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三国人物评传之——陈群传

     作者:谭良啸 来源:《三国人物评传》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曾受曹丕托孤之重,辅佐明帝。其间,数有进谏,竭忠尽职。他创立的九品官人法,是一种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影响的选举制度。陈群为曹魏大臣,瞩目当世。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名重于世。他少年时,就显出异乎常人之处,祖父很惊讶,常对族中父老说:“此儿将兴旺我陈氏家门。”孔融为当时高才,年龄在陈纪、陈群父子之间。他先与陈纪结识为友,后又与陈群交往,由于陈群的才识不比他差多少,他便改把陈纪当长辈。陈群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刘备到豫州,辟陈群为州别驾从事,时逢陶谦病死,徐州吏民迎刘备去主持州事。刘备打算去,陈群劝阻说:“袁术势力强大,你去后他必定领兵来争徐州。那时吕布若又从后面袭击,你即使得到徐州也不会有所作为。”刘备不听,去徐州后果然遭袁术和吕布的夹击,一败涂地。他悔恨没有听从陈群的劝告,便推荐陈群为秀才,授任柘县(今河南柘城)令。陈群不愿接受,随父亲避难徐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破败,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有人推荐王摸、周逵二人,曹操下文授职。陈群知道二人品德败坏,不可任用,就把曹操关于征辟二人的命令封好退回,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曹操不听。后来,王、周二人为非作歹,犯下罪行,曹操便向陈群赔礼致歉。当时陈群也推荐了两人,一个戴乾,后来为国尽忠而死;一个陈矫,成了当代名臣。于是,陈群获得有知人之名的好评。此后,他先后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等县县令。次年六月,他父亲故亡,便辞官归家守丧。丧事办完,被授以司徒掾,后又升任治书侍御史,又转为参丞相军事,作了曹操的高级幕僚。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升任御史中丞,成了执掌奏劾不法的大臣。

      曹操打算恢复肉刑,即实行斩断罪犯的脚或割去鼻子等刑罚。他下令让群臣讨论,并问陈群:“过去你父亲认为死刑也可以体现仁慈和恩典,那意思是不是说,肉刑可以恢复呢?”肉刑是古代的刑罚,包括黥面、割鼻、斩足、宫刑等等。汉文帝十三年(公元167年),下令废除,代以笞刑,即用杖策鞭打数百来代替。例如,当斩左脚的,鞭杖五百,当割鼻的,鞭杖三百。结果,犯人往往被打死。所以,陈群回答说:“汉代废除肉刑而增加鞭杖,本是怀仁慈、同情犯人而为,不料,这样死的犯人更多。臣父以为这是名轻而实重的作法。名义上减轻了处罚,容易使人犯罪,而实际上处罚又加重,伤害的人则更多。古代制定肉刑,是用来辅佐治国,协助施行教化的,为什么不可以恢复一部分?如今用笞死犯人之法来代替肉刑,是看重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有什么好呢?”钟繇也同意陈群的看法,而王朗及其很多人则反对。曹操认为陈、钟的主张很对,但是,当时战乱不息,他考虑到反对的人太多,就把恢复肉刑这事搁置起来了。

      后来,陈群任侍中,在天子左右应对顾问,同时又兼领丞相府西曹掾,主管府吏的署用。他在朝中,不固持己见,老成稳重,不以歪门邪道待人。太子曹丕对他特别敬佩和器重,把他比作颜回,以朋友之礼和他相处。曹丕常常说:“自从我有了陈群这个朋友,门人们都日益亲密。”不久,陈群被封为昌武亭侯,改任尚书,掌吏部。

      陈群任吏部尚书后,认为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有缺陷,不能揽尽天下人才,乃创立九品官人法,作为选士授任的新制度。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法。其法是每州郡设置中正官,由本州郡贤德有赏识能力者、或本州郡在中央为官者充任。他们按德行、家世把所管州郡士人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品级,并加上评语,上报朝廷。人物品级评定后并非永久不变,还时常依其言行的好坏升降。这样,吏部就有了依据,按品第授官任职。九品官人法制定后,有才德的士人和出身世家的后裔,都可以得到品定,出仕为官,对曹魏团结广大士人,巩固自己的政权起过积极作用。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陈群升为尚书令,进爵颖乡侯。然后他和华歆等人却面带悲容。曹丕大为不快,就问陈群:“我应天命受禅代汉,满朝文武,个个喜形于色,而独有你和华歆不高兴,这是为什么?”陈群忙起坐下跪,回答说:‘陛下受禅,我们内心高兴,而我与华歆曾经是汉朝旧臣,因忠义之道又不应该表露出喜色。’曹丕听后,更加器重他。黄初六年(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职掌禁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曹丕临终时,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三人共同受遗诏辅政。

