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张郃-魏之支柱

     作者:赫步元夏

      现在不少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由于只看过少许有关三国时代的书,所以对三国时代很多人物都不甚了解。有的人甚至把一部《三国演义》当成“圣经”来膜拜。将书中许许多多虚构的成份当成是历史。故而模糊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它成书于元末明初,那是封建的时代,作者免不了会受封建糟粕的影响,为所谓的封建正统辩护,于是形成了“尊刘反曹贬孙”为核心的思想。

      “尊刘”,自然而然地,刘备集团全部成了伟人,只要效忠刘备集团或帮过刘备集团的,那都是英雄豪杰,是要大声歌颂的。

      “贬孙”,孙权集团不是刘备集团的头号对手,只要孙权集团帮刘备集团时,他们就是正义的一方;反之,当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为敌时,他们就是邪恶的一方。对于他们,形象的好坏是就他们对刘的态度决定的。

      “反曹”,就这个“反”字也知道,曹操集团在书中是没有好口碑的。不光是曹操,他手下的将士官员们没一个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好的形象。都怪曹公当时无意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被罗贯中先生抓住了把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存在的悲剧。而在所有曹魏将领中,除了帮助过关羽张辽,降蜀的姜维,反马氏而奔蜀的夏侯霸而没有被罗贯中先生骂得很惨外,其他的都差不多身败名裂。而其中最惨的,就是曹魏第一名将张郃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他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并称“五子良将”。在历史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大将。但在《三国演义》中,张郃却变成了一个接近于白痴的将军:前期的张郃虽然颇有勇名,但出场后先被马超轻松打败,然后赵云又轻松将其打败,所以始终不能说是第一流的武将。直到汉中后才稍微恢复了一点英雄的样子,和张飞打了好几十回合不分胜负,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又因气不过张飞喝酒挑衅,被张飞打得狼狈逃窜,接着在汉水看到赵云吓得不敢交锋。在《三国演义》里,张郃简直成了一个废物,到处吃败仗,最后自告奋勇去追诸葛亮,结果被后者围射死于木门道中。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先生为了突出刘备集团的厉害而虚构的。真正历史上的张郃,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伟大将领。

      张郃久经沙场,从讨黄巾到战死木门,少说也有四十余年了。在这四十余年间。张郃经历了从猛将到智将的转变。从跟韩馥讨黄巾起,张郃一直是一员猛将。但韩馥软弱无能,导致兵败。张郃投靠袁绍,任校尉,率军抵挡公孙瓒。后来,公孙瓒被张郃击败,张郃因功多而晋升为宁国中郎将。

      “官渡之战”是张郃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当时,袁绍派淳于琼率万人运粮草至乌巢。曹操留将守营,亲自率军偷袭乌巢。张郃建议袁绍说:“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谋士郭图却建议:“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张郃劝阻:“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袁绍不听,只派轻骑去救乌巢,而派重兵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不能攻下。很快,乌巢兵败,消息传来,袁绍军心动摇。郭图闻讯后大为羞愧,为推卸责任,诬谗张郃:“郃快军败,出言不逊。”张郃心知袁绍心胸狭隘,刚愎自用,败军后一定会找借口杀了自己,毕竟田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张郃于高览率军愤而投奔曹操。袁绍同时遭受了军败和部将叛逃的打击,立即溃败,由此使曹操得以称霸北方。张郃的投降,不仅使曹操在短时间内拿下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此事为曹操入主北方,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人们常说,袁绍失败于官渡的关键在于乌巢丢失,其实非也。乌巢失陷,袁绍精锐还在,两军都值缺粮之际,倘若急攻,袁绍的优势仍在,还有胜利的可能。而导致袁绍完全没机会胜利的诱因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张郃的降曹。

      曹操见张郃来投,十分高兴:“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曹操降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足可以看出曹操对张郃有多么重视。至少,曹操从来没有把其他将领比作韩信过。姑且不说张郃带去投靠曹操的是袁绍最后的精锐部队,在冷兵器年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员善于指挥和冲锋的大将完全是一支部队的灵魂,如果张郃只是普通的将领,曹操会那么重视他吗?并且从此事可以看出,张郃是个极有谋略并且深知军机的将才,不负“巧变”之名。

