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谈谈赵云的中军官职

何谓“中军”?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既经常围绕在“京师”或“主帅”身边的军队。 一、主骑(192-194) 赵云传:“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主骑”,既“主管骑兵”。[资治通鉴]在此处作“主骑兵”(卷六十)。其实“主骑”既可完整地表达此一含义。如:[新唐书][哥舒翰传]

三国志中赵云《云别传》小考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将领。虽说他是众多三国群英中颇受今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其身上也颇具争议。纠其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就在于[陈志]的[赵云传]和[裴注]的[云别传]。 正方基本上站在肯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智勇双全,可当得上“完美”一词。常言“[啥啥啥]都可以相信,为啥不信[云别传]”。反方基本上站在否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一无是处,仅仅是个“侍卫长”尔。常言“[云别传]若是可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漫谈于禁、乐进

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马谡为什么该被杀?

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悲催的三国酱油男——徐庶

悲催的三国酱油男——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故事大揭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故事大揭秘

公元28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身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负责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但是却折射出众多复杂的问题,马谡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何要杀马谡,马谡到底是不是被诸葛亮

拨开演义迷雾直面真实的英雄豪杰

拨开演义迷雾直面真实的英雄豪杰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慈的刘备,忍辱负重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画卷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掩卷遐想之余我们不仅会问,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他们果真是这样么?如果不是的话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走出演义的迷雾,还原那些曾经被后人误读数百年的三国英雄!

喜怒不形于色探析历史上真实的刘备

喜怒不形于色探析历史上真实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

瑶台春梦胭脂泪,香消乱世胡笳声——蔡文姬

瑶台春梦胭脂泪,香消乱世胡笳声——蔡文姬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才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 赵云的真面目

    赵云的真面目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任少将(牙门将军)。39岁。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任少将,桂阳市长(偏将军、桂阳太守)。41岁。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荆州大本营高级参谋(留营司马)。43岁。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中将(翊军将军)。46岁。章武元年【公元220年】江州警备司令。52岁。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禁卫军副总司令、上将(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55岁。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中将(镇军将军)。60岁。总上,赵云不过是一名普通将领,没有大功,没有军事才能,至少没有

    相关人物: 赵云 魏延 刘备 阅读 6599

  • 汉末三国最富有争议的“打黑英雄”

    汉末三国最富有争议的“打黑英雄”

    俗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两汉四百年气数,传承到末代皇帝汉灵帝刘宏之时(姑且不论少帝刘辩、献帝刘协),已经是强弩之末。尽管如此,颇有想法的汉灵帝还是在政治上搞起了“民主”:一是政体上搞“三权分立”,拉上宦官、外戚和自己共同执政,二是在官员安排上搞“市场经济”,以投标竞价的方式公开出售官职,只要出得起价,无论阿猫阿狗都能混进国家公务员编制。 当天子的如此胡作非为,“天下忠笃之士怨望”(《后汉书》)。眼瞧着数百年的大厦就这样轰然倒塌,还是有一些幻想力挽狂澜的有志之士是心有不甘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就

    相关人物: 曹操 王甫 刘宏[汉灵帝] 吉本 蹇硕 刘辩 曹嵩 刘协 阅读 347

  • 杨奉与韩暹死亡年份考证

    杨奉与韩暹死亡年份考证

    杨奉、韩暹等奉献帝东归,自为曹操所败,奔走徐杨。《三国志•先主传》云:杨奉、韩遅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传》以此事归入刘备徐州为吕布所夺,屯兵海西之时,则为建安元年。然按《吕布传》,又云吕布取徐州,与袁术交恶,术联结杨奉、韩暹来犯。吕布用陈珪、陈登计,与杨、韩合纵攻术。则建安二年杨、韩尚在。又《吕布传》注引《九州春秋》,有吕布与杨、韩书,足为旁证。《后汉书•董卓传》亦云二人受诛于建安二年。足见《先主传》孤证不立。然《后汉书》之论亦未可勘定,检《后汉纪》,建安三

    相关人物: 杨奉 韩暹 吕布 刘备 曹操 董卓 袁术 高顺 陈珪 陈登 阅读 928

  • 三国——评论曹操

    三国——评论曹操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

    相关人物: 曹操 董卓 袁绍 陈琳 刘备 吕布 刘辩 胡轸[董卓] 何进 阅读 4670

  • 诸葛亮杀马谡的真正目的:能说会到不一定踏实能干

    诸葛亮杀马谡的真正目的:能说会到不一定踏实能干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了解、识别人为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句富有哲理的良言,意在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而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就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帝王的

    相关人物: 马谡 诸葛亮 王平 刘备 孟获 司马懿 阅读 660

  • 揭秘关羽降曹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被人利用了!

