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也正是“捉刀”这一成语的出处,捉刀也可以理解为枪手的意思。 言归正传。为何曹操要追杀匈奴使者呢? 俗话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只有在来使挑衅过度的情况下,才会引来杀身之祸杀使者无非是为了泄愤
吕蒙应该算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或者才华家喻户晓,而是因为他奇袭荆州,然后杀了关羽。世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多喜欢刘备和他领导的蜀汉集团,蜀汉后来不但没有实现“兴复汉室”这个政治口号和精神支柱,反而给要铲除的对象曹魏灭亡。而蜀汉集团失去逐鹿天下的因由,世人多认为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因为人们在对关羽恨铁不成钢的同时,更加痛恨奇袭荆州的吕蒙吕子明,还以“鼠目寸光”、“破坏同盟”等等话语骂吕蒙,《三国演义》的作者
前言 固然猜测事件背后极富联想,但是仔细详验事件本身经过始末,更能认清来龙去脉。蜀汉自刘备崩殂后,孔明与李严彼此互动微妙,但仍能从迷团中抽丝剥茧,彻底详理头绪。 一、主从关系 对于孔明于李严两人的主从关系,可依三一律穷举如下: (一)孔明为李严上司领导。 (二)孔明与李严平起平坐。 (三)孔明隶属李严节制管理。 实际上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前面三种可能的范围,只有其中之一可以成立,另外二个假设则为否定。光是两人之间关系,常令人混淆不清,因此才会有「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权臣专制」及「违反刘备
我们知道,衡量一个人军事才能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 善于用兵,也就是通常说的会打仗,包括决断能力、应变能力、计谋的运用等 第二, 善于治军,也就是统帅、训练部队和部将的能力 第三, 指挥过较多的战役,并且胜多败少,也就是成绩 第四, 有较高的军事素养,或者说军事理论。 其中第一和第二项是一名优秀军事将领的必要条件,加上第三项就是优秀的名将了如果再具备第四项,则很有希望成为军事家。 但是,如果第一和第二项不具备,那么也很难具备第三项。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其所具有的独到
[忽闻人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操自领兵迎之。三军皆起,军马在前,粮草在后。操传令,教粮草车仗尽行前去,后军作前部先锋,护守粮草,以前部先锋却居于后。吕虔曰:“粮草在前,而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吾故令在前也。”虔曰:“倘遇敌军,守粮者又不敢战,必误大事。”操曰:“吾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虔疑,不敢再言。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
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宣布重大考古发现,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
三国时杰出文学家,曹操之子。曹植很有才学,早年被曹操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失宠。魏文帝时,他受兄长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魏明帝时,曹植多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终未能如愿,忧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曹植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慈的刘备,忍辱负重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画卷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掩卷遐想之余我们不仅会问,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他们果真是这样么?如果不是的话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走出演义的迷雾,还原那些曾经被后人误读数百年的三国英雄!
关羽(160或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
荆州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古战场(没有之一),无数大战在这里上演,无数故事也在这里发生。然而故事总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差距,三国时代孙刘联盟与曹操争夺荆州这一战役在众多不同版本的史料中反而显得扑朔迷离。荆州争夺战虽然双方阵容豪华,仗打得激烈异常,然而颇具喜剧意义的是,这一战的结果没有产生出赢家: 老曹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退保襄阳,自然是失败了。孙权急于独揽大权摆脱掣肘,自断一臂、误把刘备当成了韩信,费力不讨好更是失败。刘备虽然许得大诺、借得荆州,事后却一味强赖、不肯履约,始终名不正言不顺,终致东吴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