆没,病死白帝城。诸葛亮受托辅少主,开始执政,也只西南一隅,且南中反叛,国内动荡,矛盾加剧,面临“民穷兵疲”的困境。诸葛亮此时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励精图治,对内修生养息,名法治国,平定叛乱;对外与吴国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使蜀国国力渐渐回复,应该说诸葛亮出师二十几年,对蜀汉政权的维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由于其自负专断的心态,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的性格,无论是用贤纳谏、南征平叛,还是挥师北伐等,都曾犯有严重的领导错误,特别是蜀汉后期没有把国家重点放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政治改革、精简机构、用贤致治,导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从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当然蜀汉最先灭亡不是诸葛亮个人所愿意看到的,但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领导责任。

      对于其领导能力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事必躬亲,不善授权;用人不明,不纳人才;战略失当,穷兵黩武。

    一、事必躬亲,不善授权

      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汉文帝刘恒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

      现代社会,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极为繁杂,如果领导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会应接不暇,难免事与愿违,所以领导必须学会正确授权。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 “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其对手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二、用人不明,不纳人才

      作为《三国演义》里大反派的曹操其实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一生的“创业”生涯中曾经三次颁布《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用人唯才,这正是曹操的高明处,何况是在乱世?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政治家未必在于自己各个方面都很高明,而在于让部下高明的人都能够脱颖而出,发挥个人的优点,人尽其材,三国中曹操实际上是得了人和。

      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上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错用马谡,让一名非常优秀的参谋担当将军,以至于有街亭之败;不听谏言,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兵出子午谷,以至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劳民伤财。而且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方面,表现出过于严格的错误,导致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不能施展才干,“有德”而平庸之才充斥朝野,造成了蜀国后期人才的急剧匮乏,以致蜀国之亡。应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与当时天下的英雄如曹操、孙权有着巨大的差距,即使比于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也显不足。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从最初“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到后期一直是蜀国难得的重要将领。在刘备时期,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的勇夫,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可见刘备用人之道的不拘一格。

      而转到诸葛亮执政时期,他对魏延采取了极端压制的行为。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也不委以重用,多说只是断后之类的差事。魏延当初的兵出子午谷的策略,被诸葛亮一语否定。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即使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都不忘了打压魏延,撤军时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以致魏延最终被诸葛亮提拔的小人杨仪害死,还背上了逆臣的千古骂名,实在令人惋惜。反而是诸葛亮看好的杨仪,事后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诸葛亮用人之不明!

    三、战略失当,穷兵黩武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里面有个天生的破绽,那就是试图照抄汉高祖暗渡陈仓的故伎,而缺乏真正的理解。蜀中虽然沃野千里,但民族众多,矛盾复杂,国家化的程度不强,可以成为良好的后勤基地,却不能够提供战斗力和组织力都是上乘的部队。要知道当年汉高祖取三秦的主力军是徐州一带的彪悍之民,更加之思乡心切;而刘备如果从益州出击,蜀地的兵员远离故土的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况且,蜀地固然有层层山峦作为屏障,让进攻者望天险而兴叹,但是这些天险也限制了蜀地部队出击时的后勤供应,同时也制约了发挥军事艺术中很重要的迂回作战,使战争变成缺乏技巧的消耗战。因此,诸葛亮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是不完善的,甚至于是等于本末倒置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却算不上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至于诸葛亮后期穷兵黩武,六出祁山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是造成蜀国国立不济,最终最先亡国的主要原因。作为同一时期的吴国将领陆逊,反而在夷陵之战后,并没有采取争锋天下的行动,而是着手致力于民生。陆逊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而国弱,民瘠而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陆逊和诸葛亮不同,主张对内发展经济,轻税薄赋,蓄养民力,对魏国则采取守势,等到综合国力提高了再和魏国争锋。吴国之所以能够后亡于蜀国十六年,陆氏父子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陆逊的慎战,要优于蜀国诸葛亮的穷兵黩武,毕竟西蜀的险要是要强过江东的。如果诸葛亮采取的是派遣魏延等良将以少许兵力据险而守,在国内休生养息,谋定后动的话,西蜀应该至少不会先亡。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诸葛亮为政的失当之处,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蜀国能够在乱世生存,使人民得以安居,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这里指出他的失败之处,只是想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个领导者,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本文相关人物: 诸葛亮 魏延 刘备 曹操 杨仪 陆逊 张飞 关羽 严颜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