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专题 > 正文
  • 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孙权

    专题制作:誤入凡塵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二十二代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 1
  • --- 1 ---

    少年孙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简单说说刚接班的江东孙权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血战时,少年孙权还顾不上抬头看中原,就连父兄血仇也只能先放一放,哥哥孙策是在西征荆州黄祖的途中被害的,这笔账也只能记在黄祖的头上。不过,孙权现在只能集中精力,先安江东,因为哥哥孙策丢给他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

      建安五年孙策辞世时,孙家的势力其实仅止于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几郡的郡治,也就是几个大城市,广大山区、农村在当时被视作偏远深险之地,反政府武装几乎遍地皆是,公开打出不服孙氏统治的也有不少。主要的是那彪悍的山贼,那是些只认识刀枪,其它一概不识的超强百姓,如不尽数剿灭,江东永不得太平。

  • 2
  • --- 2 ---

    后宫的“战争”:东吴大帝孙权在心力憔悴中死去

      孙权(182~252年)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又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在位期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孙权字仲谋,他长得方颐大口,目射精光,上身长下身短,长须美髯。度量恢弘,性格隽朗、仁厚而有智谋决断,以好侠养士而知名。建安五年孙策受伤而死,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当初曹操见到吴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谓英雄相惜之语。经过励精图志,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

  • 3
  • --- 3 ---

    三国货币政策:曹丕引金融危机 孙权提币制改革

      魏国曹丕登基后,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黄初二年(221年),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事实上,谷贵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物资资源匮乏)。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好在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曹叡登基后,太和元年(227年),马上取消了谷帛为货币的政策,复五铢钱,魏国的经济终于得以好转。

      蜀吴两国就更疲软了。刘备进入四川后,兴致勃勃地铸起了直百五铢钱,这种巨额面值的币重不过是蜀五铢的三倍,作价则达百倍。这样,同样多的铜就可换取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资劳务。

  • 4
  • --- 4 ---

    新证三国演义周瑜死于孙权与诸葛亮内外夹攻

      罗贯中认为,人的气量包括心理之量和思想之量;人的智慧包括智商与情商。周瑜由于成长道路太顺利——少年得志、爱情甜蜜,致使心理承受能力与设谋高度受到限制,一旦遇到不称心的事就气急败坏,遇到聪明的人就妒火中烧,就像一个被娇惯的孩子。但是,周瑜的思想和情商并不平庸,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并加以弥补,如孙权刚上任时向他问计,他就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子布(张昭)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鲁肃)以辅将军。”从后面的情势看,周瑜既是为了找一个与自己性格互补的人打配合,也是提前为自己准备接班人。他的这一做法与孙策神似,孙策临终前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阐述的是鹰派与鸽派之别,前者适合逆取,后者适合顺守。

  • 5
  • --- 5 ---

    孙权不得不借给刘备荆州的三大原因

    民间有个歇后语叫“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说的是刘备从孙权手上借走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进军西川,夺取益州,然后拒不归还荆州。在民间形象中,一贯忠厚的刘备此时也耍起了无赖,而孙权则被塑造成一个没有主见,很容易糊弄的小屁孩。其实,普通读者的这个印象,大都来自《三国演义》,要想真正弄清楚借荆州的前因后果,还是从头说起。

      首先要更正一个概念。《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五年,鲁肃劝孙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不过,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一个南郡。荆州一共有八个郡,其中南阳早在张绣时代就已经被曹操收入囊中,在赤壁之战前,刘琮归降,襄阳又落到曹操手中,而江夏一部分,在赤壁之战后一直由荆州名将文聘把守,为曹魏抵抗孙吴将近二十年。

    本专题相关人物: 孙权 孙策 刘备 曹操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