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三国军权的组织结构有非常大的异同,概括而言,曹氏奉行上行,而刘氏选择下移,两者选择其实皆属必然。 曹魏:军权组织结构由宗室、皇族掌权。由于夏侯氏、曹氏历代联姻,因此大将军、大司马衔必在此类人中,从夏侯敦到曹爽,莫出此姓。 曹操以武开国,得天下三分有二,他的人才观也是非常开明的,三次求贤令下去,网络了一大批人才。但,在军权上,曹操却看的非常透彻和自私(当然,这种自私在封建社会是正常和必要的),他于群雄逐鹿的北方脱颖而出,同时又牢牢把持东汉朝廷,对于一个朝权颠覆者而言
历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刘备借了荆州不还,理在东吴一方。以至于后来荆州被袭,关羽被擒是刘备一方遭了现世报,不值得同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荆州并非东吴之地!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里所记载,荆州与司隶、豫、冀、兖、徐、青、扬、益、凉、并、幽、交州,构成了东汉时期的汉朝全国版图。因此严格意义上的荆州,其所有权显然只能归东汉皇帝一人所有。即使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汉制一州的最高长官名为州牧或是州刺史。州牧的秩位高于刺史,职权则与之相同,都是负责监察郡国守相及地方豪强。东汉末
张飞猛,不容置疑,初露面时,就在井底放猪肉,井上置数百斤大石,声言能搬开巨石者随意取肉,于是引出避祸河北的山西好汉关,英雄惜英雄,却便宜了卖草席的大耳朵朋友,能把巨石搬上井的人和能又搬下来的人,别的姑且不论,力气肯定是有不少的,世之中,是武力决定英雄。但是,嘴皮子还是更厉害,刘玄德的番高论,引住俩个忠心耿耿的莽汉。 张飞也会使计,而且使起来头头是道,他居然能释放严颜,取下川数十城,已经是大智之人的样子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即使严颜上司刘彰要请刘备作客的时候还有几个左派人士以死相阻,后来张任之类对
三国时期,蜀汉的赵云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人物,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赵云作了有意识有目的的艺术夸张,但是,历史上赵云其人,仍然是一位很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人物。 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初随公孙瓒,公元192年,受公孙瓒之命随刘备共同征讨袁绍,两人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大约在公元200年前后,赵云与刘备汇合,此后近30年内,赵云一直是刘备集团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国时期,武将在每个政治集团中的作用都是很显赫的。赵云虽然是刘氏集团中的一员重要
曹仁是个怎样的人?且看《演义》描述:一介匹夫,屡败之将,无智无勇,一事无成…“吕温侯濮阳破曹操”一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一回、“诸葛亮火烧新野”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一回、“云长攻拔襄阳郡”一回,都是曹子孝出了名的败仗。《演义》的读者在这四场战争中,常会赞赏温侯吕奉先、“单家子”徐庶、卧龙诸葛亮、江东美周郎、武圣关云长的英雄,而曹仁则成
刘备辗转大半辈子而功无成,经名士徐庶和司马徽举荐,三顾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的出仕给刘备注入了从未有过的新力量,那就是行霸之道。诸葛亮以刘备现有的基础,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方案。虽然成功在三分天下,却在刚刚兴起之时经历了荆州和夷陵更大的失败
界桥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各地诸侯争夺地盘明显化的第一次会战。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屯兵盘河,袁绍在界桥应战。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先后发生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历时两年,以双方互相耗尽兵粮及董卓借汉献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终。
五子良将,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间,曹魏集团的五位军事统帅的合称,五人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五子良将”说法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慈的刘备,忍辱负重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画卷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掩卷遐想之余我们不仅会问,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他们果真是这样么?如果不是的话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走出演义的迷雾,还原那些曾经被后人误读数百年的三国英雄!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后人常把这看做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为诸葛亮铐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永安托孤到底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诡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历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