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漫谈于禁、乐进

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马谡为什么该被杀?

京剧中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叫《失、空、斩》,蜀中大将马谡因违反诸葛亮的法令,在与魏国大将张郃的对抗中兵败失了前军营寨街亭,导致诸葛亮被迫搞了一次冒险的空城对敌,诈退敌军因而躲过一劫。后总结战争失败的责任时,按军令状斩了马谡。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言菊朋的言派都有此剧的名段,许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有的还可以吟唱两口,确实好听。毕竟是戏,有许多情节是人为编造的,像空城计这段,于史无征,没有的事,马谡也没立什么军令状,纯属是编小说的虚构。杀马谡这事也有两个说法:一是死于狱中,一是以法被杀。为什么被杀

分析夏侯惇受宠之谜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来提出这么一个疑问的――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

刘备的难题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夷陵之战——七百连营化乌有,帝星不坠罪谁承

夷陵之战——七百连营化乌有,帝星不坠罪谁承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鄙视《三国演义》了?

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鄙视《三国演义》了?

经常泡一些三国主题的贴吧、论坛,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有新来的同学用演义的观点试图评论某大虾的观点,然后遭到一众大虾的鄙视鄙夷以及鄙薄:“没水平的人才看演义!”“了解三国就应该看《三国志》,《演义》都是唬小孩用的!”似乎,在一些人眼里,读过几本历史书,知道一点所谓的真相就很了不起的样子哎!《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已经数个世纪了,但所谓的翻案风和著大作辨析的“大师”都是现如今的产物,过去几百年都没有人公开反对或留下著作说明,古人格物致知,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格一下明显不实的三国演义?难道读了正史来批驳演义

被魏武夷族 三国志拉黑的名士孔融

被魏武夷族 三国志拉黑的名士孔融

孔融是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无论是不是三国迷,想必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样一位童年就懂得礼让的谦谦君子,按理说应该作为楷模让大家学习。然而,生不逢时的孔融却被冠以“不孝”的罪名,死于曹操的刀下,连两个年幼的儿子都被斩草除根。甚至改朝换代到了晋朝,陈寿都不敢为他做传。如果不是《三国演义》让孔融重新走到台前,我们可能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孔融究竟是误国的书生?还是被冤枉的奇才?

董卓如何拉开三国诸侯割据之乱的大幕

董卓如何拉开三国诸侯割据之乱的大幕

东汉未年的黄巾大起义,不但没有推翻东汉政权,反而使流民们所憎恨的东汉各地的豪强地主势力蓬勃发展,在经济上,他们拥有大量自给自足的庄园,拥有割据一方的物质基础,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帝国中央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更加依赖于地方豪强,充许他们大规模的拥有自己的军队,而地方官吏也大多为豪强大姓所把持。 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来临,而所谓的东汉王室,已成看客。但在豪强涌起的时代,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成为第一男主角的,是白手起家的董卓。

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数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

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数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

曹真,字子丹,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曹操的族子,被曹操待若亲子,曾统领虎豹骑,征战有功,封侯,后以偏将军的身份参与汉中之战,因功累迁中坚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曹丕继位后,曹真升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军事,镇守魏国西方,平定叛乱。曹丕病危时,曹真同陈群、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真升任大将军,同张郃一起成功防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平定三郡叛乱。曹真判断出诸葛亮下次必出陈仓,派郝昭等提前修缮城池,于是成功防御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后来,曹真升任大司马,在他的建议下,魏国兵分数路

  • 空城计最早的使用者竟是张飞

    空城计最早的使用者竟是张飞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演义》中写

    相关人物: 张飞 诸葛亮 司马懿 曹操 刘备 夏侯霸 严颜 马谡 张郃 关羽 阅读 2788

  • 关羽失荆州是历史的必然

    关羽失荆州是历史的必然

    关羽守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指导关羽的策略是“北据曹操,东和孙权”。北据曹操是理所当然,不提也罢。东和孙权就有些含糊不清了。 孙权的战略一直很清晰。那就是“和”的前提,必须是保证东吴不受蜀国的威胁和制约。不论孙权是否野心勃勃想一统天下,还是无心进取希望偏安江东。荆州都是必须要得到的军事要地。在战略上,东吴的目标只能是荆州。 然而荆州是蜀国战略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将来争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吴蜀联盟时候压制、威胁东吴,从而取得联盟主导地位的有力棋子。

    相关人物: 关羽 孙权 刘备 曹操 诸葛亮 周瑜 鲁肃 陆逊 司马懿 吕蒙 阅读 1666

  • 残暴的孙皓彻底敲响了东吴的丧钟

    残暴的孙皓彻底敲响了东吴的丧钟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当年东吴叫曹魏打怕了,上上下下都想要年龄大一些的皇帝。选来选去,就选上了孙皓。可是,未曾想到的是当初执意拥立孙皓当皇帝的大臣,没过多久就被他杀掉了,有的还被夷诛三族。孙皓是彻头彻尾的“头顶生疮,脚底流浓”的坏家伙,这些拥立他的大臣真的瞎了眼,让历史在这里变得漆黑一片。 孙皓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暴虐之君。他先是决定迁都武昌,弄得民怨载道。老百姓都唱:“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邺死,不过武昌居。”国家太穷,瞎折腾。临走时,听算命先生讲,有王气破扬州,还把扬州、荆州一带大臣名家

