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漫谈于禁、乐进

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马谡为什么该被杀?

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

分析夏侯惇受宠之谜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来提出这么一个疑问的――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

刘备的难题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转载] 曹魏五都考论

[转载] 曹魏五都考论

摘要: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二年(221年)“改许县为许昌县。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裴松之引《魏略》曰:“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1]77侯康云:“鱼豢《魏略》八十九卷。京兆

从武将到武圣 细数关羽的形象变迁

从武将到武圣 细数关羽的形象变迁

关羽因其讲信义、重仁义而被神化,一直受到海外广大华人华侨的顶礼膜拜。在海外,与关羽有关的各种活动一般都是最隆重而且是最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供奉关公的习俗却仍旧盛行于民间,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人们将关公供奉在家中、店铺里,祈求关老爷保护家门财产,保佑生意兴隆。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尽管身死了千年,他都在不断的“加官晋爵”,甚至已经晋升成为天上普度众生的神仙了。

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乔婉

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乔婉

小乔,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在史书《三国志》中名字写作“小桥”(古时乔桥二姓相通)。生卒年不详,庐江皖县(今安庆潜山)人。小乔在三国时归属吴国,国色流离、资貌绝伦。是当时有名的东吴美女,同时她与姐姐大乔(大桥)合称“二乔”,据传都为绝世美女。小乔为乔公(乔/桥国老)次女,大乔之妹,周瑜之妻。

袁绍与公孙瓒的冀州争夺战

袁绍与公孙瓒的冀州争夺战

界桥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各地诸侯争夺地盘明显化的第一次会战。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屯兵盘河,袁绍在界桥应战。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先后发生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历时两年,以双方互相耗尽兵粮及董卓借汉献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终。

不知天高地厚的富二代袁术

不知天高地厚的富二代袁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芸芸众生生命涂炭,志士仁人逐智斗力,以拯世救国为己任,阴谋家野心家也蜂拥出笼,以权力和利益作追求的目标。有英雄叱咤风云之时,总会有可笑的时代小丑匆匆挤上历史舞台,表演出令人捧腹的人生一幕。人们可以批判一切不合标准的行为者,但历史却并不拒绝正剧中偶然插入的喜剧色彩。袁术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小丑。他有让人肃然的出身,所谓的豪门世家,“四世三公”足以让他捞足了他人的羡慕。在他身上集中了这种“高干子弟”的狂妄、奢侈、骄横、愚蠢、可笑等所有恶的特征,如果说袁术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可笑的

  • 幸运美弃妇:引曹操关羽争风吃醋的杜夫人

    幸运美弃妇:引曹操关羽争风吃醋的杜夫人

    杜夫人画像 三国时代,群星闪耀,自古便为民间喜闻乐见。但三国历史的地位,之所以能超越隋唐、东周、两宋,有如今的深远影响,当然要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水平比起《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说岳》之类确乎高了不少。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被称为“三绝”,即奸雄之绝曹操、忠义之绝关羽、谋臣之绝诸葛亮。这小说的提法也足见这三位在那个时期的出类拔萃。 历史上却有一个苦命的女人,曾经引得这“三绝”中的两位争风吃醋。这份风姿,端的是不寻常。 她姓杜,史称杜氏。她的

    相关人物: 曹操 秦朗 关羽 秦宜禄 吕布 袁术 司马懿 诸葛亮 刘备 阅读 1262

  • 还原三国小乔:历史上的小乔

    还原三国小乔:历史上的小乔

    孙策与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乔与小乔这对姊妹花同是江东国色。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得与乱世佳人相结合,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传为千古佳话了。 人们在京剧里看惯了诸葛亮由须生(老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的场面,并有周郎之称,总以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大于周瑜(公元175— 210年),实则周瑜比诸葛亮大上六岁,但周瑜享年确实不长。后世又称两人才力匹敌者为“一时瑜亮”,这也是出于《三国演义》写周瑜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实则亮与瑜生前并没有多

    相关人物: 小乔 周瑜 桥玄 桥公 孙策 孙权 曹操 诸葛亮 周循 阅读 1481

  • 赵云→一个划时代的名字

    赵云→一个划时代的名字

    看了那么多评论云哥的文章,小弟实在受益非浅,特别是对天变雨纹大哥的一流文采和博学多识佩服的五体投地,关于赵云,小弟也来灌下水,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大虾指教。首先,小弟是拥赵派,但决不是盲目顶赵派,等下各位看下去就知道了,发表这文章的目的是为 了把我对赵云的一些个人看法说出来,好,下面言归正转,我说第1个问题,赵云当近卫队长是因为当将军能力不够?!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一直都有争论,首先赵云是不是卫队长,相信雨纹兄的文章已有说明,我就不在罗嗦了,就算赵云是又怎么样?这就能证明他

