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漫评三国:孙家和江东势力的合作与斗争

     作者:yc雨花石

      江东孙家虽然是江东人,但孤微发迹,并没有强大的乡土势力倚仗,而庐江大战,陆康去世,整个江东的士家大族都对孙策抵制和反抗。孙策有时候非常的大度,比如对待张昭太史慈,但年轻气盛的他的性格也有刚毅、倔强的一面,有时处理事务就会显得轻率、急躁,而一旦发起脾气来,则是不计后果,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面对世家大族的不合作,孙策采取血腥镇压的方针,诛戮江东英豪,以立威名。

      据《三国志》注引《会稽典录》记载:会稽郡的功曹魏腾,是个性格直率、刚毅不阿的人,办事坚持原则,决不会以长官的意志行事。有一次,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激怒了孙策。孙策为此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找了个由头决意要杀死魏腾。下属们见孙策发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劝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救魏腾。吴夫人知道后,就站在了水井边要跳井自杀,侍从报告了孙策,孙策急忙前来看望母亲。这时吴夫人倚扶着井沿对儿子说:你刚刚立足江南,根基还没有稳固。当务之急是要礼贤下士,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样人们才会来投奔你。魏腾功曹办事遵守法度,尽职尽责,你今天要是杀了他,那么明天大家就会背离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祸临头,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听了母亲的诉说,心中大为震惊,马上省悟了过来,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立刻释放了魏腾并对其礼遇有加。

      魏腾的家族也是会稽郡的望族之一,他们在会稽郡乃至江东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孙策刚刚据有江东,处于开基创业之时,根基还没有稳固,会稽郡以及江东的一些大族,有的还处于敌对顽抗的状态,没有完全归顺;有的还处在徘徊观望之中。孙氏要想立足江东,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才是永久之计。对于魏腾的处置,孙策就算一怒之下杀了他,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其影响则会是很大的,它会影响到一些大族的归顺去就,甚至激起更坚决的抵抗。吴夫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及时地现身说教,义释魏腾,这对稳定江东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响。

      孙策最后还是被忠诚于许贡的三个门客谋害。孙策统帅江东军队北上,严重损害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谋杀案。许贡之所以交接曹操,就在于孙策筹备进攻曹操。江东大族需要的是区域和平而不是统一中国,而且当时曹操的面目还没有暴露,士大夫认为曹操辛辛苦苦把汉献帝迎来供养,是大大的忠臣。即使孙策不死,能不能长期争锋于中原,也要考虑江东的支持。我们知道,无论孙策时代还是孙权前期都有内部的叛乱。许贡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是一个集群的反应。

      与曹魏和蜀汉相比,虽然孙家在江东耕耘最早,但是,从一个军政独立集团演变成彻底独立的政权的过程最长,博弈最复杂,所以,东吴正式建国的时间最晚。江东孙家建立政权的过程其实是两个过程,一个是江东政权通过军事斗争维护江东和平生活的过程,一个就是孙家代表的军事力量和江东大族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江东政权通过调整政策协调内部力量完成江东化的过程。

      江东大族排斥孙策,孙策用血腥手段镇压,大家在一起折腾,冤仇越结越厚,但总体上还是江东大族吃亏,因为哲学的批判斗不过武器的批判,也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问题是,一个劲折腾,对于孙家也是大麻烦,根基不牢,内忧外患,万一国内大环境和江东小环境内外勾结,就有可能翻盘。孙策“义释魏腾”就是释放一个谋求共弃前嫌的信号。

      无论怎样讲,既然孙家已经将江东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就希望这个势力范围繁荣昌盛,如果把所有的反对派都杀光,干净倒是干净,但是,血雨腥风的江东还是江东吗?

      江东大族也在谋求和孙家的合作。黑格尔说:存在就合理。既然孙家军阀集团已经形成,江东大族的不承认只能伤害自己的利益,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说起来非常的节烈,人格好像有些伟大,但已经天下大乱,皇帝都没有饭吃,无论袁绍袁术,还是曹操,哪一个不想当皇帝?东汉的灭亡已经不可阻挡,如果自己对东汉表示忠诚而被杀,也许可以为后人景仰,但是,既然效忠的政权都已经即将灭亡,自己的牺牲就成了殉葬。殉葬不同于牺牲,牺牲是为了建立一个蓬勃的新政权而流血,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而流血,殉葬就是为一个已经腐朽的政权而流血,为狗咬狗的军阀而流血。姜维的父亲姜囧死于汉民族和羌族的斗争,他就是汉民族永远的革命烈士,他家的小朋友姜维就是烈士子女,就可以享受曹魏政权的照顾,因为民族利益具有继承性。魏延参加了平定南中的战役,也属于汉民族的英雄人物,但曹魏就一定不肯给予奖励,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民族内部政治集团的归属问题。东汉既然一定要灭亡,江东大族就一定要选择一个新的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江东的军事在谋求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时候,江东的经济也在寻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

