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豪强代表了大地主阶级,在东汉末与代表宗室的大贵族阶级有矛盾,能联合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士族,但是士族追求的建立近似五等制的奉天子令不臣的春秋霸主理想,与豪强取代汉室建立政权的目的也有差异。这些都注定了曹魏集团内部豪强和士族相互即联合又斗争的趋势,也必然以建立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士族政权告终。
尽管曹操比东汉末的贵族、宦官等腐朽集团对士族打击迫害能宽厚些,能重用士族,但其大地主阶级的本质,必然使他为豪强利益服务,不会支持士族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以臣子擅自废立,一时朝野舆论大哗,天下群起而攻之。尽管群雄起兵各有目的,但天下共讨之局面的出现仍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在维护皇权方面所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到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甚至公然杀害伏皇后,而在士大夫中引起的反响远不及当初,受到抵制和反抗的强度与广度也远不及当初。这表明随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已经动摇并逐渐淡化。
更有甚者,一些士大夫对于窥伺神器的行为也予以默认,甚至推波助澜。孙权建议曹操称帝,固然别有用心。不过,在汉献帝仍然在位的情形之下,孙权敢于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不必担心被天下士大夫斥责为乱臣贼子。曹操方面对孙权的建议也并不认为大逆不道,只是纯粹从利害的角度予以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