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江东四英在孙权心里的地位

     作者:风雨看三国 来源:百度三国吧

      江东四英: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是孙吴集团的支柱,之于他们之间究竟谁能力更好一点,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以我个人感觉在孙权的心目中他对这四人的信任程度为:吕蒙、鲁肃、陆逊、周瑜。反过来说,孙的猜忌程度为:周瑜、陆逊、鲁肃、吕蒙。

      这四个人中,吕蒙和其他三人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赵咨说孙权:拔吕蒙于行伍是其明也真是一点也不错。周是北方士族,世代为官的大地主,陆是江东本地豪门,鲁是豪富之家。兼之三人的才华早得世人肯定,不管是那个君主象这种人都是要用的,正如鲁肃所言:还付乡党,累官也可至州郡。说穿了,他们可以不依附孙权,到那都有得官做。他们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做名士。只有吕是穷孩子,从小兵做起,而且是孙权一手培养提拔的,没有孙权,他就只是吴下阿蒙,有了孙权才有他吕蒙吕子明。吕蒙作为一员武将但以武功论不如甘宁、太慈,因此他在周瑜手中也不如甘宁被重视。吕出身较低,想来读书不够,在周、鲁这种世家子弟眼里吕一定是比较粗俗的,不然象鲁这种忠厚老实人是不会看不起他的。这说明吕这种人离开孙权改投别人的话是不行的,这世上只有孙权才是他吕蒙真正的明主。这种心态下,孙权对吕蒙的信任也当然是最高的。

      再说鲁肃,其实鲁是最有可能和孙权成为朋友的,鲁是周推荐给孙的,是外来的,他在江东没有根基,虽是文官但并不属于张昭他们的文官集团,地位比较超然,他更象是孙权的私人谋士。书上说孙权与他终日谈话而不倦就很能说明问题。鲁献塌上策,力主抗曹更是把孙的这种好感推向了极致。但他错在借荆州给刘备使刘备壮大使孙对他的好感一落千丈。

      陆逊是四人中运气最差的,他比较象周瑜,也有功高震主的危险,而且他后来还做了相,更是不该。周瑜从不过问内政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陆即掌军权又为相,再加上孙权后期明显不如早年,他后来被孙气死也算他活该倒霉。

      最后来说一下周瑜,周和其他三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孙策的人,就凭这一点孙对他的猜疑也不会消除。而且江东文官之首的两张还是周推荐的,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当周和张意见不一时,张对周不坚持已见恐怕这也有一定的关系。试想换成其他人张昭怕不会那么轻易就放弃的。而周驾驭武将也有一套,甘宁和凌统在周手下从不争,到了孙那就争也能说明问题。所以周是四英中最有条件震主的人,孙权的猜疑怎能不重。

      再来说一下孙权对他们的喜欢程度:周瑜、吕蒙、鲁肃、陆逊
    孙权对周虽猜疑,但周对孙家的大功是无法否认的,而最幸运的是周的早死成全了这一切。周的早死使孙和周的关系成为君臣和谐的榜样,孙一定感谢他的早死使自己不必真正对付周从而不使自己背上怠慢兄之旧人甚至杀害功臣的罪名。周死后,孙的猜疑烟消云散,只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想来在孙权小时候见到周时对这个哥哥也一定是喜欢的,在他死后,也就想着他的好了,所以才会因庞轻之而不喜,才会在晚年称帝时说:若非周公瑾,孤不帝矣。

      吕蒙作为孙权真正的亲信,孙对他的喜欢程度自不待言,但他后来评论他们时还认为吕在雄辩上不如周,这也是吕读书少的原因。

      至于鲁肃我刚才说过,借荆州是一败笔起码在孙权眼里如此。当时为怎么对待刘备与荆州的问题周与鲁的意见是不一样的,而孙最终采取的是鲁的方针。而后来刘备托大,孙权后悔了,而周又死了无人能与刘氏集团正面对抗,孙权真的是越想越恼火,迁怒于鲁,对鲁的信任和好感大打折扣。

      最后再来说一下倒霉蛋陆逊。陆是真的生不逢时,孙权虽对周有猜疑,但当时年少也必须依靠周,有时候也只能让着周。比如周打南郡带走了东吴所有好的武将,孙权打合肥只带些草脚怎会不败。但周早死带走了猜疑只留下了好感。而孙权在周死后才真正成熟,陆不幸与孙相逢在中年,相处在晚年。要让孙权对他容让是不现实的,偏他又长寿,是四英中最长命的,真是难堪。想让孙权喜欢他就难了。

      以上仅为笑谈,四英的FANS可不真当真。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