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周瑜本传记载: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周瑜为什么会猝死?书中没有任何地方记载是他围攻江陵时的旧伤复发所致,被气死更是不可能的,况且他自己也说了:“至以不谨,道遇暴疾……”,看上去似乎是得了急病,突然去世,大胆的设想一下:假如是有人故意谋害呢?
在周瑜看来,联刘只会使刘备获得生存空间并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反咬一口。所以周瑜用糖衣炮弹消磨刘备的意志。这与郭嘉建议曹操的“宜早为之所”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都认为刘备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但不能为了除掉一个刘备而失天下人心,所以需要用一个漂亮的名头对其进行实际上的软禁。
而事实也证明了二人观点的正确,刘备对待孙权救命之恩的报答是借地不还,勒兵疆场,差点刀兵相见。由此来看,鲁肃意图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根本是不可行的,他要找一个盟友的想法不错,但这个盟友选择刘备就大错特错。而周瑜显然比鲁肃高一个层次,周瑜的主张并不是单独对抗曹操,他也主张寻找盟友,周瑜的选择是马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东吴自孙坚、孙策父子立国之日起,总给人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感觉。但自从鲁肃走进孙权的生活,一向勇往无前的吴人安静了下来,他们固守吴楚,再无进展。一个人的影响真有这么大吗?
最大的嫌疑其实就是著名的榻上对,这是一次改变了东吴历史的重大事件,然而东吴这个全新的国家方针的出生背景却迷雾重重。《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在见孙权之前已经答应刘晔的游说,准备去投靠一个叫做郑宝的倒霉蛋。这个倒霉蛋具体是什么人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榻上对完全不适合他。而纵观榻上对,这不是一个可以灵光一现就能够想出来的东西,需要反复的思索、研究,而且榻上对的主体只适用于东吴。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这标志着东吴再一次站上了十字街头,该往何处去?此前近十年时间,东吴虽然赢得了赤壁之战和江陵攻防战的胜利,但却因为错误的与刘备结盟而不进反退,不但与战略要地荆州失之交臂,还成功的迅速把刘备培养成了比曹操还危险的敌人。
尽管联刘策略被证明失败,但是刘备此时已经不是长坂坡的刘备,他鲤鱼跳了龙门,咸鱼翻了身,完全敢和东吴掰手腕子,要动他,孙权无法保证最后是什么结果。但是如果继续维持联盟,孙权不是成了陪太子读书吗?刘备这个流氓的想法孙权应该能感觉到,人家随时可以先捡东吴这个软柿子捏,然后才去对付曹操。这个形势对东吴来说算得上是危如累卵了。
鲁肃联刘战略的严重恶果就是牢固的鼎足之势已成,即便能干如陆逊也无法解开这个局。况且,这个时候的孙权也变了,他宠信吕壹任其专权,他开始怀疑重臣……有些是出于政治目的,有些是为了给太子铺路,但明显可以感到,孙权有些没正事儿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陆逊的选择只能拼发展。事实上,尽管东吴不甘心的对合肥进行了多次尝试,但都无功而返,东吴确实没有其他选择了。陆抗时期的吴国已是秋后黄花,帝王昏庸,奸佞盈路,诸葛恪、孙峻、孙綝……权臣如走马灯一般匆匆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