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袁绍和公孙瓒就是最先登上舞台的两位。尽管是同台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无冤,近世无仇,而且二人的根据地也没有重合之处,为何二人最后水火不容,兵戈先见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公孙瓒出生在幽州辽西郡令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有着让当时大部分人羡慕的贵族身份。虽然由于是庶子失去了世袭祖宗的官爵的机会。然而他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在短短几年之内封侯拜将,成为了威震北疆的“白马将军”,并组建了三国时代战斗力极强的“白马义从”
公孙瓒这个人,既不属于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又不是暗藏祸心的乱臣贼子,连奸诈小人都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虽然早年他同后来的昭烈帝一起在汉末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四书五经,但显然他的头脑比起刘备来要差的太远了。
早年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作战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数民族长达几年的交锋中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后来还是因为刘虞安抚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问题,公孙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刘虞升任为大司马的同时,公孙瓒也被提拔为奋武将军,封蓟侯。按说公孙瓒应该十分感谢刘虞这个好上司、大恩人,而结果却是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的战友逐渐发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先后丢了性命。
首先看公孙瓒和袁绍所布的阵形:
公孙瓒:布成左、中、右3军,左右并排的阵形;
袁绍:布成前、中、后3军,前后承接的阵形。
再看双方各阵形兵力:
公孙瓒:左军是骑兵5千人,中军是步兵3万人,右军也是骑兵5千人,3万步兵,1万骑兵,公孙瓒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总兵力4万人左右;
袁绍:前军是麹义领的步兵(“义兵皆伏楯下不动”应该是指左手持盾右手持大刀吕蒙在劝甘宁与凌统架时的那种装备的朴刀兵)800人,中军是强弩千张的几千人组成的弩车队伍,是否归麹义统领未知,后军是袁绍的以步兵为主的主力部队,文中说是数万人,袁绍以步兵为主,强弩为辅。袁绍的兵力,总体上和公孙瓒差不多。
为争夺冀州的实际控制权,刚刚入主冀州的“袁绍集团”与长期盘踞幽州的“公孙瓒集团”于是年冬在界桥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界桥之战”。袁绍利用“先登”死士与强弩兵配合步兵方阵大败公孙瓒军,斩杀公孙瓒任命的冀州牧严纲及手下千馀人。
该战役的胜利使得袁绍成功地阻止了公孙瓒的南侵态势,大大挫折了幽州集团的锐气,为其在冀州树立稳固的统治根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相继进行了如“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等战役,战争状态持续了将近两年,以双方互相耗尽兵粮及董卓借汉献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终。
双方进入了对峙期,而此时公孙瓒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将他推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