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三国演义大数据
今日热点
VS
涉及章节
涉及年代
 
 
提及密度
 
 
 
 
事件热度
 
 
 
 
人际广度
 
 
 
 
文武倾向
 
 
 
 
人际关系
 
 
更多数据请点击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东吴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吴王,立长子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登为皇太子。太子官属有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宾客有谢景、范慎、刁玄等,“于是东宫号为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末见于史册。孙权所爱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孙权赤乌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权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权之爱霸,更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和、霸不睦,大以也分为二部,比较正派的大臣如陆逊、诸

贾诩究竟聪不聪明?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称的上神机妙算的只有诸葛孔明先生一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那么就没有另外的聪明人能与他娉美?实际上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又何止一两个呢!现在我想浅谈一下三国著名谋士之一:贾诩。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只三数次,比照干脆没有台词或仅有一两句台词的“群众演员”似乎略见体面,但也只是属稍高于“跑龙套”层次的小配角,绝不会有几个读者把眼球聚光到此人身上。可是正史上并不是这样平凡。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他本

谈谈赵云的中军官职

何谓“中军”?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既经常围绕在“京师”或“主帅”身边的军队。 一、主骑(192-194) 赵云传:“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主骑”,既“主管骑兵”。[资治通鉴]在此处作“主骑兵”(卷六十)。其实“主骑”既可完整地表达此一含义。如:[新唐书][哥舒翰传]

三国志中赵云《云别传》小考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将领。虽说他是众多三国群英中颇受今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其身上也颇具争议。纠其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就在于[陈志]的[赵云传]和[裴注]的[云别传]。 正方基本上站在肯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智勇双全,可当得上“完美”一词。常言“[啥啥啥]都可以相信,为啥不信[云别传]”。反方基本上站在否定[云别传]的立场,认为赵云一无是处,仅仅是个“侍卫长”尔。常言“[云别传]若是可

对诸葛亮伐魏的联想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写作思路。但是有七个必定失败的因素在出伐前就已经困扰着诸葛亮和蜀军,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是必败无疑。下面我来说说这些必定失败的因素。 一、民心之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三分天下,魏占其二,魏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此时北方百姓的心中以魏代汉的思想已经得到稳固,南方的百姓经过战乱,他们更加希望安居乐业,发展家园。可是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却扰乱的难得的平静。所以不管是魏国百姓还是蜀国百姓,都会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对诸葛亮失去信心。 二、地理之败。西北之地自古就是出骑

今日推广
文史推荐
热点专题

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掉荆州的么!

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掉荆州的么!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们会把荆州的丢失主要归罪于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忽视了东吴的潜在威胁,没有对东吴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最后被东吴乘虚而入占领了荆州,自己也落得个兵败被杀的悲惨结局。但是,我们翻开史书再一次研究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大意失荆州”的背后却是疑点重重......

三国搜异志(下)

三国搜异志(下)

三国故事流传极广,中国传统艺术——评书、评话的三国故事均来源于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今天我们要搜索的是三国故事中的奇闻异事、奇人异士,这些可能不被正史或者演义类书中记载,但是在民间却流传甚多,并且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此间乐不思蜀”揭秘刘禅的处世之道

“此间乐不思蜀”揭秘刘禅的处世之道

刘禅:蜀汉第二任皇帝,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独自把持国政,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魏国派大将钟会和邓艾分两路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几年后去世。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茅庐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夷陵之战——七百连营化乌有,帝星不坠罪谁承

夷陵之战——七百连营化乌有,帝星不坠罪谁承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 曹操和刘备谁更强

    曹操和刘备谁更强

    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为吸引我们的两个主角无疑是曹操和刘备,因为他两作为当时两大集团的首脑,真可谓是斗智斗勇,虽然对于这两个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刘备是最后的输家,可我有不同的看法。要是讲势力与战绩,那非曹操莫属,但要是讲到吸纳人才,我觉得刘备更胜一筹。虽然曹操的大帐里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海。再看看刘备的军中,就只有那几个将军。这完全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所决定的,可刘备能做到那个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惟才是举”是曹操网罗人才的绝招,他有着不拘一格的招收人才,这样他的兵将就越来越多。为了网罗更多的

    相关人物: 曹操 刘备 关羽 诸葛亮 赵云 公孙瓒 刘禅 司马懿 周瑜 阅读 823

  • 崔琰为何不力挺侄女婿曹植为太子

    崔琰为何不力挺侄女婿曹植为太子

    在曹操晚年,一直在为立太子的问题苦恼。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是两大热门人选。在曹操称魏公的时候,已经立自己的次子曹丕为世子(长子曹昂早已死去),但是立世子不同于立太子,曹操还有更多的考虑。 曹操喜欢曹植,不喜欢曹丕。曹植和年轻的曹操非常相像。 曹操是政治家,但是身上却有着浓浓的诗人气质,他的《短歌行》《龟虽寿》等等都是传世的不朽名篇,而曹植更是建安时代光芒四射的文坛巨子,曹植早年的作品《白马篇》高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极有曹操少年时以身许国的风范。 早在曹植十岁的时候,铜雀台建

