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决战黎阳

     作者:三国战记

    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看来,曹操在官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似乎袁、曹之争的结果已经决定了。但在当时,曹操可没有这么乐观。官渡之战的直接成果不过是打退了袁绍的进攻,避免了一次失败。说到胜利,那似乎还很遥远。事实也的确如此。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六个整年的时间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势力,统一了北方四州。——这比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持续时间还要长。这中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黎阳之战、邺城之战以及白狼山之战。每次作战都经历了半年左右,比官渡之战不稍逊色。

    官渡胜利后,曹操为自己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形势,“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但曹操同样已经被耗得精疲力竭,面对大好形势根本无力北上,而是于次年(201年)移军于东平的安民县(今山东东平西)就粮。东平的粮食也不多,难以支持大军的后勤保障。他命心腹战将夏侯渊“督兖、豫、徐州军粮。”在自己势力所及的地盘内搜罗粮草,拼命前运。“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四月,曹操与袁绍所部在黄河岸边的仓亭打了一场遭遇战,曹操占了上风,但不是决定性的。在官渡之战胜利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曹操为了维持自己军队的供应不致中断,伤透了脑筋。

    袁绍退过黄河后,进入了驻扎在黎阳的部将蒋义渠营中(曹操之所以移军于东平就粮,可能也含有监视对岸袁绍的意图)。在黎阳,他逐步收容了从官渡溃散下来的军队。不到半年,“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面对袁绍的反攻,曹操只能袖手旁观。于是,一切又似乎回到了官渡之战以前的状态。所不同的是,现在袁绍主力一部(经过了官渡之战的严重削弱)是在更加邻近的黎阳,而不是如官渡之战前在邺。应该说,这时袁绍在综合实力上还胜过曹操。只要他咬紧牙关顶过这段困难时期,逐步恢复战争力量,反夺战略主动权还是有希望的。而要及时利用袁绍目前不利的战略形势,曹操必须非常积极地行动,——这也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这意味着,曹、袁之争还远不到结束的时候。

    刘备汝南之战

    九月秋收后,曹操的供应问题得到解决。他先是回师汝南,打击刘备,最终完成稳定后方的工作。刘备对自己策动的共都等部的实力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他听说曹操亲自来了,立即丢下一切,逃往刘表处,共都等人树倒猢狲散,也就各自逃命去了。徐州昌豨反叛,曹操派夏侯渊、张辽前往平定。张辽单身入昌豨营中劝降,昌豨投降。

    在稳定后方的期间,曹操评估了整个战略形势。据他后来向汉帝的奏章中介绍,他当时认为:“绍既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计刘表。”这时,荀彧对他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劝曹操把战略重点还是放在袁绍身上。曹操经过反复思考,同意了他的意见。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在官渡之战后整整一年,曹操重新开始向北的进军。他将部队从汝南经谯县、浚仪(今河南开封)返回官渡。在自己的家乡谯县,曹操抚慰了家乡从军青年的家属;在浚仪,曹操疏浚了睢阳渠。为与袁绍作长期的争夺作好政治和经济上的准备。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绍逐渐恢复元气时,他却突然发病吐血,于建安七年五月病亡。由于身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的势力分裂了。少子袁尚得到了留守邺城的审配逢纪的支持,继承了袁绍的职位——大将军,“总冀、幽、青、并四州事”;驻于黎阳的长子袁谭得到辛评郭图的支持,自号为“车骑将军”,除了自己的地盘青州外,还得到了黎阳的军队。兄弟两人虽然没有公开分裂,但已经貌合神离。

    黎阳之战

    九月,在曹操于乌巢劫粮差不多两年后,曹操率军渡过黄河,迈出了向河北进攻的第一步。驻黎阳的袁谭兵力不足以与曹操相抗衡,于是向邺城的弟弟袁尚求援。袁尚唯恐派别人领兵会大权旁落,于是让审配守邺城,自己亲率大军到达黎阳。他还派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黄)河上,绝水道”,企图切断曹操的后勤补给线。