      随后的南征北战,张郃表现出了他的武将风姿。攻邺城,败袁尚袁谭,征乌丸,围雍奴,讨柳城,征东莱,讨管承陈兰梅成,平马超,破韩遂,围安定,降杨秋,平宋健,灭张鲁,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战功。再然后,随夏侯渊、徐晃守汉中,以拒刘备。

      建安二十年,刘备派张飞为巴西太守,抗击张郃。张郃军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率残部退回南郑,改任荡寇将军。这是张郃从军生涯中很少的一次失败。这次战役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张郃与张飞相持五十余日,后来张飞利用有利地形,切断张郃的前后联系,使他孤立无援,终于将其打败。张郃损失较大,仅带十几人逃亡。但《三国演义》中说的张飞用醉酒法诱使张郃出战,强烈的讽刺了张郃的性格,难道一个久经沙场的智将会如此容易的上当?《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张飞在此次战役中打败张郃,刘禅诏书称其“名宣遐迩”;如果张郃是一个小人物,张飞把一个小人物打败会名气大涨吗?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三国志·魏书·张郃传》)。此次汉中之战由于张郃的奋力抵挡,刘备无法上前半步,充分显示出张郃的统军能力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毫无准备之下竟可以从容作战,并且打退了刘备前来偷袭的部队。在如此不利的前提下有这样卓越的表现,治军“有周亚夫之风”的徐晃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更是表现出了张郃平日里治军的严谨。

      刘备无法攻克张郃,于是转战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向定军山的夏侯渊发起进攻。短兵交接,夏侯渊战死。但刘备可能由于先前的失败而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据《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此事表达了刘备对张郃惧惮,因没有除掉张郃而不满。《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玄德曰:‘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若斩得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也。’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的对魏将的赞扬话语,也许罗贯中不忍心一个旷世将才被埋没而加的一笔吧。

      刘备在河北发迹,又曾经依附过袁绍,对张郃向来应有所知;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曹操语,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又素好知兵,却为刘备所轻,张郃在关右汉中诸战中皆为夏侯渊部下,反而被刘备惧惮。这不能不说是张郃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刘备害怕,以刘备的阅人之道,顾诸葛亮于乡野,识马谡于病中。就这点来看,也可见张郃的确不简单。

      魏军新败,元帅夏侯渊战死,军心大乱。司马郭淮推举张郃为主帅,并说道:“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张郃此时的处境。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受命于危难之间”。“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因为张郃稳住了混乱的局面,迫使想要乘胜追击的刘备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计划,只得隔汉水相持。张郃凭借自己的治军能力使魏军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实乃一件大功。并且,张郃可以稳住夏侯渊部队的军心,可想张郃在魏军将士中的声望有多高。

      曹丕即位,张郃任左将军,进封都乡侯,随曹真征讨安定的胡羌,之后又同夏侯尚一起进攻江陵。江陵之战,据《三国志·吴书·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郃据州上为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这场战役,魏军最大的威胁便是孙盛屯坞里的万余士兵,而率主力渡江激战,且最终将孙盛部队击破并占领江中渚的,乃是张郃。此乃张郃又一大功。

      曹睿即位后,曹操时期的将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曹真、张郃、徐晃几人而已。而张郃的功绩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他是曹魏军中最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关中、江汉两大战区来回奔走,张郃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

      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出祁山。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据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诸葛亮这次亲率大军攻打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叛魏降汉,关中大震。曹真在郿,司马懿在荆州,魏国这时派出的只有张郃并只可能派出张郃迎战。根本不可能出现《三国演义》中的曹真与司马懿两路大军在前,张郃为副手的情况。罗贯中的说法完全是把张郃的功劳移到曹真和司马懿的手中,以此来突出诸葛亮对手司马懿的不简单,而更加突出诸葛亮的厉害。这对张郃是很不公平的。

      街亭之战是三国的一次经典战役,而此战起初魏军处于很不利的状态,但由于马谡的失误,张郃抓住了战争的关键点,赢得了街亭之战的胜利。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断其水源,击,大破之。”张郃此举不仅夺下了街亭,更随后收复了起初叛乱的三郡,让魏军不利的战局得以全面的扭转。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却因为张郃而以失败告终。此次战役的成功,连魏明帝都大为嘉赏。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街亭之战后,张郃奉命去荆州助司马懿伐吴,然而当时正值冬天水浅,大船无法通行,张郃于是又回军屯驻方城。诸葛亮此时利用关中空虚之机复出攻打陈仓。魏明帝飞马召回张郃以抵御诸葛亮的进攻。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致酒送郃,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外姓将领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是曹魏开国以来从未有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魏明帝对张郃的信任和重视。而张郃没有让魏明帝失望,他的“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把军机分析得非常恰当。后果如其言,等他到了南郑,诸葛亮已经退军了。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谓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吧。