    揭秘关羽降曹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被人利用了!

    影视作品戏说名著的如今已经成为习惯,新上世的电影《关云长》据传还有曹操和关羽“断背”的玩笑。不过,三国中关羽投降曹操一段向来让人们褒贬不一,而且这段在《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演义成关羽“义薄云天”的故事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以桃园三结义的起点看,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关羽的投降总是让他的英难形象有所伤害,似乎投降时的关羽和书中许多时候有勇有谋的关羽大相径庭。笔者仔细地研究了《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发现,其实这一故事颇值玩味:因为关羽的投降完全是落入了一个朋友的圈套之中从而被这个朋友所利用!那么,利用关羽的

    相关人物: 关羽 张辽 曹操 徐晃 刘备 颜良 吕布 程昱 文丑 阅读 4226

  • 曹操与蔡瑁所论“梁孟星”是谁?

    曹操与蔡瑁所论“梁孟星”是谁?

    在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其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许多历史人物的性质往往被篡改或扭曲。小说是不能按照史书的标准去衡量的,但却客观上为历史真相的探索造成了障碍。 比如蔡瑁这个人物,若是按照《三国演义》去理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卖主求荣、邀功献媚的小人形象。这个小说里的蔡瑁从出现起就没干一件德行事儿:战孙坚损兵折将、题反诗陷害刘备、逼得人家马跃檀溪、干涉刘表废立、阻刘琦见父,乃至将荆州拱手献于曹操。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诗人令人反感的,甚至曹操都对他厌恶。 但是抛开小说,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史书的话,

    相关人物: 曹操 蔡瑁 梁鹄 张温[吴] 张奂 曹腾 刘宏[汉灵帝] 刘琦 刘表 阅读 2466

  • 三国将略排名

    三国将略排名

    看见有人转三国武将排名,想很久没写三国了手痒,今日贴一篇吧此排名非指搏杀疆场之勇,而指运筹帷幄之谋,连兵百万的将略。且此处排名是按正史得来,与演义的情节无甚关系。纯属个人意见。一,曹操孟德以一校尉起兵,转战千里,剿灭各路豪雄,天下三得其二,用兵如神,算得第一。二,周郎二十岁为将,二十四岁督江东兵马,剿灭山越,抚平江东,以三万人破曹军二十余万于赤壁,周郎风姿名闻天下,可算第二。三,孔明演义里,孔明是绝不做第二人想的。但是正史陈寿三国志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

    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关羽 诸葛亮 吕布 陈寿 曹真 羊祜 曹仁 司马懿 阅读 4593

  • 魏延不该斩

    魏延不该斩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大将,他是在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弑主投降刘备的。魏延其实一开始就心仪刘备,在刘备被曹操追的狼狈不堪时还要把荆州送给他,真是忠心可嘉,可是刘备迂腐的很,没有接受这份大礼,害的魏延投韩玄这个残暴不仁的太守。魏延看到关羽奉刘备之命来攻打长沙,在黄忠与关羽第二次单挑的那个晚上曾劝说黄忠献城投降,黄忠不听因此差点丢了脑袋,亏了魏延相救才保住了这位五虎上将。魏延诚心诚意的投靠刘备,可是被诸葛亮说脑后有反骨,是个不忠不义之人,做上述这种事的非常多,但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非不忠不

    相关人物: 诸葛亮 魏延 刘备 黄忠 关羽 韩玄 蒋琬 杨仪 马岱 阅读 1984

  •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伐吴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伐吴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所擒后被杀,荆州落入东吴手中,后张飞由于酒后鞭笞士卒被范疆张达杀死后投降东吴,此时,刘备执意举兵伐吴,诸葛亮和赵云都力劝刘备,后来伐吴失败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更是让很多人后悔当时的决定,那么刘备到底该不该伐吴呢,不伐吴又该如何呢? 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一心伐吴,遭到了来自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那么刘备不伐吴,又该如何呢,总不能在蜀中混吃等死,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刘备是一心想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必定要灭吴灭魏,然而其中的计划却是复杂多变。按照隆中对的计策,也就是待天下有

    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赵云 曹丕 陆逊 张飞 曹操 张达[蜀] 范强 阅读 3348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