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仍然爱着你-诸葛亮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人搞的非官方的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中国人中排名最高。

      三国时期,群雄角逐,人才辈出,而诸葛亮更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另外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他给予这世间的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点,而更是一种人生,一种神韵,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他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鲜红的人生,一种清新的神韵,一种奋斗的气概,一种不朽的冰姿风骨,这不正是支撑起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种悲剧英雄之魂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翁斯言,诚为武侯之今挽。

      其实三国人物,中日所爱是不大一样,比如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虽然如今不怎么说奸雄了,但还是很多中国人难以像日本人那般喜爱。这也可以理解,对于他们来说,毕竟不是自家历史,爱憎也无须分明。但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普遍最爱的,却还是诸葛亮。

      说到诸葛亮,日本人心里最熟悉的就是“星落秋风五丈原”。这句诗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出山,然后嘱咐其弟让他继续躬耕于南阳,别让田亩荒芜,待自己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然后后面就有一首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我们读三国,读到三顾茅庐,无不为诸葛亮出山而兴奋,哪里还在乎这种诗。而日本人对此的熟知却并非直接来自于三国演义,而是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广为流传。晚翠,笔名取自宋诗,他的诗是汉诗式的,一抹哀愁,为近代诗坛增添了浪漫色彩,但后来被欧美式新诗驱逐,如今汉字把日本人读得磕磕绊绊。

      《星落秋风五丈原》开篇吟道:更深岐山悲秋风,阵云暗暗五丈原,露珠零落繁似锦,枯草遍野马正肥,奈何蜀军旗无光,鼓角寂寂今无声——丞相病奄奄。这首叙事诗长达三百四十九行,分为七章,第一章七次重复“丞相病奄奄”,低徊哀伤。土井写此诗不到三十岁,正当明治年间,不仅被节选收进中学课本,而且有人给谱了曲,像军歌一样传唱。诸葛亮的悲剧形象从此定型,深入人心。我们也慨叹他运气坏,每每随口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这句诗似乎更具有普遍的人生情怀。

      在我国五丈原的武候祠,有一块石碑是日本人野吕雅峰于1993年9月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碑文所写“心外无刀”是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是引用我国汉语“天下无心外之物”之演绎。日本人他们认为诸葛亮用兵治国主要用的是计谋,尤以用兵时攻心为上。日本友人、日本国际艺术院院长、中国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顾问野吕雅峰先生曾用“心外无刀”评价诸葛亮用兵之道,并出资12万元,于1993年9月立碑于庙前广场东边。随之,此碑也成为五丈原诸葛亮庙风景名胜区一大景观。

      而今天一般日本人读的三国并非我们的《三国演义》,而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连译带写的小说《三国志》。著名的漫画家横山光辉就是据吉川三国从1971年起画了十五年漫画,还添加了诸葛亮年轻时代的故事。横山三国又改编成电视动画片。1985年,日本的光荣(KOEI)公司的电子游戏三国志上市,迅速风靡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玩家。(就我个人来说,KOEI的三国志系列,目前仍是我最爱玩的电脑游戏。)

      吉川英治说:三国也可说是一部世俗小说,三国里有诗,如果除去诗,世界性宏大构思的价值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所谓诗,应该是阿城闲话闲说的《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意识吧。吉川三国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三国就是这两大豪杰争成败。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日本还有个叫渡部升一的右翼文人,年将八十,著述甚丰,言必称中国为支那,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在他眼中诸葛亮真应该是MADE IN JAPAN的,他说中国人读《出师表》都不会像日本人哭得那么厉害,即便感动也不大有人实际上效仿。补给不济照样出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像日军一样,因为诸葛亮知道不及早出兵就完了。当然这位右翼老兄关于对诸葛亮的推崇,是颇有醉翁之意的。但在日本人争着学习和推重诸葛亮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国人却急着把诸葛亮拉下“神坛”,把《出师表》“建议”扔出中学课本,这倒真是件令人先是捧腹大笑而后又忍不住悲哀了。

      “学者”们引经据典,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进行了“系统地批判”。言之凿凿地宣布我们这些愚昧的国人们总是把自己先入为主的认识当做评判真理的标准,这是阿Q思维方式,我们都是阿Q的后代。认为我们没有在“先生”们的高论一出、讨伐奸臣诸葛亮的大旗一举之际就玩命地拍烂了巴掌叫好,感谢学者们把我们从盲目崇拜地泥沼和深渊中解决出来,当真就是大大地阿Q了!“教授”们还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剪除、打击异己,北伐之目的,与后主刘禅的关系,以及欲受九锡、代汉称帝等问题均作了大胆探索。

      呵,用句三国里的话,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岁月流迁,多少人世沧桑,不灭的是真理,不去的是英雄。虽然真理也有被云蔽沙埋,英雄也有气短扼腕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进入20世纪,尤其是推翻了帝制,走向共和后,民智开启,所以反对封建造神,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反运动,一大批神被热血青年推翻,踩上无数脚,抽尸三百鞭。(哈哈,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应该首推伍子胥才是,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啊……哈哈哈哈。)不过热血过后,我们还是要思考,要冷静,于是,被妖魔化后的神又归为人。如今,互联网又来了,21世纪又诞生了一大批“热血青年”……

