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与李严并受遗诏辅主,或许会有两人平起平坐的同侪之疑,其实不然。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但是却必须镇守边疆荒远,对于后主刘禅却无直接影响,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更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实情,严格地说,李严对刘备托孤遗嘱失职。在永安镇守防吴,充其量只有保卫国土,间接卫戌首都,消极地防范外敌;但是中央若有叛变、民乱或争位等,边将难以驰赴宫殿而清君侧。再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中枢极需富有威望之人镇守奠基,这不是边将所能置身度外,而能相隔千里之遥而大加干涉。
地理位置上,李严位处边陲,早已注定无法参与中央。孔明决策于核心枢要,正好高举中央堂堂之旗。中央与地方相比,李严对孔明难望项背。
李严成了蜀汉政权的兵马大元帅,掌握了最为重要的军权,并从外部对荆州籍实施监督。军政分理后,涿郡籍刘琰、魏延、赵云等居右侧平衡力量。即是说,由诸葛亮、李严共同协助刘禅担任御者。
在诸葛亮眼中,李严早期叛变刘璋投奔刘备乃是不忠,前期的托孤身份对自己有着严重威胁,之后请求分出东边五郡设置巴州,由他出任刺史乃是分庭抗礼,再之后曲意逢迎更是滥行。诸葛亮既然想做皇帝,当然把李严视为最大障碍,又视之为极其奸险的佞臣,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李严手握军权且羽翼丰满,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搬掉的,得一步步逐渐实施。
废徙李严,其实是诸葛亮解决蜀汉集团内部客、主士大夫问题的关键,是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
葛亮与李严的矛盾由于涉及蜀汉内部集团不和问题,关系重大,不便独自处理,所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署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
解决了李严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江州地区的问题:李严驻永安时,江州始终处在刘璋旧人之手。费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费观是刘璋的女婿,李严的参军。费观以后是李严,李严以后是李丰。
李严被废徙后,诸葛亮立即“夺平子丰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见《华阳国志·后主志》。这样,江州的军政权就转移到诸葛亮掌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