      陈仓围解之后,张郃被召还,进封为“征西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成为魏国第三号人物。这个名号包含着多种含义,“征西”指张郃长期以来在西线战场卓越的战功。而“车骑”是由左将军的提升,这是曹魏外姓将军从未达到过的高位。这两个名号放在一起,变成了“征西车骑将军”这个响亮又前所未有的名号。在“五子良将”中的其他四人逝去多年后,张郃才达到这最高点。

      张郃的威名如此之大,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自诸葛亮皆惮之。”

      蜀建兴九年三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曹真病重,魏明帝派司马懿西屯长安,张郃随其拒亮。在此期间,张郃与司马懿在战略战术上产生了一些摩擦,但是因张郃受制于司马懿,最终不得不听其命,甚至导致最后在战争中牺牲。事实证明,张郃的智谋要远远高于司马懿。

      最初,司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张郃建议多留兵后镇以防诸葛亮来袭,司马懿认为前军就能独挡蜀军,未听张郃劝告。结果诸葛亮果然如张郃所料来攻打上邽,而且还大破郭淮、费曜,抢割了麦子。后来司马懿匆忙从祁山赶回上邽,据险而守,蜀军交战不得,诸葛亮才退兵。

      其次,张郃建议屯兵,以持久战拖垮诸葛亮,使其粮尽退兵,这样既能取得胜利,也不会造成伤亡。司马懿不听,先去追赶诸葛亮,后又据险不出;被部下嘲笑后,擅自出兵,结果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损失三千余人。

      最后一次,张郃为司马懿的无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蜀军粮尽,负责督办运粮的李严为了推卸责任,假传退兵的圣旨,诸葛亮只得退兵。司马懿派张郃去追。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因为最终还是魏军取得了胜利,所以魏明帝没有责怪司马懿的屡次失误和损将之过,仍对其嘉赏,但魏明帝心中对张郃的死充满哀悼和怀念。据《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围祁山,不克,引退。张郃追之,为流矢所中死。帝惜郃,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郃诚良将,国所依也。’”由以上可以看出,张郃一直被视为国之栋梁,他的死更是朝野伤悼。足以知晓张郃在魏国的重要性。

      张郃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名将,史载其“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他一生胜战无数,屡克敌军,而且深谙韬略,智勇兼备,不愧为当年“河北四庭柱”之一,更无愧于“五子良将”之名,无怪乎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深深惧惮。张飞在“岩渠之战”将他打败,便可“名宣遐迩”(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在街亭之战中张郃的胜利成为了诸葛亮出师不利最大的败因。

      就张郃之死,或许是司马懿的阴谋,归军无追这个道理,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而他找借口逼张郃上道,只可能是他的篡位计划受到了张郃的威胁,为了控制全国,他已经把曹真解决掉了,剩下对他有威胁的只剩张郃了,除去张郃便成了司马懿实现吞魏而必须进行的一步。至于历史上是否真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在司马氏的天下,陈寿不可能也不敢写出威胁司马氏统治的言论。

      曹操对司马懿一直都防范,而曹丕却重用司马懿,甚至以之为托孤大臣。以司马懿帮助曹丕成功取下曹操的继承位并成功登基建国。而张郃,作为边关将领,是不可能参与夺嫡斗争的。所以曹丕对张郃的信任不足以把张郃列入托孤大臣的名单,也正是如此,张郃的头上永远有一个司马懿在压制着,从而导致最终的悲剧。

      罗贯中由于“尊刘反曹贬孙”的思想,不仅抹杀了张郃的战绩和智谋,把他的英勇善战写得很少,而且只字不提他是一位为刘备和诸葛亮所深深惧惮的人物,甚至把他的死写为由于不听司马懿的劝告,自告奋勇追击,最后被诸葛亮设计射死。这种说法,简直荒谬至极。

      对于历史,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地看清,更可能我们根本没有看清。但是,对于小说中写的那些,我们不能相信。历史永远在前进,只要保持客观的审视态度,真相就会揭晓。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