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朝廷腐败不堪,加上年年的自然灾害,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土地荒芜,粮食短缺,许多的百姓因为生活不下去了,举家参加黄巾起义,曹操还是兖州牧的时候,收服了黄巾军百万余人口,光是青壮年都有三十余万,那么剩下的七十万人口应该就是妇孺老幼了。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是因为没有饭吃,生活不下去了,才聚众造反。
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公元196年,迎接献帝到许昌之后,便接受韩浩和枣祗的建议在许昌开始屯田,开发荒废和没有主人的土地。根据史书上说当曹操的士兵在兖州吃着白面馍馍的时候,而河北袁绍的士兵在野外吃桑葚,淮南袁术的士兵在河里捞河蚌。尽管如此,但当时第一个搞屯田制的诸侯却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邻居徐州牧陶谦。
《陆逊传》的材料是有关东吴屯田的最早记载,但也不是有关江东屯田的最早记录。因为早在孙权掌权以前,江东地区就已出现了屯田。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一条比较确凿的材料是太史慈在径县“立屯府”的事“慈当与爵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径以西六县末服。慈因进住径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屯府”显然是屯田组织。这条材料说明太史慈在径县为搜罗山越人口而建立了屯田组织。具体时间可能在建安三年公元年。当时,南方的和北方南渡的强宗豪族,象太史慈这样占山为王的不在少数。他们为了巩固并扩大占据的地盘,利用军事编制的屯田组织来掠夺山越人口以解决兵源和军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过程中,大批农民被强制性地从土地上驱离,因此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流民”问题,同时,也对生产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这样的状况不仅给当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一类的状况屡屡见于正史记载,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各路军阀武装频繁地处于严重的缺乏军粮的状况,例如,“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自己的军队也发生过“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的状况。
曹操的屯田就是使用强制手段使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以解决严重的军粮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是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