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来提出这么一个疑问的――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
一、“杀”与“欲杀”。 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曰: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先主传注引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都会经历很长的动荡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求贤若渴,并三下求贤令,为免绝天下英雄之望能容忍刘备等人的反叛。可他又为了自己的政权杀了不少声名显赫的名士。正是这些杀戮,使得人们议论纷纷。为什么不能容忍手无寸铁的名士?为什么能不顾这些名士的贤才?综观史实,可以发现,这些名士之被杀,或因为名士自身原因而咎由自取,或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而不得不死,或因为曹操雄猜个性而作了糊里糊涂的牺牲品。各种原因,不
一个名将的身后,总有无数光环和大的业绩,单说魏五子良将,张辽北征南战,于禁智平青州兵乱,张郃守汉中、破街亭,徐晃破马超、救樊城,而以胆烈著称的乐进,更多的时侯只是充当一个默默的配角,也被当代人定位在“二、三流”的行列。
董卓(? - 192),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秋雨绵绵,金菊飘香。又到一年重阳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对于传统节日越来越来陌生。其实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会过这个传统的节日呢?
经常泡一些三国主题的贴吧、论坛,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有新来的同学用演义的观点试图评论某大虾的观点,然后遭到一众大虾的鄙视鄙夷以及鄙薄:“没水平的人才看演义!”“了解三国就应该看《三国志》,《演义》都是唬小孩用的!”似乎,在一些人眼里,读过几本历史书,知道一点所谓的真相就很了不起的样子哎!《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已经数个世纪了,但所谓的翻案风和著大作辨析的“大师”都是现如今的产物,过去几百年都没有人公开反对或留下著作说明,古人格物致知,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格一下明显不实的三国演义?难道读了正史来批驳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