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专题 > 正文
  • 梦回三国:三国时期是如何“高考”的?

    专题制作:汉晋

        最近两天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也许就是“高考”。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考生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它要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其实早在一千多年的三国魏晋时期中国就有了完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作为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它在选拔人才方面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变革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三国时期是如何通过自己独特的“高考”方式来选拔人才的?
  • 1
  • --- 1 ---

    一、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所谓“察举”,就是考察推举,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 2
  • --- 2 ---

    浅谈风行两汉近四百年的察举征辟制度

    察举与征辟以儒家思想为原则,以乡里舆论为根据。他的施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以军功入仕为主体的官吏选拔制度,适应了和平发展时期的社会状况,充实了文官制度,并从制度上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条件,为知识分子参政开启了方便之门。当然,应该看到,察举和征辟,说到底,是以上级个人价值取向为选拔标准的,是“人治”的表现,因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任意性。同时,以道德修养、乡里舆论为依据,则又增加了这种仕进制度的伦理色彩,并迫使欲图入仕的人迎合世俗舆论的要求。这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对民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起了消极作用。
  • 3
  • --- 3 ---

    二、东汉末年诸侯们的用人之道

    自从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挟持天子之后,东汉王朝事实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以汉献帝为首的中央政府开始被董卓等西北军阀控制,之后又被查出控制,所以东汉政权事实上夜丧失了对地方的管辖权。在这种情况之下,东汉以前那种比较完善的察举和征辟也受到了破坏。各地诸侯纷纷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本集团需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也标志着被推行了将近四百年的察举和征辟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4
  • --- 4 ---

    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举大义旗帜,使天下英雄归心。汉朝时期,知识都掌握在高门大族的手中,当时的名士,大都是研习儒家经典的高门子弟(当然,寒门出身的人爱也是有一些的,譬如郭嘉、徐庶,但是毕竟不多),他们大多都是心向大汉朝庭、正统观念极强。在汉末面临天下崩溃的局面下,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有能力、又忠于汉室的英雄出来匡扶汉室。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袁绍,但是袁绍在讨董之战中的表现实在太差劲了,甚至提出要另立朝庭的主张。而讨董之战中的大英雄孙坚却在攻陷洛阳后晚节不保,私吞了玉玺,更是让这些士族寒心。这时候,曹操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 5
  • --- 5 ---

    刘备的用人之道:结交豪侠,能得众人死力

      有一次,曹操在宴会上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即刘备)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一听,吓得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幸好当时打雷,刘备才掩饰过去。刘备之所以惊慌失措,是因为他当时正与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不久,曹操派刘备和朱灵等截击袁术,以防二袁联合,刘备趁机溜之大吉,他率军击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有徐州。刘备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回到小沛,并派使者到冀州与袁绍结盟。
      曹操大怒,率军东征,攻破小沛,掳获刘备妻子,又攻拔下邳,生擒关羽,刘备亡奔袁绍。
  • 6
  • --- 6 ---

    孙权的用人之道:忍辱负重,以情感人

      孙权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从兄长手中接手江东开始,在对江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在识人和用人上表现出一个英明君主的素质。
      从孙策草创江东到他去世,短短五年,虽说他一面依靠武力统一,一面打击并联合江东世族。但是,孙策不满26岁去世,他仅仅是在形式上统一东南,孙氏势力还潜在太多的危险。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7
  • --- 7 ---

    三、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 8
  • --- 8 ---

    胡克森:对三国时期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从整个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只是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是一种更加客观化了的察举制,因为与科举制相比,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特点是荐举,被选拔者是被动的;而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被选拔者是主动的,参不参加考试由被选者自己决定。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主要就是由中央选择“贤有识鉴”[8](卷六九,黄初元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们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

  • 9
  • --- 9 ---

    本期专题

    专题制作:汉晋
    专题横幅:圈儿ayen
    专题制作时间:2011年06月08日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