      孙策的去世,为江东士族和孙氏集团的合作扫清了障碍,提供了契机。

      江东士族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支持某一军事集团统一中国,一个是支持某一集团地方割据维护区域和平。

      表面看来,江东士族如果能够控制整个中国的管理权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其实还有另外一笔账。一个地方军阀要统一中国,是一定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持的,战争一定要破坏经济,战争一定要死人。项羽曾经占领了中国,江东民众没有多少好处,项羽失败,江东八千子弟就白白丢失了生命,后世的评论家无论怎样评论,都无法弥补江东的人力、物力损失。江东如果支持统一中国,那么就是江东用自己的所有资源和整个中国抗衡。即使统一了中国,中央政权也不可能完全被江东控制,自己辛辛苦苦出钱粮、耗人力,弄来弄去得到和失去不成正比。有些亏。

      在三国时代,三个政权的士族集团都反对战争。《三国演义》第120回,羊祜建议征讨吴国,就遭到贾充荀顗冯紞为代表的大士族的竭力反对。280年,晋兵已经攻克了牛渚,贾充仍然要求“吾兵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贾充甚至强烈要求斩杀主战派张华“以谢天下”。江东已经非常的腐朽,战争已经很快结束,但对于贾充为代表的士族来说,只要江东不威胁自己的利益,即使用一月的时间就可以统一中国,他们也不愿付出代价。个人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

      江东大族坚定不移的谋求江东的和平,至于谁能够管理天下和江东,那是个无所谓的事情。

      孙策不是江东利益的代表,因为孙策是“小霸王”,他有一个以“吴越之众”图谋天下的宏图。

      《三国演义》第29回,孙策要求曹操给一个大司马的名义,曹操不答应,孙策很愤怒,“常有袭许都之心”。吴郡太守许贡,就私下里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朝廷宜外示荣宠,召还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

      许贡对于曹操的态度我们不讨论,但孙策坐拥江东的时候,许贡可以和他勉强维持,一旦孙策图谋中原,许贡就坚决反对,这就是江东民众反战的呼声。

      200年,孙策准备利用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机会背后偷袭曹操,这就是把江东利益绑架在战车上,于是孙策遭遇了刺杀。

      孙策去世后,孙权管理江东的时候,不但太过年轻,而且不长于军事指挥,威信当然不高,也就无法像孙策那样争衡天下,也就选择了坐观天下风云的战略(坐领江东)。孙权的这个政策非常符合江东士族的利益,为建立维护江东地方利益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孙策去世后,张纮忽悠曹操和孙权保持和平共处,曹操考虑到自己需要集中精力接受袁绍的挑战,也就借坡下驴给予孙权一个将军的名义而且兼领会稽太守。

      孙权和曹操达成妥协后不久,顾雍接受张纮的推荐担任的会稽丞,代行太守的一切权力。顾雍担任孙权的丞相长达十九年,是江东大族的第一代表,他的加入,标志着江东军事政治地方利益集团的形成。

      《三国演义》第38回,有一段孙权和地方集团相互联合的文字:

      “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字德润;彭城严畯,字曼才;沛县薛综,字敬文;汝阳程秉,字德枢;吴郡朱桓,字休穆陆绩,字公纪;吴人张温,字惠恕;乌伤骆统,字公绪;乌程吾粲,字孔休:此数人皆至江东,孙权敬礼甚厚。又得良将数人:乃汝南吕蒙,字子明;吴郡陆逊,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东郡潘璋,字文珪;庐江丁奉,字承渊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这一点文字,非常重要。一个是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暗含的意思就是孙权更改了孙策的政策。一个是“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顾雍的排序还在张纮之上,暗含的意思就是这些贤士之所以投奔孙权很大程度是因为顾雍的影响。一个是江东四大士族的代表人物全部加入了江东集团。

      这一段文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陆绩、陆逊叔侄二人也加入了孙权集团。

      陆绩怀橘是中国二十四孝典故之一,十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被孙策窝囊死。仇怨当然是有的,但陆绩这个人心胸非常的宽广,他并没有图谋个人的私仇,而是图谋影响江东孙家的基本方略。

      孙策在吴郡和张昭、张纮、秦松一起讨论安定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四人的共识是“须当用武治而平之”。

