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蜀汉建国路(7)废李严:客寓士大夫掌权传统成型

     来源:网易历史

      建兴八年(230),关中魏军有三路进攻汉中的态势。诸葛亮借此理由,命李严将二万人赴汉中,并以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典严后事。李严抗命不欲北行,筑江州大城,反而求划分巴州并自为刺史,又求开府。诸葛亮表废李严时追叙这一段事情说:“臣当北出(按指建兴八年出师防备魏军之事),欲得平(按李严改名李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亮以李丰为江州都督典严后事,“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完全是作为促使李严北上,也就是调虎离山的条件而安排的。李严既然不得不离开长期盘据的江州,那末,诸葛亮进一步解决李严问题,就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建兴九年,李严为祁山蜀军催督运事。诸葛亮废李严,假借了一个难于置信的口实。据《李严传》,李严之表现为:一,喻后主指,运粮不继,呼亮军还;二,又诘亮粮足何以还军;三,并表上后主谓亮军退盖以诱敌。亮以严反复如此,乃出严前后手笔为证,表徙严于梓潼为民。《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谓严“横造无端”;《季汉辅臣赞》据亮所言,亦谓严“造此异端”。但是这里所说的李严举动毕竟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周滞”,在蜀国地居分陕的人所当为,其间必然另有文章。

      废徙李严,其实是诸葛亮解决蜀汉集团内部客、主士大夫问题的关键,是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陈寿所上《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十余万言,其中有《废李平第十七》一篇,可见关于此事的文书资料是不少的。陈寿、常璩书中所载废李严事,当是据《诸葛氏集》资料写成。但是今存这些,看来都是诸葛亮之词,没有李严一面的资料,历史真象究竟如何,已无从考定了。

      李严被废徙,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季汉辅臣赞》注谓:“都护李严性自矜高”。《陈震传》记载诸葛亮与蒋琬董允书,谓“孝起(按陈震字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按陈震与李严均南阳人,故知乡党所论如此。震使吴在建兴七年,早于李严被废二年)。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

      李严所为“苏、张之事”,具体情节没有记载。李严所行“苏、张之事”,当指其纵横牌阖于刘璋旧人与诸葛系荆州新人之间,肆其诡靡之说,挑起各团体内部不和,所以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由于涉及蜀汉内部集团不和问题,关系重大,不便独自处理,所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署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

      解决了李严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江州地区的问题:李严驻永安时,江州始终处在刘璋旧人之手。费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费观是刘璋的女婿,李严的参军。费观以后是李严,李严以后是李丰。

      李严被废徙后,诸葛亮立即“夺平子丰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见《华阳国志·后主志》。这样,江州的军政权就转移到诸葛亮掌握中了。《李严传》记载亮与丰教,说到“若都护(按指李严)思负一意,君(按指李丰)与公琰(按蒋琬字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这本是诸葛亮对李严的一姿态,李严于徙所信以为真,“冀亮当自补复”。但是李严的希望并未实现。

      廖立以不服李严被废,而李严又以不服诸葛被废。在这看来是两不相涉的孤立事件中,却包含蜀国历史上的一段公案,贯串于其间的是蜀汉执政权由哪一政治团体掌控的问题。

      刘备在世之日,执政权由刘备掌控,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刘备享国之日甚浅,才称帝不久即去世,继嗣刘禅不能在乱世独力执政;荆州丢失,首席辅政大臣诸葛亮由主势转为客势,又受李严制约,蜀汉集团究竟是由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客寓士大夫执政,还是由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土士大夫执政,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