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从权倾朝野到暴尸街头——董卓的执政之路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故,汉少帝立,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何太后异母兄)等人,与十常侍一伙的宦官势力,冲突骤起,何进召四镇外兵进驻京畿,以为外援。八月,何进被宦官张让等谋杀,部将吴匡怀疑其弟何苗与宦官通谋也被杀,宫中大乱。

      并州牧董卓是四镇之一,借混乱之机,进入洛阳,当时他只带三千步骑军,为了显示武力,每隔几日,将兵马夜出昼进,扬言凉州军复至,借以虚张声势迷惑世人。为了扩充军队,董卓并吞何进、何苗的部曲(私人组成的军兵),接着,收买丁原部将吕布,《三国演义》说,丁原是以荆州刺史入朝就事,史实是,丁原也是四镇之一,自并州被召入京,擢升为执金吾,负责维护京城的治安,吕布袭杀丁原,董卓再并吞丁原所部。由于董卓兵势的崛起,其后带来的灾难,历史也为之扭曲。

      当时,因久旱不雨,司空刘弘被罢免,由董卓取代。随后,董卓强制征召蔡邕入朝,蔡邕名重当时,博学多才,董卓对他敬重有加,初为祭酒(主管教育事务官员),借以考核,第一天擢升侍御史;第二天再升治书御史;第三天跃升尚书,三日之内,历任三台(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是官阶的标志,蔡邕未经主管外交的谒者台,只历两台),成为历史上直线升迁的记录。

      九月,董卓挟迫公卿,以少帝刘辩“天姿轻佻,威仪不恪”,而陈留王刘协,“规矩邈然,有尧图之表,言不及邪,有周成之懿。”等为理由,废少帝刘辩,立九岁的刘协为帝。此时的董卓,已自为太尉、前将军、郿侯。随后,毒杀刘辩生母何太后。

      接着,董卓带头平反冤狱,《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卓乃与司徒(三公之一)黄琬、司空(三公之一)杨彪,俱带鈇锧,(鈇锧——是古代行腰斩刑时所用工具,表示董卓不懼死上诉,一种形式而已。)诣阙上书,追里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陈蕃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傅,窦武是大将军,只因他们痛恨宦官干政,密谋诛杀时,消息泄漏,陈蕃被害狱中,窦武在围攻中自杀。董卓冲击桎梏,在当时颇有震动。

      十月,会葬何太后时,董卓乘机盗取汉灵帝陵墓的珍宝。

      十一月,董卓又自为相国,据武库、拥强兵,大权在握。在宫中奸乱公主,妻略宫人;对公卿虐刑滥罚,睚眦必死人人自危;当时洛阳城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殷实,董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掳资物。”诸类事件,应是此时集中的史笔。

      十二月,董卓采纳尚书(主管政令,对皇帝负责的官员)周泌、城门校尉(主管城门事务官员)伍琼的建议,由周泌、伍琼、尚书郑泰、长史(幕僚级官员)何颙等,组成一个专门机构,淘汰不称职官吏,擢用贤能士俊,如征召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他们不同程度遭受党锢之害。陈、韩二人擢升至太扑(九卿之一,主管畜牧事务官员),申屠不仕,其中的荀爽,已流落江湖十多年,被董卓征召勉强出任,初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派驻诸侯国的监察官),行至苑陵(今安徽宣州)为光禄勋(九卿之一,主管宫殿警卫官员),视事三日拜为司空,九十五日位至三公。

      随后,任命一批州郡首席官员:韩馥为冀州(治所今河北临漳县)刺史、刘岱为兖州(治所今河南陈留)刺史、孔伷为豫州(治所今河南禹州)刺史、张咨为南阳(治所今河南南阳)太守、张邈为陈留(治所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等等。而董卓原来所属,却不处显职。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由于董卓的倒行逆施,山东(太行山以东)十二路诸侯,以极大地愤慨首先发难,他们以“祸加至尊,虐流百姓”为号召,拥立袁绍为盟主,组成数十万大军,讨伐董卓。从此引燃的战火烽烟,绵延近百年。

