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东吴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吴王,立长子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登为皇太子。太子官属有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宾客有谢景、范慎、刁玄等,“于是东宫号为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末见于史册。孙权所爱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孙权赤乌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权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权之爱霸,更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和、霸不睦,大以也分为二部,比较正派的大臣如陆逊、诸

贾诩究竟聪不聪明?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称的上神机妙算的只有诸葛孔明先生一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那么就没有另外的聪明人能与他娉美?实际上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又何止一两个呢!现在我想浅谈一下三国著名谋士之一:贾诩。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只三数次,比照干脆没有台词或仅有一两句台词的“群众演员”似乎略见体面,但也只是属稍高于“跑龙套”层次的小配角,绝不会有几个读者把眼球聚光到此人身上。可是正史上并不是这样平凡。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他本

谈谈赵云的中军官职

何谓“中军”?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既经常围绕在“京师”或“主帅”身边的军队。 一、主骑(192-194) 赵云传:“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主骑”,既“主管骑兵”。[资治通鉴]在此处作“主骑兵”(卷六十)。其实“主骑”既可完整地表达此一含义。如:[新唐书][哥舒翰传]

三国志中赵云《云别传》小考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将领。虽说他是众多三国群英中颇受今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其身上也颇具争议。纠其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就在于[陈志]的[赵云传]和[裴注]的[云别传]。 正方基本上站在肯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智勇双全,可当得上“完美”一词。常言“[啥啥啥]都可以相信,为啥不信[云别传]”。反方基本上站在否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一无是处,仅仅是个“侍卫长”尔。常言“[云别传]若是可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夺命书生陆逊的悲叹:到头却为他人作嫁衣裳

夺命书生陆逊的悲叹:到头却为他人作嫁衣裳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年二十一,历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年旱,开仓济民,督农桑。讨会稽山越贼帅潘临、鄱阳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权配逊策女,数访世务,逊议以 “平山寇叛,取精锐。”权纳其策。由虚势伏兵,破丹杨费栈,安内患,得精卒数万。建安二十四年,蒙称疾瞒关羽,逊代献骄兵计,军暗渡取荆州,除抚边华亭侯。败詹晏、屈陈凤。破房陵邓辅、南乡郭睦,诱降文布。迁镇西将军,封娄侯。陆逊论治荆州“拔人才、未亲疏。”权纳之。黄武元年,拜大都督、假节

看《三国演义》中的美酒文化

看《三国演义》中的美酒文化

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整个小说中,关于酒和饮酒的记载虽不敢说每餐必饮,但说每回必有,总还差不多。英雄豪气干云,每每把酒助兴。且看几个著名的饮酒场面,便可知一二。

辅佐两代君主成就大业的江东重臣:张昭

辅佐两代君主成就大业的江东重臣:张昭

张昭,三国时吴大臣。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赏识。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春秋左氏传》和《论语注》。嘉禾四年,张昭去世。孙权素服吊唁并赠谥号文侯。

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赵云

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赵云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在汉中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

从托孤重臣到一介草民——李严一案始末

从托孤重臣到一介草民——李严一案始末

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 从曾国藩看孔明为何不称帝

    从曾国藩看孔明为何不称帝

    很多很多的人拍孔明、也有很多的人拿事实上他最终的却并未称帝来争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孔明不称帝的真相吧…… 既然是从曾国藩看孔明为何不称帝,自然是从曾国藩说起,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即将推翻清王朝的时候,投笔从戎,通过组建湘军,掌握了地方大权,最后镇压了叱咤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然而当部分人(比如曾国荃等等)建议他利用湘军和自己的威信、能力,取清朝而代之的时候,他却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解散了好不容易才组建的湘军。 他为什么不这样呢?我肆意揣度,大概有这么一些原因: 1、文人

    相关人物: 诸葛亮 魏延 刘禅 李严 赵云 杨仪 李鸿 曹操 关羽 刘备 阅读 4235

  • 孔明与李严两人关系详析——兼论刘备托孤用人安排

    孔明与李严两人关系详析——兼论刘备托孤用人安排

    前言 固然猜测事件背后极富联想,但是仔细详验事件本身经过始末,更能认清来龙去脉。蜀汉自刘备崩殂后,孔明与李严彼此互动微妙,但仍能从迷团中抽丝剥茧,彻底详理头绪。 一、主从关系 对于孔明于李严两人的主从关系,可依三一律穷举如下: (一)孔明为李严上司领导。 (二)孔明与李严平起平坐。 (三)孔明隶属李严节制管理。 实际上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前面三种可能的范围,只有其中之一可以成立,另外二个假设则为否定。光是两人之间关系,常令人混淆不清,因此才会有“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权臣专制”

    相关人物: 诸葛亮 李严 刘备 曹操 刘禅 孙权 刘璋 沮授 阅读 1105

  • 再说赵云:一个老实人

    再说赵云:一个老实人

    人们常说少不读三国,我理解的意思是三国多计谋、多城府、多阴险、多手段,大概少年人纯真无暇读完后难免影响心理健康,所以才有这么一说。三国里面的确懂得韬略的太多了多的一如昨夜星辰。不过也有一些老实人。赵云大概算是一个。赵云两次救阿斗,是其人生的重要一笔,“~~~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陈寿同志说“先主弃妻子南走”很值得玩味,颇有狼狈逃窜舍弃老婆孩子的意思,我真怀疑这样的人居然被老罗称为仁义之主我印象《演义》好象