      江东士族不需要一个疯狂的军事集团,他们只需要一个维护区域和平的工具。

      219年,孙、曹、刘三家斗智斗勇的时候,精研《易经》的陆绩在三十二岁的年龄告别了人世间,而且做了一个伟大的预言:“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那个意思就是60年后中国将完成新的统一。这个陆绩,不知怎么搞的,弄的比较准,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也就是279年,也就是陆绩去世60年后,晋军水陆20万六路齐发讨吴,太康元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280年,孙皓投降,三家归晋。

      为了团结世家大族,孙权积极推行政治联姻。婚姻成了政治的补充和延续,孙权用联姻手段编织了一张庞大的裙带网,几乎把江东所有的世家重臣都网罗其中。

      周瑜是东吴建国的首要功臣,他的夫人小乔和孙策的夫人大乔是亲姐妹,他的女儿嫁给了孙权的长子孙登,他的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大女儿鲁班公主,可说是亲上加亲。张昭和诸葛谨是孙权的另两位重要辅臣,张昭的儿子张承娶了诸葛谨的女儿,他们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和。这三位虽然都不是江东世家大族,却都是孙权最得力的助手。

      作为吴郡四大家的顾、陆、朱、张,顾雍后来当了十九年东吴丞相,他的外甥娶了孙权的从女;代顾雍为丞相的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他的孙子陆景陆机、陆云之兄)又娶了孙权的孙女。骠骑将军朱据娶了孙权的小女儿鲁育公主,他的女儿(非鲁育公主所生)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亮全琮也出身吴郡大家,后来当到右大司马,他是鲁班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当然,后面我们还要重要讨论着几个婚姻,因为孙权也没有想到这几个婚姻深刻影响了他的晚年。

      孙权的姻亲不仅还有东吴的大臣滕胤全尚朱治、潘璋,甚至还包括曹操、刘备,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堂兄孙贲之女,而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则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政治婚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但毕竟可以对政治产生重要的羁絆。

      孙权和江东士族的新的矛盾根基出现于《三国演义》第29回。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有一天晚上,两个人喝了小酒,“同榻抵足而卧”。这个感情就非常亲密了,孙权在半夜小便的时候半露半不露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

      鲁肃是一个直肠子,直接了当的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汉朝一定要灭亡,你或者投降曹操,或者控制长江南北对峙,图谋帝业,没有中间的道路可以妥协。

      到了“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曹操要求孙权表示臣服。孙权“犹豫未决”。孙权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薄情寡义的人,晚年鼓捣死自己的好几个儿子,他完全可以送一个儿子去许昌迷惑曹操的思想。孙权的犹豫不是珍惜一个儿子的生命,而是担心送儿子当人质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孙权只要把儿子送到许昌,就表明他有臣服曹操的倾向,这样一来,他的人心就散了。

      孙权的母亲召集周瑜、张昭等人召开最高层会议。张昭认为曹操要求孙权“遣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不怀好意,但如果不答应,“恐其兴兵下江东,势必危矣。”张昭的意思还是臣服曹操。

      周瑜反对臣服曹操,他认为江东孙家三代耕耘,在江东已经有了坚实的根基,“将军承父兄遗业”,占有广阔的地盘,“兼六郡之众”,有自己的忠实的部队,凭什么窝窝囊囊的送人质?我们不理曹操,看他有什么办法,实在不行就干他一架,“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

      孙权的母亲最后决断接受周瑜的建议。

      这一次会议上,代表江东文官集团的张昭和武将势力的代表周瑜就已经展开的争论。

      到了208年,对于如何应对曹操的南下,江东集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体的阵线就是张昭为代表的文官主张投降,周瑜为代表的武将主战。

      在这次斗争中,非常奇怪的是诸葛瑾的态度。诸葛瑾虽然是一个文官,但也可以指挥打仗,而且是孙权后期极其重要的军事统帅,所以,我们可以用文武双全来评价诸葛瑾。引起江东集团内部的分歧的导火索是诸葛亮,那是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亮是坚定的反曹派,但诸葛瑾的态度就是站在张昭那个战线上主张投降。

      为什么?

      208年,曹操南下,孙权开会讨论对策,几乎所有文官都主张投降,张昭尤其积极。这些文官的算盘打得极精。投降曹操也可以做一个州官,既可以有地位也可以保护财产,最重要的是没有生命安全。和曹操打仗,失败了就是一无所有,胜利了能有多大好处?以江东的地盘,自己仍然是一个州官,何况还要为战争提供物质。就是孙权统一了中国,又能怎么样?得到荣华富贵的是手握兵权的将军,文官能有多大便宜?

