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生于陈留圉,后跟随获罪的父亲亡命流离。蔡琰六岁时,有一天,蔡邕半夜弹琴,琴弦断了一根,蔡琰只是一听,就正确地说出说“是第二弦断了。”蔡邕又故意弄断一根,考教她小蔡琰又一次正确的说出:“第四弦。”蔡邕认为女儿不过是偶然猜对,但是蔡琰却自有理论:“吴札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之不竞,由此观之,何足不知。”蔡琰虽然小小年纪,但在音乐上的造诣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
蔡琰嫁给了卫仲道,但是不久,因为夫死无子,归宁娘家。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蔡邕因为上书反对宦官,因罪受诛,蔡琰变得无依无靠。在短暂的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之后,董卓以平叛者的姿态出现,辟蔡邕入朝,蔡琰就随父到了洛阳。
兴平中(公元194-195年)可长安绝非太平之所,经过了一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事变,南匈奴侵犯长安,已经凄苦无奈的蔡琰沦为囚虏,辗转于匈奴之手,后得到左贤王垂青,与之生有二子,在胡中十二年。
约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因为怀念故友,想到了流落匈奴的蔡琰,派遣使者用重金赎回了已经在异乡十二年的蔡琰,将她嫁给屯田都尉的董祀。
其后董祀犯事将死,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有其罪。
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蔡琰的书法得其父蔡邕的真传,书有《我生帖》。
附注:由于蔡琰太出名,故《列女传》漏记她还再改嫁的机率近乎零。她有才名才被记录,日后羊徽瑜和羊祜之母蔡贞姬则沒被记录下来。蔡贞姬名字见于唐人韦续《墨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