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上陈宫临死前, 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19回)
陈宫的谋略究竟如何?陈宫应该恨吕布,还是应该恨自己?本人依据“毛版”《三国演义》原文,略做一点小小的评论,见笑!
1、曹操回兵救兖州,吕布做战略部署:
吕布知曹操回兵,已过滕县,召副将薛兰、李封曰:“吾欲用汝二人久矣。汝可引军一万,坚守兖州。吾亲自率兵,前去破曹。”二人应诺。陈宫急入见曰:“将军弃兖州,欲何往乎?”布曰:“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宫曰:“差分。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岂知之!”遂不用陈宫之言,而用薛兰守兖州而行(11回)
(吕布破兖州,曹操回军,宫曰: 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曹操兵行至泰山险路,郭嘉曰: 且不可进,恐此处有伏兵。 曹操笑曰: 吕布无谋之辈,故教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教曹仁领一军围兖州,吾进兵濮阳,速攻吕布。 )
这里如果不是“吕布无谋”,操安能不防?
实际上曹操如果不是轻视吕布,之后也不会那么容易连连中计。
比如衮洲富户的叛变,曹操胆敢轻身而入,也是因为大意!!
陈宫临死前,“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陈宫是应该恨吕布,还是更多的应该恨自己呢?
陈宫是吕布身边的第一谋士,我们先来看看陈宫对吕布的贡献。
1、《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此意见被张邈采纳,吕布袭破究州,随据濮阳。
2、《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操回兵救兖州,吕布准备用薛兰、李封二人,坚守兖州,自己“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董卓把持朝政后,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引起了以司徒王允为首的群臣的公愤。但众人慑于董卓的权势与兵威,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聚在一起,抱头痛哭。曹操却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靠哭就能哭死董卓吗?”曹操当即提出,目前董卓正在拉拢自己,自己可以借着与董卓亲近的机会行刺董卓。
王允大喜,就把自己的宝刀借给曹操,让他去行刺董卓。但事到临头,曹操却不敢下手,只好借口敬献宝刀脱身而逃。董卓识破他的阴谋后,立即全国通缉捉拿曹操。凡抓获曹操者,赏赐千金,并封万户侯。
曹操日夜兼程,直奔谯郡。在路经中牟县的时候,被守关军士擒获,送至县令陈宫处。曹操出于正常人的反应,当然是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图蒙混过关。
三国的篇幅太波澜壮阔,从哪个角度都能讲出一大堆故事。每个人物都星光熠熠。这本书我看了至少四年了,因为我有一套四大名著,没有借书归还期限的压力,就在每年的假期回家没事瞄上几眼。最初的感受是:三国教会了人们不实在,似乎满城都是拆白党。今天你是我的主公勾肩搭背地称兄道弟,明天就一刀把你劈成两半。
我记得小时候我听过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很好理解,就是不要在你荷尔蒙高涨的年龄通晓反抗的思想,对江山社稷大大不利也。但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都在思考为吗老了不要看三国啊,到现在其实也想得不是很明白。大概就是老了你再看这种教你权术谋略的东西就没用了,毕竟,大江东去了你的人生已经已矣了,还想建功立业就像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一样,空留泪满襟了。这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是多么的功利主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