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渡江,在名义上是作为袁术的附庸南征的,其依靠的军队主要是来自江北的部曲,给人一种入侵者的形象。孙氏又出自寒微,这在门阀意识日渐增强的汉魏之际,显然是不受儒学士大夫欢迎的。对江东地方豪强的反抗,孙策严厉打击,《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同书卷五一《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亦载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根据有关记载和研究,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权统治的前期,有的江东名门旧族几被杀绝[3]。作为不同阶级与利益集团间有关统治权的争夺,孙氏兄弟的这一举措,虽有不得已处,但其诛戮之具体对象、人数、程度及延续之时间等,则大有商酌之余地,否则,一味滥杀,必将引起江东士大夫的怨恨和反抗,造成局势的长期动荡,这对孙氏政权的巩固是十分不利的。从当时情况看,惟有吴夫人较为清醒,并利用她特殊的身份,劝导孙策,拯救了一些名士的生命。
关于这方面的例证,如《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录》:
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余一老翁,何卒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
王晟参预针对孙氏的武装反抗,“诸子兄弟皆已枭夷”,吴夫人力救其性命。
又,《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孙坚吴夫人传》注引《会稽典录》:
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
由这一记载,可见吴夫人救助士大夫是颇为用心的,又由“类皆如此”一语,可见这类事例较多,非止一二例。
当然,由于孙策果于杀戮,吴夫人也有受挫的事例。同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当时有一位道士于吉,“吴、会人多事之”,一次孙策“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尽管最终吴夫人救助于吉未成,但由诸将宾客关键时刻“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可见吴夫人确多有此举。吴夫人如此,主要在于保存一些儒学名士,以协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她明确要求孙策“当优贤礼士”,改变一味杀戮的残暴政策。这是颇有见识的看法,后来孙权在张昭等人辅助下,优遇士人,正是推行的这一政策。应该说,孙吴政权“江东化”的最早倡导者是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