      诸葛亮管理蜀汉政权,确保荆州集团领导地位的主导权,很多朋友就感到一碗水不能端平。但是,为了支持刘备,糜竺不但投入了所有的家产,还奉献了一个妹子,赵云九死一生冲出了长坂坡。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法正是益州太守,绝对的实权,马超是左将军,位列还在张飞之前,这两位的地位都超过诸葛亮。

      如果从投入和收益的比较来看,刘备对待法正、马超、糜竺、诸葛亮、赵云的态度就不公平。

      第43回,鲁肃说了一段话,如果鲁肃等人投降了曹操,“累官故不失州郡”,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孙权投降了曹操,“位不过封侯”,领取一点固定的俸禄和补贴而已。

      我们看待问题,不能绝对从经济利益考虑,否则就没有办法接受中国为什么有一个无私奉献的雷锋,但是,接受一个集团的时候,一般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周瑜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大部分是寒门庶族出身,他们的利益就是军队的利益,而军队的利益在战争中得到体现。只要战争开打,无论你是否愿意,军人立即就占据政权的主体,文官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鲁肃是极其坚定的联刘抗曹派,这个不能按照常规理解,他家一共有两个粮仓,各有三千斛,他非常慷慨就捐助给周瑜一个粮仓。鲁肃不是一个在乎经济利益的人。

      经过鲁肃和周瑜的强力推动,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为了表明决心,用剑砍掉案几的一角。这仅仅是表明决心吗?表决心何必和案几治气?他是在下达威胁令。我,孙权决心已下,联刘抗曹,谁敢再提投降,谁敢耽误老子打仗,我杀你全家。

      这是对江东大族的公开表态,或者全心全意的支持我,或者用自己的脖子喂饱孙权的屠刀,孙权已经疯狂,江东的男女老少,或者是他的战士,或者是他的敌人,没有中间可供选择。

      孙权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江东固然牺牲了一些士兵,江东固然耗费了一些钱粮,但毕竟获得了区域和平,相比于战火洗礼的荆州,江东还是幸运的。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江东集团发生激烈的争论,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系统纷纷表示投降。难道江东的文官都没有骨气?也不完全是,他们对孙权的能力不信任,也就是说孙权管理江东的这八年并没有建立崇高的威信,江东的士大夫认为孙权根本就不能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对曹操的反抗毫无意义。赤壁之战的胜利,保护了江东民众不遭遇战争的破坏,孙权通过了江东士大夫的验收,从此以后,江东集团的所有文官武将都认可了孙权的统治。江东集团完成了世代交替。

      既然,孙权可以赢得战争给予和平,江东大族就没有必要投降曹操,大家就可以真诚团结在江东孙家周围形成地方利益集团。

      1916年,袁世凯去世,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无论是北洋的军阀,还是其他军阀,还是国民党时代的军阀,他们的命名多是以地名为核心,比如奉系军阀、桂系军阀。古今中外的军阀之所以能够成为军阀,不仅仅是能够打仗,而且还有背后的地方经济力量为依托。冯玉祥、李宗仁都比较能打,但最后都斗不过蒋介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蒋介石依托的江浙财阀太有钱。

      赤壁之战后,江东集团表面团结,其实仍然有巨大的矛盾,世家大族尽心尽力阻拦孙权统一中国的梦想。孙权联合公孙渊夹攻曹魏,孙权被公孙渊欺骗后筹谋远征辽东,都遭到张昭、顾雍和陆逊的反对。陆逊虽然是吕蒙之后最重要的军事统帅,而且是唯一被孙权两次授予指挥全部军队的统帅。但是,陆逊对于孙权的支持是有保留的,他积极投入到江东对外的反击战,但只要完成战略反击就收队,坚决不搞战略进攻。陆逊是一个很有分寸的司令员,他确保军队要为经济服务。

      陆逊并不是孙权的忠臣,他是江东大族利益的忠诚代表。

      孙权对此心知肚明,他对江东大族对于自己的有限支持很清楚,而且越到后来,他对于江东大族,特别是陆逊的控制越困难。因为公孙渊,张昭几乎和他彻底决裂,孙权用了种种低声下气的态度请求张昭的原谅,但张昭就是硬挺着不让步。张昭是一个老头,他死在孙权前头,但孙权死后,他的后人们,能够斗得过这些拥有极大威望和权力的大佬们吗?

      234年,诸葛亮去世,魏、蜀、吴三国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外部军事压力的舒缓,因为丢失了平衡,内部矛盾异乎寻常的突出。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