    相关人物: 赵云 张飞 马谡 刘备 关羽 诸葛亮 曹操 周泰 刘禅 黄忠 阅读 3345

  • “杨大将”之误

    “杨大将”之误

    《演义》第15回写到,袁术的长史名叫“杨大将”。其实,这个名字是错的,正确的姓名是“杨弘”。《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里记载:(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孙)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这里写得清清楚楚:袁术的长史叫杨弘。但因古人著书无标点,罗贯中搜集史料时,把“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句中的“弘”字看漏掉,成了“长史杨大将,张勋等。。。。。。”就为一字之差,“杨弘”糊里糊涂地成了“杨大将”。在第11回写到糜竺向陶谦献计,据《三国志》本传,“糜竺”应作“麋竺

    相关人物: 杨弘[袁术] 张勋 吉本 麋竺 袁术 刘勋[魏] 庞羲 阅读 3213

  • 论说曹魏顶级谋士荀彧之勇略

    论说曹魏顶级谋士荀彧之勇略

    本文讨论曹魏谋士荀彧的勇略,有些人也许不明白笔者在说什么,因为一直以来大家受各方面的影响,很容易接受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就是“勇”这个概念只跟所谓的“武将”挂钩。而谋士既然属于文官,就不是靠“勇武”见长。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讨论曹魏众谋士的智谋,很少有人正经地来讨论他们的勇武。本文试图补上这一块的缺陷。 首先笔者要澄清一点,那就是这里所说的勇武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单打独斗的能力,因为对于后者古人早就有了很明确的说明,那叫“匹夫之勇”。所以请大家不要误解,笔者不是来这里讨论荀彧和贾诩单挑谁

    相关人物: 荀彧 曹操 郭贡 吕布 夏侯惇 张辽 诸葛亮 陈寿 贾诩 许攸[袁绍] 阅读 712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的三国情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的三国情结

    百家讲坛里品三国,让易中天教授如日中天,名利双收。我与易大人有相近的爱好。 中国四大名著中,最爱读三国演义,有点喜欢西游记,不大喜欢水浒传,最不喜欢红楼梦。公子小姐丫环词儿曲儿读的没劲,也许自己缺乏文学细胞,唯一没读完的名著就是它。喜欢三国演义想来纯属偶然。小时候一次听出的兴趣。我们孩童时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农村没有三国演义书连环画倒是流行,买不起。但有故事可听——特别爱听打仗的故事。这天,父亲的一个朋友、山里的一个伯伯来家,他们聊起了过去看的三国皮影戏《长坂坡》,什么赵子龙当阳大战曹兵

    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刘辟 赵云 高览 张郃 孙权 董卓 徐晃 阅读 732

  • 诸葛亮VS魏国!

    诸葛亮VS魏国!

    在论坛里,看到不少朋友对诸葛亮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无论从正史或演义,说的面面具到。在这里我也谈谈我个人对诸葛亮的看法。无论和大家的观点统一与否。尽请各位回复讨论。在这里本人表示感谢~一:诸葛亮前半生不用多说了。一句话概括,对刘备打下鼎立的基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实这也是诸葛亮在战略上最成功的经历。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真正目的。隆重对里诸葛亮就对三足鼎立和刘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按现在的话来说,刘备和诸葛亮签的合同就是达到鼎立之势,而等待时机回复汉世。而诸葛亮对图天下的计划是自己引一兵从西川取长安。由一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刘备 姜维 孟获 孙权 司马懿 邓艾 关羽 曹操 阅读 2467

  • 真实的曹操:透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迷雾

    真实的曹操:透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迷雾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视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善恶错出,真假难辨。评论历史人物,不能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本质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评判其在各方面的价值,确定

    相关人物: 曹操 陈宫 吕伯奢 吕布 陈寿 张绣 孙盛[西晋] 魏讽 秦宜禄 阅读 614

  • 策瑜的“总角之交”是几岁?

    策瑜的“总角之交”是几岁?

    【孙策与周瑜的交往】孙策:“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孙坚起兵讨董卓,是初平元年的事,(公元190年),那么此时孙策已经15岁了,而孙坚在两年后即

    相关人物: 孙策 孙坚 周瑜 董卓 边章 韩遂 潘岳 张温[吴] 阅读 3462

  • 鲁肃—一位难得的五德兼备的人物

    鲁肃—一位难得的五德兼备的人物

    演义中的鲁肃为人憨厚迂腐,但历史上的鲁肃其实是位有胆有识之人。他先是对周瑜指困赠粮,而后初见孙权时就提出了类似“隆中对”的吴中对:趁北方纷乱之机,向西剿灭黄祖,向前讨伐刘表,争取将长江上游的起点益州也据为己有,然后称帝以夺取天下。后来鲁肃又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拒曹操。从鲁肃的事迹来看,他是一位难得的五德兼备的人物:“生性喜欢施舍,把赈济穷人作为重要事情”是其仁“当他率领亲朋好友准备迁居江南时,州里派兵追赶,鲁肃将盾立于地上,远远射过去的箭穿透了盾牌,追兵见状退走”是其勇(《为政篇》中有“

    相关人物: 鲁肃 曹操 吕蒙 孙权 周瑜 项羽 习凿齿 张松[刘璋] 黄祖 阅读 1037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