    相关人物: 崔琰 曹植 曹操 曹丕 陈登 丁仪 杨修 阅读 1271

  • 曹操的杀人与猜疑

    曹操的杀人与猜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以“谲”和“暴”著称。关于“谲”,前文已经论说。至于这“暴”,也就是爱杀人,其实也都事出有因,并非老曹天生嗜杀,心理变态。一种情况是因极度愤怒,比如征伐徐州途中的屠城,是报仇时的迁怒。那心理与刘备伐吴以及武松“血溅鸳鸯楼”时类似。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事业胜利的需要,比如“借”仓官王垕的头来平息缺粮士兵的怨怒。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他对人的猜疑。 因猜疑而杀人,最著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谋刺董卓不成,逃亡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第二次,是所谓“梦中杀人”第三次,是囚杀给他治病的医

    相关人物: 曹操 吕伯奢 华佗 陈宫 张飞 关羽 董卓 刘备 吉本 阅读 2385

  • 汉军之虎——赵云传

    汉军之虎——赵云传

    一 乱世英雄公元一八四年,时值东汉王朝灵帝中平元年甲子日,民间宗教太平道聚众起义,因其众皆头裹黄巾,故史称“黄巾之乱”。黄巾百万之众奋战半年,最终因其力散,遭朝廷及地方武装扑灭。大汉天下虽得以保全,然四百年之根基已然瓦解,王权被夺,地方形成割据,一场乱世即将开始,正是乱世造英雄,中华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段英雄史就此开始。太平道首领张角者,巨鹿人也,初因试举不第,采药于钟南山,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洞中,角异之,乃入洞,老人不叩张角名姓,即授书三卷予角,角视之,名《太平要术咒符》,注

    相关人物: 赵云 殷馗 夏侯兰 张角 皇甫嵩 南华老仙 阅读 2021

  • 从审老鼠到审陈皇后:酷吏张汤怎样炼成的

    从审老鼠到审陈皇后:酷吏张汤怎样炼成的

    张汤 张汤,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因为治陈皇后、淮南王、衡山王谋反之事,得到武帝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翦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构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 从审判老鼠,到审判陈皇后 张汤的

    相关人物: 阅读 572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堪称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者罗贯中名本,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公元1330-1400年。他还写过其它小说如《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距三国时代的一千多年后。这期间有关三国的传说故事及其繁衍出的其它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罗贯中在此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相关史籍,并加以深层次的艺术提炼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司马懿 吴国太 司马徽 刘璋 阅读 2415

  • 愤青祢衡之死

    愤青祢衡之死

    看过三国的人一定知道祢衡是谁,《三国演义》中还有很著名的“祢衡击鼓骂曹”、“祢衡裸衣骂曹”的描述: 帝览表,以付曹操。操遂使人召衡至。礼毕,操不命坐。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时英雄,何谓无人?”衡曰:“愿闻。”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

    相关人物: 祢衡 黄祖 曹操 刘表 孔融 吕虔 满宠 程昱 李典 荀攸 阅读 1205

  • 被误读的赤壁之战真相

    被误读的赤壁之战真相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

    相关人物: 黄盖[吴] 曹操 周瑜 孙权 张允[刘表] 蔡瑁 蒋干 刘表 刘琮[刘表子] 阅读 1718

  • 五虎上将Vs五子良将

    五虎上将Vs五子良将

    一直以来,五子皆被掩盖在五虎的光芒之下,某深是不忿,故撰此文以正视听。三国中,武将皆以统率、武力、智慧、政治以及兵法、武艺全面性 五方1 统率五虎关羽 曾为刘备镇守荆州,虽最终失守,但其统率亦可知不差 可打90分马超 曾率西凉大军与曹操对峙,并一时占据上风,其统率可打95分上下张飞 死于自己士兵手下,统率极低,30分算对得起他了黄忠 赵云 三人皆无率军独当一面的历史,其统率应为一般。五子张辽 曾为曹操镇守逍遥津,并以弱胜强击退东吴进攻,其统率绝对可评100分于禁 曾以一营之军击溃青州兵,可知其统

    相关人物: 关羽 张郃 黄忠 马超 张飞 张辽 曹操 赵云 李典 刘备 阅读 13967

  • 浅论蜀汉军师制度背后的权力变迁

    浅论蜀汉军师制度背后的权力变迁

    《三国志》中,我们多次可以见到“军师”这一名称,有的为“军师中郎将”,有的为“军师将军”,还有的称为前军师,中军师,后军师等,但在蜀国,军师这一职务与蜀汉政权建立以及政治核心的变迁有着重要联系。 “军师”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汉书•隗嚣传》中记载“(隗)嚣既立,遣使聘清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寇恂传》也记载着“(寇)恂奉玺书至第一,(高)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遂斩之,遣其副归造竣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后来诸将

    相关人物: 诸葛亮 刘备 杨仪 魏延 刘琰 法正 李严 蒋琬 庞统 朱然 阅读 2278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cne3online.com
三国搜
文史
人物
连环画
书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