      都有过吧,你或者我,在酒酣耳热,血脉贲张时,拍案大呼,生死相共,血洒神州,只不过是以喉咙里振动空音所发出的声音罢了,著不畏鬼神,则矢志亦又如何?世人虽知刀剑加身时操守不易,却不知在平时无可作为时,更能令人他去,或生退志,然后又自圆其说。

      唐国强老师的《三国演义》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那秋风五丈原的一幕。每一次,不知是我矫情,还是感情太脆弱,总忍不住要热泪盈眶的。或许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奢谈理想的,说到理想,便含着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诸葛亮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早已看出生命的无奈,而且也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深知自己的理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成。但他也不是个悲观论者,命是上天注定的,但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将宿命化为积极的、无止境的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终会有些成果。这,或许才是他在深度的个人素养下,对这个世界及个人生命,经过冷静透彻的了解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以无尽的关心,来面对这个无奈又荒谬的人世,努力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据说,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经刻了一块印章,上有“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终日佩戴在身。我只是一个碌碌的普通人,但如果是我,我也愿有一块这样的印章,刻上“一生伏首拜孔明”,放在心里。

      但是“学者”们是坚信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认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为啥么要有神呢?)于是乎,打倒打倒!就说说所谓的诸葛奸臣论吧。“先生”们质疑诸葛亮的权倾朝野,并有人把焦点放在于了诸葛亮人格的下限,特别有人提到其实诸葛有“待受九锡,伪欲称帝”的想法,认为我们都是受了几千年的蒙蔽啊,此刻登高一呼,你们还不振聋发聩如梦初醒?!

      而历史究竟如何?裴引《三国志·蜀书五》里袁子评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其实推崇诸葛亮的人并不是否认诸葛亮不专权,这是公认的。袁子的评语简单翻译就是说“诸葛亮总理一国政务,虽然专权但不失封建君臣大礼(专权并不专横);代行皇帝的命令全国人却不怀疑他想篡位;国家法令严峻但是百姓却心悦臣服”。古代的专权者,有何人能有诸葛亮的盛评?

      霍光,西汉武帝托孤重臣,最后做到大将军大司马职位,也就是说霍光统我西汉天朝军事、征伐之大权。他重病时,宣帝亲临问候并痛哭。霍光病死后,宣帝及皇太后亲自为其吊丧,谥曰宣成侯。注意,霍光居然也用了“宣”字,受宠可知。可霍光治国有方而治家不严。武、昭、宣三帝时,霍家子弟权重势大,骄侈无度。霍光妻霍显为使其女为皇后,使人毒杀许皇后,后霍显与霍皇后(霍光幼女霍成君)密谋毒杀太子刘奭。公元前66年7月,霍氏因权势被削夺,心怀怨恨,密议谋反,欲废宣帝立霍禹。结果阴谋败露,霍家被杀无数,被连坐诛杀者几十家,富贵极臻的霍氏家族覆灭了。

      而诸葛亮也专权,但治家甚严。千古流芳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出自诸葛亮家书。史书未闻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妻黄氏有谋夺后宫、大权的记载,而都是默默无闻。诸葛瞻,诸葛亮死时才八岁,长到十七岁时成了驸马,领骑都尉,过了几年才加至乃父旧职,军师将军。若诸葛亮专权而无礼,九年之久,天恩还怎能照到这孤儿寡母头上?要知而霍家之灭与霍光之死不过相隔5年!最后诸葛瞻、诸葛尚(诸葛亮的长孙)都为国捐躯,诸葛瞻还被敌国砍下头颅。诸葛亮病死敌庭,马革裹尸;诸葛瞻宁死不降,身首异处;诸葛尚冒死踏阵,死于乱军之中,这等忠烈可感苍天,若说这等人家有篡权之心,其心何在!是我们把诸葛亮推理成阴险小人,还是我们现代人心理就是阴暗?说——!!!!!!!!!!!!!!!!!!

      历史不看你说过什么,而看你做过什么。

      “苦心孤诣”的先生们不要太刻意低估了人民的眼睛和心智。历史,不是只有学者们才能“了解”和“论断”的。

      开天辟地、孤独而终的盘古;积苇弥水、燃石补天的女娲;衔石滴血,志在填海的精卫;不甘失败,枷化红枫的蚩尤;追求光明、逐日而死的夸父……他们是神,但他们又不是神,他们不过是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塑造出来的理想人格、英雄气概的化身,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特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遗恨风波的岳飞;临危授命,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卫国抗敌、身死冤狱的于谦;负帝蹈海,致死不降的陆秀夫;威震辽东,死无全尸的袁崇焕……他们不是神,但却被人们当成神圣顶礼膜拜,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情操。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总会面临着与前一代不同的历史条件,前人没有权力来决定后人该怎么做,后人同样也没有权力来妄加评说于前人。破字当头,把一切通通打倒,最后又能剩下什么呢?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功业微巨、成败得失本不足以论英雄,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对人类进化发展有益的那种精神,正所谓“薪不传,火传”。

      杜甫有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该不该被清除出中学课本,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是的,对于某些人和事,我要骂了。请借允许我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作为我观点的不客观和情绪化的总结: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个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只苍蝇。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