      其中,被董卓的擢用的这些群士,有的甚至刚刚到任,就成为讨董的参与者,而周泌、伍琼也愿为内应,董卓愤怒之下,认为是周、伍在出卖自己,并诛杀二人。董卓自进京之日,前后仅四个多月,短短地时间,他一面跋扈朝野,一面又擢用士俊,正如一把双刃剑,两刃并用的结果,不仅不能自圆其果,反酿成大乱的作俑者。

      第一,强权之下别有图谋,董卓强制易君位,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董卓列传》所载,“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他以为,刘协比刘辩有见识,又能与已故的太皇太后攀成“皇亲”,无论表面或私下,就可与新君拉近距离,从而引出的焦点,明显有左右皇帝的目的。废立之后,董卓在朝中横扫一切,本来是热点的何太后,曾经是宦官的靠山,更是首当其冲,打入冷宫后即被毒杀,其母舞阳君也惨遭杀戮,弃尸苑中;就连已死的何苗(何太后同母兄),也被破棺肢解。为了树威,不惜草菅人命,侍御史(仅低于御史的官员)扰拢宗因事求见董卓,没有解下佩剑,即被打死!朝臣如此,可见其余。为了助涨部下的嚣张气焰,又将野蛮的风暴刮向民间,纵容军兵劫夺财物、淫略妇女等等,在社会上,留下了不灭的灾难。可见董卓进京的初始,就是以专横残忍留下记忆。

      另外,当初董卓在京扩张兵力时,正遇鲍信招兵回京,《三国志·董卓传》记有,鲍信对袁绍说,“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由于袁绍的畏惧,鲍信离京出走。同传《魏书》载,董卓在一次与宾客说话中,曾说“我相,贵无上也。”早时鲍信预见,此刻董卓所言,综合他的前前后后,不难看出,董卓推行强权的背后,有着预谋篡夺的迹象,只不过在短促的时间中,时机尚不成熟。

      第二,擢用群士试图扩大影响,《三国演义》中,为了暴露董卓的本性,他的招贤,只有在第四回,提到过蔡邕,还是一带而过。据《董卓列传》记载,“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董卓以戍守西陲知名,仅是边鄙一武夫,此刻以外藩自据中央,号召的力度有限,所以才有殊遇蔡邕一节,借以扩大影响。董卓进京,是继何进反宦官的余波,所以他才有“忍性矫情,擢用群士”的举动。在平反冤狱、擢用群士上,不用自己故旧,表现一种激进,不能排除他有一定的认真性,借以博得士人的支持。自桓、灵以来,宦官被皇帝崇信,封侯干政又侵吞乡里,不断被士林所抨击,宦官起而报复,导致历史上的“党锢之祸”,士人被禁锢,报国无门。而今宦官势力被根除,这为士人重返政坛,带来了契机,董卓适应潮流,此措施确有影响力,也是联络士人,赢得声誉的好时机。

      如果说董卓擢用士俊,是为了整肃混乱,重塑朝纲,就应该以身作则,凝聚成号召力,如果是相反,这种“认真性”,就必将大打折扣!事实上,董卓强权在前、横暴在后,与士人期望格格不入。无情的现实,士人终于看清了,他们的初衷被扭曲、他们的夙愿被捉弄,失望之余,感到更多的是对董卓的愤怒,所以这些士人,最终才走到了他的对立面。

      还有,就在董卓擢用群士开始,有人拒绝征召,有人是逃避不及,勉强而来,预示着他带来不是治而是乱。事实上自开始,董卓所为与士人期待,就是不解的矛盾,董卓不虑于此,是他本性所决定!事后不加反思,反而迁怒与人,更暴露他的愚昧!董卓的智商如此,至此,这场颇有声势的平反与擢用,到头来,只能是一场闹剧而已。

      董卓亮出的双刃剑,最终引出的是,兵戈四起又遭士人吐弃。可是,董卓不仅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凶残的道路上愈演愈烈,终于成为,“自书契以来,殆未知有也”的结果。当初,董卓得意之时,曹操曾说“卓终必覆败”。三年后,董卓暴尸街头,自食其果。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