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专题 > 正文
  • 篡夺曹魏,还是晋朝先驱?——倍受争议的司马懿

    专题制作:誤入凡塵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 1
  • --- 1 ---

    晋宣王司马懿怎样出仕曹操显示才干的

      两晋的故事必须得从宣王司马懿说起,这一点毫无疑问,虽然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是真正晋王朝的始祖,并且司马懿在世时也没有封王称帝,死后才被儿子司马昭追为“宣王”,司马炎追为“宣帝”,但是司马家的天下要是没有司马懿生前煞费苦心的到曹氏手中挖墙脚,当然也就没有让那些败家子后代用来败家的资本。

      汉灵帝光和二年的某一天,也就是公元179年,具体是哪一天,史书上并没有交代。河内郡的司马防家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刚刚而立之年的司马防第二个儿子降生,增添了一名男丁。司马防得子之喜,自然是不用说,他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懿”字,有德行美好之意,当然司马防可能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后代在几十年后夺了江山,做了帝王。

  • 2
  • --- 2 ---

    另眼看三国: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 谋略胜于诸葛亮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因此,诸葛亮只有一个敌人,即曹魏;只有一个念头,即北伐;也只有一个手段,即诉诸武力。司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吴,防蜀甚于防吴,但从曹丕起,攻吴之心重于攻蜀。司马懿知道魏强蜀弱,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则蜀必败,但朝野上下,势骄焰盛,务求必克。

  • 3
  • --- 3 ---

    司马懿与他的狼顾之相

      司马懿被指责有“狼顾”之相,后世也多以此嘲讽他是像狼一样阴险,说他凶残,阴谋篡夺曹魏天下,把他也纳入奸臣的行列。

      这有对历史观念模糊认识的原因,也是对史料理解错误的结果。由于古代中原人对狼有偏见,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因此对狼的习性也都抱否定态度。

      “狼顾”在古代是形容狼的一种生活习性,比喻狼在行走时,总是左右看,回头观望,后来被来形容人的谨慎多疑。

      《史记》的苏秦传记载他游说齐王时,说秦国不敢攻打齐国,是因为有赵魏韩,秦国若攻打齐国会狼顾,担心后方,在这里狼顾也有了要吞并天下,进行远征,但是有后顾之忧的意思。

  • 4
  • --- 4 ---

    诈病欺曹爽,司马懿夺权前的最后一次韬晦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机会来了,新皇帝曹丕没有疑虑他,反而给以充分的信任。曹丕对司马懿经常是言听计从,比如,司马懿曾建议曹丕御驾亲征吴、蜀,曹丕不但接受了,还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在曹丕亲征期间,留守许昌,总断一切国政大事。曹丕临死时,司马懿已是抚军大将军,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一起,受遗诏辅助新帝曹叡。曹叡继位后,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提督雍、凉等处兵马,实际上执掌了魏国的精锐部队。后来,虽有马谡、诸葛亮的反间之计,司马懿曾经被削职夺兵权,但曹真抗蜀屡败后,他又被官复原职,并授命为平西都督,重掌兵权。曹真死后,他更是军权独揽。显然,在曹丕、曹叡时期,司马懿已经由曹操时默默无闻的相府主簿,跃升为曹魏集团的核心领导成员,参与了魏国重大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后期更是兵权独揽。

  • 5
  • --- 5 ---

    曹睿靠什么说服司马懿尽忠曹魏不起异心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马懿,在他篡汉立魏的过程中,司马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曹叡,司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后他官升至太傅,位极人臣。这时候,对司马懿的负面议论开始出现,很多人认为他功高震主,有谋逆之心。曹叡是个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制住司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岁。临终之前,曹叡不得不对江山的稳固性加以考虑。

      曹叡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如果不妥善解决好司马懿的忠诚问题,曹芳根本没法掌控全局。大权必然旁落。

      那么,曹叡该怎样才能说服司马懿尽力效忠不起异心呢?

      刘备在临终托孤的时候,运用的是“理由不足效应”(详见《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文)。曹叡面临着和刘备同样的问题,但曹叡使用的说服策略和刘备的不一样。他非常幸运,用不着像刘备那样费事,因为刘备已经帮助他树立了一个非常典范的榜样。

    本专题相关人物: 司马懿 司马炎 司马昭 诸葛亮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