    相关人物: 赵云 刘备 刘禅 陈寿 孙权 孙夫人 昭烈皇后 阅读 1966

  • 知己更要知彼-看安居平五路

    知己更要知彼-看安居平五路

    知己更要知彼-看安居平五路看演义第八十五回时,一读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马上想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言,更能理解这一指挥艺术绝妙之处。刘备自白帝托孤后,曹丕用司马仲达之计,起五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大举伐蜀。《演义》中讲道: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孟达[蜀] 刘禅 轲比能 曹真 李严 孟获 孙权 阅读 1797

  • 蜀汉亡国的责任:后主刘禅昏庸误国

    蜀汉亡国的责任:后主刘禅昏庸误国

    蜀后主刘禅画像 人家说“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连一个扫帚都会爱惜,何况是万里江山?可既然刘禅自己都不爱惜,那就只好任人宰割了。而蜀国后期的历史,和姜维密切相关。 姜维北伐。诸葛亮临死时曾说:“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在开岁首大会的时候,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 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

    相关人物: 姜维 刘禅 邓艾 诸葛亮 钟会 刘备 谯周 司马昭 黄皓 陈寿 阅读 1378

  • 蜀国的“郭嘉”——法正

    蜀国的“郭嘉”——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法正被任命为使者出使刘备,请刘备入蜀帮助讨伐张鲁,法正发现刘备有雄才大略

    相关人物: 法正 刘备 刘璋 许靖 诸葛亮 曹操 张松[刘璋] 夏侯渊 张鲁 阅读 857

  • 读柏版《资治通鉴》结论:司马懿确实惧怕诸葛亮

    读柏版《资治通鉴》结论:司马懿确实惧怕诸葛亮

    蜀汉丞相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的官职署理汉中留府的事务,李严改 名李平。诸葛亮率领各路大军进犯魏境,围祁山,用木牛运输军用物资。这时大司马曹真有病,明帝命司马懿向西驻扎在长安,统领将军张、费曜、戴陵、郭淮等御诸葛亮。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去世。自去年十月起不降雨,一直到这个月。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防守上,其余的士兵全部出动,往西援救祁山。张打算分出部分兵力驻守在雍县、县,司马懿说:“估计前面的部队能够独立抵挡敌军,将军的意见就对了如果前面的部队不能抵挡敌军而分为前后两部分,这说是楚国三军所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司马懿 郭淮 李福 费曜 杨仪 戴陵 辛毗 蒋琬 曹真 阅读 1944

  • 三国时曹魏名将江夏太守;文聘

    三国时曹魏名将江夏太守;文聘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镇守荆北。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位。当时曹操起兵南征荆州,刘琮与众官商议,决定举荆州之地投降曹操,又唤文聘一起归降,文聘说:“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如此失职,只应待罚而已。”曹操接收荆汉后,文聘才往见曹操,曹操问道:“为甚堋来得这般迟呢?”文聘便答:“之前我不能辅弼刘荆州(刘表)一起侍奉国家,如今荆州虽然失去了,但我却常希望能据守汉川,保全土境,这样我才生不负于孤弱(指刘琮等),死亦无愧于地下,然而现在所设想

    相关人物: 文聘 孙权 曹操 刘琮[刘表子] 曹叡 刘表 刘协 张辽 关羽 夏侯尚 阅读 789

  • [2005打擂][抛砖引玉之作]--[原创]蜀之星

    [2005打擂][抛砖引玉之作]--[原创]蜀之星

    2005文艺擂台赛开锣,佳文不断。尤其是王梦MM的那篇,更是妙笔。有此佳作,偶本不敢再冒出来献丑,可又怕人人都象偶这么想,会失去了更多的好文章。 国危思良将,此时偶这只菜鸟当挺身而出,抛块破砖,望能引来更多的美玉![em07] 本砖仿《色戒》及《千年情结》格式。 你是我难以忘却的爱与痛, 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常在梦里见到你。是梦吗,还是轮回。 我因你兴而喜,我因你亡而悲。 因为你。。。 第一星 刘备,留不住的落日余辉。 "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你是落魄的王孙。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关人物: 关羽 张南[蜀] 冯习 刘备 诸葛亮 赵云 阅读 416

  • 从火烧葫芦谷看“魏延反骨”

    从火烧葫芦谷看“魏延反骨”

    “火烧葫芦谷,魏延宰马藏马腹”。小时候从说书先生嘴里听说的这个情节一直牢记在心,可是翻遍了《三国演义》全书就是找不到这个片段,到了新浪以后才知道原来被毛宗岗这个家伙删去了----怪不得上方谷一战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或者说作者在闪烁其词。诸葛亮设局于葫芦谷当然首先是要烧死司马懿。诸葛亮是不是一个宽仁大义的人呢?我看有值得商榷。从陈式魏延背后议论诸葛用兵到陈式败仗被斩,其实陈式之过罪不当死,诸葛以这样处理就有“睚眦必报”的嫌疑了。当时诸葛亮殚心积虑心中的内忧外患,外患无疑就是司马懿,而内忧就有许多问题

    相关人物: 魏延 诸葛亮 司马懿 陈式 廖化 阅读 2967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