      明帝曹睿即位,陈群进封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并开建府署,自辟属官,处理事务。而且,录尚书事,仍然总揽朝政。他看到战乱以来,仁义道德被破坏殆尽,百姓已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了。于是上书明帝,请他崇尚德治,布施教化,抚恤黎民百姓,造福万民,实现天下大治。他同时建言,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在群臣中出现两种弊端。一是随声附和,是非不分;二是结党闹不团结,产生攻击仇人、吹捧同党的现象。他说:这是“国之大患”,必须“绝其源流”。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上表,请求从斜谷入汉中,攻打蜀汉。陈群认为,过去曹操到阳平关攻汉中,靠沿途豆麦以供军需,而张鲁未攻下,军粮就没有了。如今斜谷沿途既无军粮可以凭借,而且道路险阻,难以进退。运送的军粮在途中又容易被抄略堵截,如多留兵士守要害之处,则太消耗兵力。他要求明帝对这一军事行动深思熟虑后再下诏。明帝同意陈群的分析,而曹真又上表,请求从子午谷入汉中。陈群又上奏,陈述此行动有很多不便之处,并谈了自己关于出征在军事上的一些看法。明帝就把陈群的奏文附在诏书后,交给曹真,叫他看着办。曹真执意出征,军队出发,遇到大雨,一连下了三十天。陈群又上表,要求召回曹真,避免损失。明帝依从了。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明帝的爱女曹淑夭亡了。他十分悲痛,为淑立庙于洛阳,将他安葬在南陵,下葬时,还将取甄后从孙黄与之合葬,并打算亲自送葬,然后到许昌去避灾。丧礼之隆重,闹得朝野不安。陈群很不满,上疏劝阻。他认为,一个小孩死了,以成人之礼送葬,外加制定丧服,满朝文武素衣,早晚都在哭泣,自古以来,没有谁的女儿死后的葬礼可以和这相比的了。因此说:“让群臣去送葬就行了,陛下不必去了。”陈群进而指出,对于明帝去许昌的行动,朝廷上下,莫不惊诧。有的说,是迁徙避灾;有的说,是打算迁移宫殿,有的人就根本不明白是为什么。他说:“吉凶有命,福祸由人,用迁移来避灾求安,是没有益处的。如果为避灾一定要移居,金墉城有西宫,孟津有别宫,都可以暂时分别居住,又何必兴师动众,在春耕大忙之际,远去许都呢?敌国听说了,以为是国家有重大丧事,兴兵来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古来的善士贤人,为了安定乡亲邻人,使他们不担惊受怕,从不轻易举家迁徙。陛下乃一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岂可轻率随便?”然而,对这一番耿耿忠言,明帝听不进去。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明帝大发民工,营建宫室,致使农忙季节田间无人。陈群又上疏劝谏。他先举出前代贤君大禹“卑宫室而恶衣服”的例子,指出魏国在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全国人丁总数不及汉代文、景时的一个郡;加之边境上年年战事不断,将士劳苦,若发生天旱水灾,国家的前景就令人忧虑了。况且,孙吴、蜀汉二国未灭,社稷尚未安定。然后建言:“现在应趁吴、蜀未兴兵之际,讲武劝农,作好准备,等待敌人。如今,却舍此当务之急,先筑宫室,劳民伤财,作敌国愿意我们作的事。臣担心百姓因此疲惫,将何以对付敌人?此事关系国家安危,惟望陛下三思!”明帝不以为然,认为消灭吴、蜀和营建宫殿,可以同时进行,并指责陈群,身为司空,执掌工程,办事不利,要他像萧何修未央宫那样,管理好宫室的营建。陈群则回答说:“萧何修宫殿是在刘邦已经打败项羽,而且宫室被烧毁又不得不修之时。未央宫建成后,刘邦还指责他修得太华丽了。如今吴、蜀二敌国尚在,情况与那时完全不同。一个人想干件事,总会找到理由,何况是天子,谁敢违抗呢?开始,他想毁坏武库,就说不能不毁,后来,他又想重建,就说不修不行。如果陛下一定要修,原本不是臣下的言语所能改变的。汉明帝曾因大臣钟离意的劝阻而停止修德阳殿。其实,哪里是大王惧怕一臣子呢?是为百姓着想啊!”明帝听后,不得不减小修筑宫室的规模。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陈群逝世,谥曰靖侯。死后,明帝追思他的功德,封其一子为列侯。

      陈群忠心耿直,待人宽厚,从不矜傲自夸。他身为元老大臣,在朝中,每天表面上拱手而已,默默无言,然而前后上书数十次,陈述人主得失,建言朝政,多有成效。当群臣知道后,无不赞叹,称之为直士忠臣。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