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中小学生必读书”,遭到教师和学者质疑
把《三国演义》踢出四大名著?近日,网络上掀起一股对《三国演义》重新评估的热潮,主推人、北京市海淀区新国语培训学校校长王泽钊声称,《三国演义》就是“杀人演义”,他不仅不鼓励学生读,甚至反对学生阅读;学者陈明远也发文声援,直指《三国演义》在文学和思想上的双重价值缺失;学者朱大可则认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很高,但学生的阅读应由家长引导。
“我从来不鼓励学生去读《三国演义》”
这一轮争议中,首先质疑《三国演义》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新国语培训学校校长王泽钊。他一直致力于新国语教育的改革,曾因在教学上的革新之举,被迫离开青岛二中,如今以语文教学改革者的身份,多次被邀在国内中小学举行巡回讲座,宣扬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3月7日,王泽钊在自己的博客中贴出了一篇名为《不要再让中小学生读〈三国演义〉了》的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
在博客文章中,王泽钊说,“《三国演义》被荒谬地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与巨著《红楼梦》同列,实在令人费解。就思想性来说,《三国演义》简直就无可称道!残暴的皇权,腐朽的忠孝节义,煞费苦心的阴谋诡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战场。”
记者昨日电话采访了王泽钊,王泽钊称,这一篇文章,只是他对语文教学病症分析的第一篇,刚开了头,他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在1980年代,我就提出《三国演义》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从来不鼓励学生去读《三国演义》,不读最好,因为这是一部在思想上和文学上毫无价值的作品。”王泽钊认为,诸葛亮为了自己的主子得天下,让弱势群体变成了尸体,这是“智慧的化身”吗?王泽钊表示对此也感到很困惑,“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讴歌战争,我们为什么对战争不能厌恶,我们为什么总是津津乐道于杀人放火的‘智慧’?”
“《三国演义》开了胡编乱造的先河”
学者陈明远在博客中也对王泽钊予以了声援,在博客文章中,陈明远也发出质疑,《三国演义》到底算得上“经典名著”吗?
陈明远认为,对20世纪国内出版界号称“四大经典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多年来被媒体炒作得红红火火,包装得花里胡哨。面对各色各样的评论、著述越来越热闹,“我禁不住发一个疑问:《三国演义》具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她在文化史上究竟有多高的地位?它对于我国社会起了什么影响呢?”陈明远称,《三国演义》只是一部胡言乱语、无聊调侃的“戏说”、“大话”,对于它越来越反感,越看越讨厌。
陈明远分析说,《三国演义》宣扬美化“游民意识”;内容胡编乱造,不近情理,伪造重大历史事实;文字半文不白,像是缠足又半放的小脚,畸形怪状;描写人物脸谱化、公式化。他称尤其厌恶小说中的游民意识,“这是最令人反感的,是没有人味,竟然为了‘结义’而残忍杀戮家人;假仁假义,甚至无情无义,装模作样,虚伪透顶。总之,《三国演义》开了戏说、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的先河。”
“中小学生可读《三国演义》,但需家长引导”
针对《三国演义》的质疑,孙绍振、学者李新宇等人也参与其中,搜狐网还发起了调查活动。不过,调查显示,有62。71%的网友觉得《三国演义》文学价值很高,有67。04%的网友不认为应该把《三国演义》踢出四大名著。和教师王泽钊、学者陈明远的观点不同,网友对《三国演义》更多的是持肯定态度。
朱大可昨天也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中,《三国演义》毫无疑问是一部出色的小说,具有可读性。他认为人们不应该把阅读视野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上面,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比如“三言”、“两拍”等等。“《三国演义》本身是具有文学性的,它是历经数代人集体创作的产物。《三国演义》跟《西游记》相比,在文学想象性方面有所逊色,毕竟它不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三国演义》同样不缺乏想象,它的想象是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历史蓝本基础之上的,这种想象具有开放性,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封闭式的想象,它涵盖着一个民间体系,融入了民间戏曲、民间传说、民间说书等等因素,这是一个集体想象,或者说这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实的一种图解。”
朱大可认为,中小学生可以读《三国演义》,但是前提是家长和老师方面必须提供正确的引导。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说属于“流氓文学”,它里面某些内容带有“流氓色彩”。例如暴力、战争以及传统社会中的潜规则等,中小学生接受这些内容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否则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