    相关人物: 孙皓 张布 留平 孙休 孙权 阅读 931

  • 书摘:《走近曹操》,从纨绔子弟一路走来

    书摘:《走近曹操》,从纨绔子弟一路走来

    《走近曹操》于涛 著 中华书局 作者引领我们到汉末的历史时空中去探寻曹操的家世出身,去见识他的年少轻狂,去了解他的戎马人生,去体味他的雄心壮志。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褒贬不一。誉之者谓之盖世英雄,毁之者谓之逆臣奸贼。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面形象的生动人物。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曹氏三代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也就是公元155年,曹操出生在一个自然灾祸频生和国家已呈现衰乱迹象的年代。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瞒字的本义,是闭目的样子。曹操的祖籍在沛国谯县,今天的安徽亳州

    相关人物: 曹操 曹嵩 袁绍 曹腾 桥玄 何颙 王沈 许劭 吕伯奢 阅读 529

  • 曹操与蔡文姬,情人还是知己?

    曹操与蔡文姬,情人还是知己?

    曹操是一代枭雄,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鹿中原,消灭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与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同时,曹操还是杰出的文学家,我们最为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便出自曹操之手。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短歌行》、《观沧海》等诗,都是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蔡文姬,是与曹操同时代的著名才女,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汉末著名大学者蔡邕。蔡文姬承继家学,不仅博学多才、精通音律,而且美貌出众,气质优雅。 曹操和蔡文姬,一个是男人中的胜杰,一个是女人中的翘楚,都是人中极品,这样的两

    相关人物: 曹操 蔡琰 蔡邕 董祀 董卓 阅读 850

  • 三国十大可惜人物

    三国十大可惜人物

    1徐庶:毁于孝,实在是难做取舍啊,想必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当时那种情况下进退两难。自己方寸已乱如何统兵致胜?背负不忠罪名,孤独一生。背负不孝罪名,难过一世。元直最为可惜。。。。2魏延:毁于急,文长南挡西杀为蜀国江山出生入死,绝非一般将领能比,我看他的实际作用甚至大于武虎上将的马黄。多年功劳让小人抓住了机会,不仅死的冤还留下备受争议的恶名。最后一名开国元勋就这样冤死了。3陈宫:毁于恨,从救曹到后来的恨曹,陈宫计采纳不多,但克敌屡试屡爽。只是太恨曹操了,宁可侍无能之君,也不愿从无 德之主。克曹高手死得

    相关人物: 徐庶 曹操 马谡 陈宫 典韦 吉本 于吉 田丰 华佗 阅读 4514

  • 杨修不死于小聪明

    杨修不死于小聪明

    1800年以来,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诸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立即杀了。《三国》剧中,不仅完全采用了这一认识,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情节:让司马懿对曹丕预言杨修必死于小聪明。 其实,这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抓住杨修之死的实质。送杨修上断头台

    相关人物: 杨修 曹操 曹植 曹丕 曹冲 郭嘉 吴质 荀彧 司马懿 阅读 696

  • 历史上徐庶弃刘投曹是因为诸葛亮的排挤么

    历史上徐庶弃刘投曹是因为诸葛亮的排挤么

    “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徐庶帮助刘备击败曹军后,曹操打听到徐庶是刘备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为挫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写信要徐庶来许都。刘备不愿徐庶走,但又不忍曹操拿徐母要挟徐庶,只好同意徐庶离开。刘备送别徐庶时,一片树林挡住了刘备的视线,刘备为了多看徐庶一眼,命人去砍树林。这时,徐庶又骑着马回来了,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同样具备帮助刘备创建霸业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故事。并且,徐庶临走时

    相关人物: 徐庶 刘备 诸葛亮 曹操 陈宫 彭羕 廖立 孟达[蜀] 刘封 李严 阅读 4075

  • 三国十大经典单骑救主记录

    三国十大经典单骑救主记录

    三国演义之中,有很多人物在最最危险的时候,会有部下挺身而出,拼死相救,保护主公脱险。看着这一例例可歌可泣的故事,心中不免感慨万分,特选十例,以表敬仰之情。 10——赵云飞骑救公孙 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此战是子龙的亮相之战,以对概念中的河北名将文丑的不分胜负,使大家对赵云的武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至于救公孙瓒嘛,好像只是顺便而已哦^_^ 紧急度:7忘我度:7 9——典韦飞戟退追兵 操不能

    相关人物: 曹操 曹洪 周泰 孙权 典韦 赵云 曹昂 马超 文丑 许褚 阅读 840

  • 汉室忠臣——曹操

    汉室忠臣——曹操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好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汝南名士许劭,善于评论人物,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在诛杀宦官十常侍时,反被伏击谋害。而此时有“西凉之狼”

    相关人物: 曹操 袁绍 董卓 孙权 刘辩 刘表 周瑜 曹腾 阅读 1188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