    曹军负责运输的是振威将军程昱以及裨将军李典。这之前,曹操曾指示他们,如果水路不通,可以从陆路运输。他们经过商量,认为“(高)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于是乘高蕃不备,渡过黄河奇袭敌营,大败高蕃。曹操水上运输线得以畅通无阻,大大方便了物资的前运,使曹操可以放心地作战。

    双方在黎阳城下野战了近半年。次年(203年)二月,二袁终于力屈,退入城内。曹操开始着手布置攻城。三月,二袁见战事无望,乘曹操攻城布置尚未完成之际,乘夜突围,曹操一直追杀到了邺城郊外。这时,郭嘉建议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曹操同意了他的意见,他一面在可能的范围内把邺城周围的麦子全都破坏掉,一面派张辽、乐进攻下阴安(今河南南乐西南)。五月,曹操留下贾信把守黎阳,自己带着部队撤回许县。

    黎阳之战也是一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在这场为时半年多的战役中,曹操彻底击溃了袁氏兄弟的主力,并一直追击到邺城,严重削弱了袁氏兄弟的作战潜力,解除了对曹操大本营之一兖州的威胁,完全剥夺了袁氏兄弟采取任何积极战略行动的可能性。

    曹操对这一次战役作了精心的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在黎阳之战前,他把部队带回了老家谯县,在那里,他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发布命令,慰问了阵亡将士的亲属,并加以优抚。“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以此凝聚和激励军心;他还疏浚了睢阳渠,以方便向前线转运物资,并任命得力战将夏侯渊、李典、程昱负责押运粮草。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耗费了曹操好几个月的时间,但这是有价值的。尽管黎阳之战及以后的邺城之战都持续了半年以上,而且运输线比官渡之战时要长得多,但曹军再没有受到粮草不足的困扰,可以从容地布署作战。

    史书对黎阳之战的经过记载得非常简单,佷难从中推测出双方的战役指导。“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太祖渡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欲分兵益谭,恐谭遂夺其众,乃使审配守邺,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于黎阳。自九月至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入城守。太祖将围之,乃夜遁。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也许,双方都是以当时标准的作战模式,进行着一系列硬碰硬的野战,以至史学家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多费笔墨加以描述。如果真的如此,连续半年的大规模野战也是够残酷的。双方的将士都应该因此而获得荣誉。从战事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看,战斗不会是一边倒的。同时代的诸葛亮曾经把曹操“逼于黎阳”与“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一起,作为曹操军事生涯中少有的几场危机之一来相提并论。

    取得了黎阳之战的胜利,曹操的最后胜利大概只是时间问题了。

    插曲:河东之战

    在与曹操相持于黎阳的同时,袁尚任命郭援为河东太守,命他与并州刺史高干一起联络匈奴单于攻略河东,“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郭援人马甚多,关中的军事势力也有些不稳,“(马)腾等阴许之。”

    匈奴单于率先出兵,进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司隶校尉钟繇率部围于城内,连攻不下;郭援统率大军也进入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钟繇临危不乱,他断然拒绝了这一意见:“袁氏方强,(郭)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

    稳定河东对于钟繇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郭援兵力强大,而钟繇几乎是赤手空拳;而且,还据说,郭援是钟繇的亲外甥。要对自己疼爱的外甥痛下杀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桩痛苦的事。但另一方面,由于对自己的外甥十分了解,这使钟繇得以制定出一个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现在,他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一支可以胜任作战任务的军队。他命时任新丰令的张既劝说马腾等人,“为言利害”,在张既如簧之舌的威胁利诱下,马腾终于决定站到曹操一边,“遣子马超将兵万余人与繇会击干、援”。不出钟繇所料,“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钟繇乘郭援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大败郭援,进入平阳的匈奴单于也投降了。河东形势得以稳定。

    马超的部将庞德在阵中斩杀了郭援,但事后听说郭援是钟繇的外甥,竟吓得把人头藏了起来,不敢上缴,害得钟繇让他的士兵们找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庞德看瞒不过去了,才从“鞯中出一头,繇见之而哭。”庞德向钟繇谢罪,钟繇答道:“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

    本文相关人物: 曹操 袁绍 钟繇 郭援 袁尚 昌豨 审配 刘表 庞德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