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与弥衡都是当时名士,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赞许对方,所谓“仲尼不死”,“颜回复生”云云。而这两位当时人们眼中颇有东汉党人精神的“名士”,实际上志大才疏、华而不实。很容易被讲究实用的执政者抓住把柄。故曹操以为孔融“乱俗”,是一个“浮华交会之徒”
而孔融自己又倚仗自己的声望才名,多次“戏侮”曹操,弥衡更是狂妄至极。当曹操南征刘表时,就再也不能容忍孔融这个维护汉室,不满其专权、不附其势的人继续留在朝中了。要知道,曹操虽然颇有些原始儒学精神,但对此等凭恃高名却华而不实之徒实是非常厌恶。更何况,孔融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曹魏的臣子,甚至在众人面前让曹操很丢颜面。这样的人,其被杀其实是早晚的事。
荀彧之死因颇为复杂,不但史料记载互有抵悟,后人对他的评价也颇有争议。实际上,曹操自己在对待荀彧的态度上也有些矛盾。从曹操一生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会因为一点点个人恩怨而致大局于不顾。之所以要杀,起因于不得不然的政治背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杨修之死,表面上似是由于曹操的多忌,实际主要是他卷入了太子之争,是曹植的羽翼。曹操是在自己死之前为曹丕扫除即位的障碍,这是为了维持曹家天下的需要,以免出现袁氏兄弟的局面。杨修自己也看清形势,但又“不敢自绝”,故以为自己必然不免。所以杨修之死又是另一种政治统治的需要。
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为尊者讳,对曹操的评价是很高的,说他“不念旧恶”,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史实。而崔琰为人性格刚直,曹操用人之际,尚有一时大度。但崔琰的刚直性格经常激怒曹操,所以非死不可。曹操敬惮他的刚直、威重,最后又疑心他讥刺自己进位魏王这件事,虽然一直隐忍不发。但这只是曹操大势尚未成时的一时隐忍而已,一旦羽翼丰满,一定会旧帐新帐一起算。
崔琰跟随曹操多年,却没有料到曹操疑忌如此之深,至于下狱后的态度问题,如果不是曹操的性忌、狐疑,其实是无关痛痒的,却以“若有”的罪名付之刀锯。
导致名士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名士自身原因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要知道一个志大才高的人很容易受到君主的猜忌的。而许攸虽然确是个名士,但此人未免有些轻狂,他“恃旧不虔”,居功自傲,似乎根本不懂得政治的残酷性。
另外,政治家一般以为有功劳是应该的,是忠诚尽职的表现。他们更希望下属谦虚谨慎,不矜己功。一旦居功自傲,就会遭到厌恶。君主的赏赐是有限的,你一居功自傲,他就不知该拿什么赏赐你的功劳。许攸的那种骄傲程度,他期望得到什么赏赐呢?恐怕再大的赏赐也不能让他闭嘴。因此,许攸之死只能是轻狂者的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