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四十魏延》曰:魏延字文长,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相信朋友们看到这个标题会感到疑惑,魏延子午谷奇计与诸葛亮街亭之战不是背道而驰的吗?两者相互对立,不可并存。采用了子午谷奇计,就不会有街亭之战;有街亭之战,子午谷奇计便是纸上谈兵。
可是经在下娶妻最近研究发现,诸葛亮与魏延在战略上似乎是不共戴天,但是街亭之战中所客观表现出来的事实,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恕在下实在懒得叙述子午谷奇计了,来三国吧做客的新朋友请见谅,请你们自己去找一找资料。
因为鄙人有一个朋友,是个军事迷,就喜欢游山玩水,曾经慕名到街亭一游,考察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后,回来时候给在下带来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下给大家简单转述一下街亭附近地形的特点。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作为蜀国的大将魏延,曾经提出了一条走子午谷路线,直达长安的计谋,这条计谋在《三国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有记载和论述。这条计谋也成为后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一个话题,就是这条计谋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此类事件的一些看法。
关于对魏延这条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可行,姑且称其为正方。另一种认为不可行,姑且称其为反方。正反两方都列举出了他们的理由。正方的论据有两条:
一、隐蔽
子午谷计划的首要成功因素就是隐蔽,不能让魏国知道。但子午谷本身就不是什么隐蔽的路线,而且有一大段都在魏境,尤其是 石泉县 这个子午谷中重要的一环,怎么过?这不什么山道而是要通过县城。还有北口的 子午关 ,专门看子午道的关口,怎么从收关人眼皮底下过?如果在石泉被魏军发现1天长安就知道了,最多2天洛阳就知道了。如果在子午关被魏军发现1小时长安就知道了,半天潼关洛阳就都知道了。没有了隐蔽性魏延想靠5000精兵打长安或潼关?另5000带粮食的战斗力仅够自保。
二、目标
如果魏延以万分之一的概率(没有夸张)过了子午关,他的目标是长安还是潼关?如果是长安还现实点,如果奔潼关,除非沿途蓝田、郑县、华阴几大县城的军民全是瞎子,不然怎么可能靠的近潼关?
读三国的人,许多都对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之计谋,而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所怀疑,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对魏延存在个人成见,才不用魏延之计策,本人不甘苟同。
诸葛亮对魏延有成见,不能100%放手使用,这一点不假,但是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杰出的将领已经是非常少了,诸葛亮对魏延的才能是心知肚明,而且可以说是非常重用的。平蛮、阀魏,谁是先锋?魏延。先锋可不是炮灰,在冷兵器时代,能担当先锋大任的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甚至是心腹之将,因为中国兵家历来注重首战,所谓军以气为先,若先锋不继,首战失利,搓动士气,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能担当先锋大将的必是倚重之人。而且,刘备死后,荆州豪强与益州土著利益之争愈发激烈,魏延毕竟是荆州集团的老革命,也是蜀汉后期威望和战功都无人可比的战将,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其实不是不看重,甚至说不能不看重,他一要借魏延笼络荆州旧部,二要利用魏延平衡荆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所以我认为,说诸葛亮因为个人成见而不重用魏延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