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谈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

    作者:sjh31 更新时间:2024-03-20
    更新时间:2024-03-20
    大人,您闯入三国地界,
    请先回答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
    曹丕起五路军马攻蜀,诸葛亮魏延抵御( )之兵?
    A、曹真
    B、孟达
    C、孟获
    D、轲比能
    答案在文章结尾 ↓

      三国志有云:孔明之才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胜于将略。

      此话出于陈寿的中肯评价,在下认为实有道理,正所谓人无完人。

      一、治戎为长,讲的是其内外政,高于他人,见解独到。

      “外连东吴,内平南越”,其始终站在其隆中对的政治观点上,加以推行的治政长略。使邓芝修复因荆州争夺与东吴的外交裂痕。对南中少数民族采讷马谡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以其自治缓解民族间的矛盾,可谓手段高明。反观魏与蜀均对异民族实行军事镇压的手段,战事频发,使两国都花费了不少精力。

      二、奇谋为短,讲的是其不擅长军事谋划。这句评论遭到不少人的抨击,以至有陈寿不知三国的怪论。三国志是其的私传,没有受过晋主的干扰。再则司马炎也是个大度的人,不会为这种事干预他人写的传记。因此是客观公正的。

      争论的最多的是魏延兵出子午谷一事,其实我认为魏延自有其道理。因夏候楙为人轻狂,即无实战经验,又急于求成。故其建议诸葛在西面祁山要地吸引其轻出,自已率精卒背后袭之。这正是山险之地亦用奇,利用群山丛林的掩护杀敌不备。此计与日后的邓艾渡阴平有何等相似之处。诚然凡奇袭者均得用险,如韩信背水列阵,若赵军也死战,汉军能存吗?又如吕蒙白衣渡江,若蜀军盘问存细,细察其船吃水深浅,那么荆州会轻易丢失?若诸葛瞻不因邓艾突至,惊得急战求胜绵竹如何有失?我不认为夏候楙比诸葛瞻聪明,更认为其比诸葛瞻少读兵书更少谋略,但为何这么多人认定魏延不能偷袭成功?再说明些,如果守长安的守将换作曹真这等二流武将,魏延也不会提及此建议!所以说魏延提此良策是因人而异,可惜绝佳用奇的时机被“不用险”而错过。

      如果说上面诸葛平身不用险,不以魏之冒险之举坏此事为由尚可理解的话,那么街亭之战前的用兵则太让兵家们不明白。看过地图的人都知道出街亭以东有陇山,称为上陇要地。一出祁山之初就已得三郡降,可谓兵强马壮。赵云率部此时已与曹真在箕谷激战,或胜或负并不重要,只是赵已成功得拖住魏军。而在这个时段,蜀军却没派一兵一卒占据上陇,直到发觉张颌大军不理箕谷赵云部飞越险地直扑陇上诸郡,诸葛才如梦方醒,急派马谡守无险可守的街亭,之后就有街亭之败,其实马谡守当道能挡住张颌十万生力军这也是个问题。放弃有险可守的要地,守无险可守的险地,是诸葛的战术失误还是战略判断的失策呢?

      对于其它出祁山之战,无不因山道险地用兵迟缓,或粮绝兵退,或因强敌洞悉其进攻路线,守隘无法克而退。陈寿理解为奇谋为短不无道理。

      三、理民之干,胜于将略。以下几句是古人的赞评,引以为用。

      “立法施度”,他立蜀法,强税法,施明政,得民心,不失为一位良相。

      “整理戎旅”,讲的是军事,他的阵法不错,传说有八阵图,可见其是经常训练士兵,可见其操劳。

      “工械技巧”,指的是其聪明,好钻研能发明,发明木牛流马缓解山道运粮之难,传连弩守于战备。

      “物究其极”,指的是要求自己所有做都要尽善尽美,可见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科教严明”,讲的是他实行以德为重的教育,对于有过失的人绝不姑息纵容。看上去是很完美,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越教育人才越少,是不是用人非容之误 ?值得商榷。

