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钟会率魏军十八万伐蜀,派部将胡烈进攻阳安关。当时驻守阳安关的是关中都督将军傅佥和分将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庸碌无为,结果为朝廷派人代替了他,另派其助傅佥把守关口,蒋舒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想卖国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蒋舒本来是想让傅佥出城,自己好乘机献城,但见傅佥不上当,就说:“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关。傅佥以为他是出战,因此没有防备,那料蒋舒一出关就投降胡烈。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后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傅佥战死,胡烈攻破关城,汉中库藏积谷皆为魏军所有。钟会本来进攻汉城、乐城月余不克,正在窝火,却听得前面胡烈轻取阳安关口,那能不喜出望外,也不管汉乐两城,径自长驱直入,向剑阁进军。
从以上事迹来看,傅佥对蜀汉的效忠是无可置疑的,但对阳安关的失守,他要负重大的责任:
一、他明知道蜀汉守军太少,只能防守,但是当蒋舒出战时,却没有坚决阻止。要知道,蒋舒只是他的副手,身为老大,对部下“各行其志”的做法居然没反应,他这个主将实在不称职。看来在性格上,他确实没有统军之才。
二、蒋舒率本部人马出战,也就是几千人吧,对付胡烈的两万人,应该是十分危险的,胜利几率极低。可傅佥居然对此毫无准,要么他应该派兵接应,要么他应该作好城防,以应对蒋舒军战败后魏军可能的进攻,可这些他都没做,甚至连斥候都没派,以至于胡烈乘虚破关。
三、在魏军攻城的时候,大势已去,身为守关将领,一点也没有全局观念,光想着为国尽忠,却忘了派几个亲兵去命令把库藏的粮食烧了,结果留以资敌。可惜啊,没有这么多缴获的粮食,钟会的十几万大军光靠栈道补给线是不可能在剑阁支撑半个月的,等不到邓艾偷袭成功,钟会就不得不撤军了。这是傅佥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过错。
总的来说,傅佥就跟荀林父在邲之战中的表现一样,因为不能控制部属,最终酿成败局。如果他是个杀伐果决的将领,懂得象钟会杀许仪那样来约束部下的话,阳安关是不可能失守的。那么,蜀汉也就不可能在263年就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