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贾诩究竟聪不聪明?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称的上神机妙算的只有诸葛孔明先生一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那么就没有另外的聪明人能与他娉美?实际上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又何止一两个呢!现在我想浅谈一下三国著名谋士之一:贾诩。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只三数次,比照干脆没有台词或仅有一两句台词的“群众演员”似乎略见体面,但也只是属稍高于“跑龙套”层次的小配角,绝不会有几个读者把眼球聚光到此人身上。可是正史上并不是这样平凡。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他本

谈谈赵云的中军官职

何谓“中军”?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既经常围绕在“京师”或“主帅”身边的军队。 一、主骑(192-194) 赵云传:“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主骑”,既“主管骑兵”。[资治通鉴]在此处作“主骑兵”(卷六十)。其实“主骑”既可完整地表达此一含义。如:[新唐书][哥舒翰传]

三国志中赵云《云别传》小考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将领。虽说他是众多三国群英中颇受今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其身上也颇具争议。纠其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就在于[陈志]的[赵云传]和[裴注]的[云别传]。 正方基本上站在肯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智勇双全,可当得上“完美”一词。常言“[啥啥啥]都可以相信,为啥不信[云别传]”。反方基本上站在否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一无是处,仅仅是个“侍卫长”尔。常言“[云别传]若是可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漫谈于禁、乐进

为曹魏名将之中,于禁、乐进二位将军当是佼佼者。 陈寿的《三国志》将于禁、乐进、张辽、张颌、徐晃五人共为一传,且有“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之语,但以雨纹观之,张颌、徐晃地位略逊于禁、乐进、张辽。《乐进传》中记载:“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於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曹操在汉献帝前着重夸赞三人,并特别加官,可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历史上的张郃——让诸葛亮忌惮三分的柱国大将

历史上的张郃——让诸葛亮忌惮三分的柱国大将

张郃字俊乂,冀州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魏征西车骑将军,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丸,平马超,斩宋建,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出版的《三国演义》,结束了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版以来,书贾随意篡改内容、托名评点的现象,毛氏评本从此作为定本风行了三百多年。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

魚豢的《魏略》写出了蜀国大将魏延被杨仪等人谋杀的真相。陈寿有老师谯周提供的魏延被谋杀事件真相的第一手资料,由于社会环境的制肘而难以正面写入《三国志》,便在《三国志》里表现了当时蜀国官方史料的矛盾、错误和漏洞,留下了揭示魏延事件真相的种种史料线索,客观上成为《魏略》的佐证。裴松之错判《魏略》所写魏延案件的史料性质为无根据的敌国传言。常璩的《华阳国志》错误地裁剪编排史料,论说魏延事件颠倒史实。

哥是关大仙!

哥是关大仙!

今年的8月4日是关公诞辰1850周年的日子。关羽因其讲信义、重仁义而被神化,一直受到海外广大华人华侨的顶礼膜拜。在海外,与关羽有关的各种活动一般都是最隆重而且是最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供奉关公的习俗却仍旧盛行于民间,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人们将关公供奉在家中、店铺里,祈求关老爷保护家门财产,保佑生意兴隆。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尽管身死了千年,他都在不断的“加官晋爵”,甚至已经晋升成为天上普度众生的神仙了。

千古奇冤还是刚愎自用——一代武圣关羽之死

千古奇冤还是刚愎自用——一代武圣关羽之死

关羽(160或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

  • 三国人才比拼:蜀汉短命只因川人倾轧自取其咎

    三国人才比拼:蜀汉短命只因川人倾轧自取其咎

    核心提示:三国的人才优势之比较:曹魏政治军事人才的过盛蜀汉人才奇缺但量少质高精诚不贰吴文武兼众但文弱武强优少庸多且多内耗。 在百年混战中击败绝大多数军阀能够得以互相分庭抗礼长期鼎立的三国,不论大小强弱,都必然有他独特的优势,方能得以生存发展,这似乎是不用怀疑的,这也是一种必然使然。 三国政治优势之比较: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统王牌 —— 蜀汉刘皇叔“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帜 —— 孙吴地方豪强世家的“家门政治” 古今中外凡举大事成大事者首重政治口号的提出,作为自己的政治旗帜,明确自己的政治主

    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刘协 袁绍 孙权 荀彧 沮授 鲁肃 阅读 1180

  • 易中天:简评《三国演义》的“性之病”

    易中天:简评《三国演义》的“性之病”

    一 整谁的容,变什么性 〇 三国早被整过容,再整就成杰克逊了。 由杨晓明任总制片人,朱苏进任总编剧,高希希任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已经播完。喧嚣已过,尘埃落定,心气平和,似乎可以说上几句。 当然,整容后的杰克逊,仍然可爱。但三国不是杰克逊。因为它在被《三国演义》“整容”的同时,已经变了“性”。要知道,就历史的“本性”而言,魏蜀吴、曹刘孙,原本无所谓孰尊孰卑,甚至无所谓谁是谁非。从正面讲,三家都想结束战争,重归和平从负面讲,三家也都想排除异己,独霸天下。大哥、二哥、麻子哥,大家脸上差不多

