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 看了大量关于赵云的激烈争论的文章,自己也认真阅读了《三国志》后,我渐渐修正了原先赵云在自己心目中的定位,接
一、荆州问题的由来 荆州是故楚地,长期以来就是独立于中原文化的经济、文化区域。其经济中心是江陵(故楚都“郢”就在江陵附近),一条经襄阳、宛城的“驰道”把它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在历史上,楚文明与中原文明长期敌视,其分界大致在襄阳、宛城一线,一般认为,襄阳是楚地的门户,宛城是中原(“中国”)的门户。在三国时期,荆州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区域内还有大量未归化的原始部落,经济并不发达。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讨董联军起时,长沙太守
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看来,曹操在官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似乎袁、曹之争的结果已经决定了。但在当时,曹操可没有这么乐观。官渡之战的直接成果不过是打退了袁绍的进攻,避免了一次失败。说到胜利,那似乎还很遥远。事实也的确如此。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六个整年的时间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势力,统一了北方四州。——这比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持续时间还要长。这中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黎阳之战、邺城之战以及白狼山之战。每次作战都经历了半年左右,比官渡之战不稍逊色。 官渡胜利后,曹操为自己
正如史学家们所评价的,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这一战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片当时中国最繁荣、富庶,文化最发达的地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而且这一战还是以弱克强的经典战例。曹操是如何取得战役胜利的呢? 我们可以从双方的政治、政策、战略和战役指导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对汉献帝的态度 在袁绍内部,围绕对汉帝的态度曾发生过争论。当汉帝东逃,暂驻河东时,袁绍曾派郭图前往表达忠诚。袁绍的谋士沮授(一说即是郭图返回后)对袁绍建议道:“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
临沮,于东汉时为荆州南郡属县。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得荆州,分南郡立襄阳郡,临沮县移属之。至景初元年(237),又分襄阳郡立襄阳南部都尉,临沮县又移属之。至晋时省襄阳南部都尉,临沮县回属襄阳郡。 一南郡小县,却因“万人敌”关羽死于此而名闻天下。除此之外,与关羽同列的马超,亦有可能曾在某一时期内和“临沮”扯上点关系。 关于马超“督临沮”的记载有两条: 1、马超传:(建安十九年214)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前为都亭侯。
正所谓“历史就是任人揉捏的小姑娘”,千百年前当蜀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时候,丞相诸葛孔明声泪俱下地写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语句表达其报效国家的政治意图,竟然会遭遇后人的各种非议。有争议《后出师表》的真伪性的,有质疑诸葛亮为彰显自己的愚忠而把无辜的蜀汉人民捆绑在战车之上,有学者认为《出师表》所表达的精神思想在当下已属于糟粕,必须予以剔除,更有才华横溢的网友把《出师表》彻底颠覆,谋士诸葛亮摇身变成黑社会大佬……这世道,怎一个“乱”字了得……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虽然这段历史时间短暂,然而我们不会忘记在汉末的历史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气风发,想当年曹操以阉竖之后首倡义军,毅然举起了匡复汉室的大旗,刘备为了兴复汉室是四处奔波,孙权具有父兄留下的基业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董卓、袁绍、公孙瓒各路诸侯也雄踞一方。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黄武元年,拜大都督、假节。督军五万西陵拒刘,伐谋分兵相机而动。火攻,备军尽殁。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嘉禾五年,逊协诸葛瑾攻襄阳,信韩扁为敌虏。逊善赌人,昔言以诸葛恪、暨艳、杨竺终败丧,果应。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陈 “太子正统,藩正有别,当彼此得所,上下获安。”叩头流血。权不纳,又累遣使责逊,逊愤恚卒,年六十三。孙休时,谥昭侯。
董卓(? - 192),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正所谓“历史就是任人揉捏的小姑娘”,千百年前当蜀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时候,丞相诸葛孔明声泪俱下地写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语句表达其报效国家的政治意图,竟然会遭遇后人的各种非议。有争议《后出师表》的真伪性的,有质疑诸葛亮为彰显自己的愚忠而把无辜的蜀汉人民捆绑在战车之上,有学者认为《出师表》所表达的精神思想在当下已属于糟粕,必须予以剔除,更有才华横溢的网友把《出师表》彻底颠覆,谋士诸葛亮摇身变成黑社会大佬……这世道,怎一个“乱”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