      “赏罚必信”,讲的是施政,对有功过者赏罚分明。

      因此归纳为以下政绩。

      制度上:登记荆州户籍、建「蜀科」。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

      经济上:收伏了南夷以后,征收南中出产的金、银、丹漆。在他的治理下,蜀国曾出现过「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呵呵,本想引实例,问所有网友一周有余无人能答,是否真没魏屯田许昌,吴凿东渠的业绩?所以还请有识网友补之。

      终上所述,其制定了蜀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税制,多设县府分派官吏加强执政,使国库较充实。打击土豪劣绅,分其田与无地民众。这是受蜀民爱戴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开发都江堰旁的荒无田地,(不过这个规模不大,无法与魏吴两国的开发成就相比。)对南中地区以当地首领治理,有点象民族自治,只派税官不派行政人员。民族较为和睦,少有叛乱发生。(但还是发生两次较大叛乱,分为马忠张嶷平定)。

    诸葛亮三国演义敌对度统计(敌对次数)
    总计敌对 75 人
  • 1
  • 司马懿

    17

  • 2
  • 郭淮

    9

  • 3
  • 孙礼

    6

  • 4
  • 曹真

    5

  • 5
  • 曹操

    5

  • 6
  • 崔谅

    4

  • 7
  • 夏侯楙

    4

  • 8
  • 乐綝

    4

  • 9
  • 张虎

    4

  • 10
  • 郑文

    3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诸葛亮作为凡人,有以下几处大失误,均为摘自官方出版评论,认为实,故摘录。

      1、街亭之战用马谡而不用魏延,此用人非能之误。我认为用魏延也很难胜,实在是无险可守。

      2、一出祁山,魏三郡皆降,兵多于魏时未及时占领关中、上陇,让张颌飞越天险直取腹地,此战略之误。

      3、孟达新降,未及时增援;山险之地不用奇正之法,缓战缓行,为敌察而攻坚不胜,此战术之误。

      4、大战用人之际,杀马谡用智计之人,此用刑之误。

      5、自恃才高,权不下放, 此用政之误。

      5、推举之人除张裔外均为在荆州跟随多年的敦攸之、董允、费禕、向宠等。其余均为二流人才,有用人褊狭之误。

      6、对李严彭羕廖立等一流人才因小过而或诛或徒,此用人非容之误。这也是造成蜀后期人才溃乏的因素之一吧。

      7、最大的失误,不应过多征兵,使蜀国因民少而无力发展经济,致使蜀国因穷而第一个灭亡。这点要讲明白些。因自魏曹操以来,一直是对吴用兵多于对蜀。而因吴注重发展经济,自建安七年起,就开始推行在江南、荆州大量屯田。同时注意兴修水利。在建业开凿东渠,让玄武湖水泻入秦淮河里。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这些大量内政工程的实行,使东吴人口成倍增长,战力急升,因而到曹睿时,魏已认为吴不可速取。而蜀却连翻对魏用兵,经济发展不快,越战越显疲弱,故曹睿决定转为先攻蜀,由此蜀才被战争拖垮,故此为无远谋之误。

      因此,诸葛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忠诚的象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辉映青史。《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同正史,鲁迅就曾经评价其为“多智而近妖”,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凭其《隆中策》一举奠定三分天下之势,已明其志,但仅此而已。他那种“事无巨细,每必恭亲”的勤政方式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烛火只能明一室,星火才能呈燎原。诸葛亮的确在局部表现非凡的聪明,但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有勤于做事的忠诚与努力,却无擅长用人的度量、管理人才的才能和长远规划的谋略啊。否则,三国的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演义了。

    曹丕起五路军马攻蜀,诸葛亮令魏延抵御( )之兵?
    答案:孟获
    本题答对率 15.38 %
    出处:第85章 第15段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后主曰:“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开头问题答案,大人答对了吗?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