    相关人物: 诸葛亮 曹操 刘备 关羽 庞统 周瑜 孙权 张飞 刘阿 陈寿 阅读 723

  • 经过逐个事件的详细对照:《三国演义》有七分真

    经过逐个事件的详细对照:《三国演义》有七分真

    《三国演义》有七分真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三国演义》倒底有几分真,作者先将《三国志》从传记体改成编年体,第一次对《三国演义》作极为详细的对照,并列出每一回的真实程度,及虚构部分,最后结论与章学诚的“七实三虚”完全相符。同时作者将《三国演义》的虚构内容作一分析,指出了虚构部分主要用于塑造诸葛亮和关羽,同时为了衬托诸葛亮,又贬低了一代伟人周瑜。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实《三国志》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所以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有几分真,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是章学诚的“七实三虚”,早已被大部分学者所

    相关人物: 诸葛亮 曹操 刘备 周瑜 关羽 吕布 孙权 马超 董卓 阅读 6589

  • 深度三国: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深度三国: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首先,我们充分肯定诸葛亮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楷模,是个人品质高尚,为蜀汉鞠躬尽瘁一生的极品男人。现在之所以谈他的战略失误,主要源自于成王败寇之说,虽然北方的曹魏实在过于强大,但是,蜀汉却亡国在东吴之前,不能不说,蜀汉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安排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国家整体军事进取的态势不够坚决和明朗1、应制定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战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战术目标荆州失误,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有战略规划而没有实施方案,刘备和诸

    相关人物: 关羽 刘备 诸葛亮 魏延 刘禅 曹操 蒋琬 费祎 杨仪 李严 阅读 810

  • 中国“茶花女”之名妓苏小小

    中国“茶花女”之名妓苏小小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竹枝词》白居易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力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文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无从考证。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真实的青楼女子苏小小,其生平和玛格丽特相比有着惊人的类似,其遭遇更令人泪湿衣襟、唏嘘不已。只可惜中国优秀的翻译家在翻译《茶花女》这一经典作品的同时未将苏小小的故事传神地译作外语,使得中国的“茶花女”苏小小反而在世界的舞台上默默无闻。 南朝萧齐年间。杭州西泠桥畔。

    相关人物: 阅读 736

  • 流传后世的学术谎言:曹植与甄氏“叔嫂恋”

    流传后世的学术谎言:曹植与甄氏“叔嫂恋”

    洛神赋图局部 学术浮躁总是会造就学术谎言,三国时陈思王曹植与其嫂、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有所谓“叔嫂恋”,即是一例。 近些年来,有关曹植与其嫂甄氏的所谓“恋情”,不时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京剧《洛神赋》。这一题材虽然很适合戏曲表现,但是,其人物的历史背景却不靠谱,它的“胡编乱演”,源于古今某些学者对曹植《洛神赋》的误读。 首先,当我们翻开浩缈的中国文学史料及作品时,里面总是有因后人误读而记录下的许多谎言,对曹植与甄氏的“研究”而得出的谎言,几乎已要成为广大读者的“信史”了。曹植曾写有

    相关人物: 文昭皇后 曹丕 曹植 曹操 曹叡 武宣皇后 袁绍 袁熙 刘夫人 刘协 阅读 3000

  • 谨言慎行走职场,不学杨修小聪明

    谨言慎行走职场,不学杨修小聪明

    编辑说话杨修作为曹氏集团的谋士幕僚,是三国的悲剧人物。他出身世家,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却最终以罪被诛,表面上是恃才傲物招人妒,实际上是自作聪明惹的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大肆描绘和渲染此事,以贬斥曹操的忌才和残忍。心理专家认为,除却与曹操的矛盾外,是杨修的小聪明综合症给他埋下了人生悲剧的祸根。■小聪明综合症通常表现为高智商、低情商小聪明指特有的具体能力,常常表现得聪明伶俐,能言善道,机灵敏捷,善于伪装,善于演戏,随机应变等,但是爱耍小聪明的人由于习惯于纠结琐碎细致的事务,而缺乏综合思

    相关人物: 杨修 曹操 曹植 曹丕 吴质 杨彪 袁术 阅读 578

  • 三国时代离奇的偷窥事件

    三国时代离奇的偷窥事件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非礼勿视”。此话尽管说的义正言辞,但难免有戴“道德高帽”之嫌。其实,偷窥源自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弗洛依德语)。因此,偷窥的行径,尽管不登大雅之堂,也不全是伤风败俗,翻开史料,但凡有人类“出没”的地方,就难免写有“偷窥”的影子,其间的不少,甚至还传为佳话。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卓文君,在酒会上偷窥了一眼司马相如,竟然暗下终生,促成了千古乐道的姻缘。 好吧,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颇为戏剧的三国时代,来探悉一把里头离奇的偷窥事件。当然,这里面肯定是少不了“顽主”曹操

    相关人物: 曹操 袁绍 山涛 韩寿 阮籍 嵇康 贾充 张让 曹腾 阅读 430

  • 巨商范蠡:功勋美女财富一个不少

    巨商范蠡:功勋美女财富一个不少

    辅佐越王,功成身退。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巨商)生活在一个虎气腾腾的春秋时代。 他出生在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散户陇。博学多才,素有大志,只可惜,他生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出身又不好,胸怀霸王之道,整天也只能跟那些乡间邻里人混在一起,即便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也没人理会,人家还以为他发神经。怀才不遇的范蠡只好像那个姜子牙(约前1128年-约前1015年)那样,在装疯卖傻中修身养性,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 然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终于有一天,

    相关人物: 范蠡 阅读 483

  • 仍然爱着你-诸葛亮

    仍然爱着你-诸葛亮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人搞的非官方的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中国人中排名最高。三国时期,群雄角逐,人才辈出,而诸葛亮更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另外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

    相关人物: 诸葛亮 诸葛瞻 诸葛尚 曹操 诸葛均 刘禅 刘备 阅读 949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