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专题 > 正文
  • 千古一策还是纸上谈兵——隆中对之痛

    专题制作:淡淡天蓝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 1
  • --- 1 ---

    解读隆中对的形成

      隆中方略是诸葛亮十年隐居生活的结晶。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承认。一则诸葛亮素有远大的抱负,而要实现这一远大抱负,必需有一定的方法策略。这就是隆中方略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再则诸葛亮17岁即能脱离刘表的庇护,独立隐居生活,在隆中待时,一呆就是十年。也说明他人格上的成熟独立,已具备了酝酿隆中方略思想的心理条件。三则当时天下战乱,学者名士荟集荆州,当地文化繁荣。为隆中方略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笔者认为隆中方略思想应当发萌于诸葛亮开始隐居的公元197年,而最终出炉于刘备三顾草庐的公元207年。其间的十年中,隆中方略思想有一个逐渐成形的过程。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 2
  • --- 2 ---

    隆中对是如何导致蜀汉灭亡的

      众所周知,蜀汉的总设计师诸葛亮同志在未出茅庐时,向先主刘备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占领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招揽英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第二步是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进取秦川,进取中原,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军师一番豪言壮语可谓是说到了刘备心坎里去了,连连说好,那为什么到头来蜀汉还是没有实现进军中原、恢复汉室的宏伟目标呢?

      然而看似合理的隆中对策,其中也存在不少的缺陷,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很多人都觉得毛主席是一语道破天机,找到了蜀汉之败的原因。

  • 3
  • --- 3 ---

    战略与战术的脱节——被误读的《隆中对》

      纵看刘备集团的整个发展路线,细究其根本,还是隆中对的第一步出了大问题。刘备贯通荆、益的是三峡而非汉钙,这样就导致了荆益只是在南方相连,而北方是被阻绝的。

      若第一步能照常实施,刘备军全据汉、钙,将东三郡与荆州相连,介时,荆、益的南北两面则全面贯通,关羽可以直接兵宛洛,而不是在襄樊苦苦纠缠。孙权一方,一则本就没有荆州纠纷,二则关羽全据荆州,不再是薄弱的三郡,吕蒙也非一时可以攻下。再加上曹魏的主力西移,介时魏蜀反转,空虚的不再是荆州而是徐州,吕蒙没必要再去荆州跟盟友死磕。这样关羽毁败,荆州之失将全部避免。

  • 4
  • --- 4 ---

    隆中对蜀汉北伐的影响

      由荆、襄出兵向宛、洛的计划,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构想,也是当时整个蜀汉的国策。当时的战略部署,荆、襄的地位比汉中重要的多;宛、洛的重要超过于占领秦川。

      假如真的以北出秦川一线为主力,按当时的情形,刘备应该于平定益州之后,即与张鲁争夺汉中,为什么竟舍汉中而与本该同盟的孙权争夺荆州三郡呢?

      即使如此,后来在取得汉中之后,也并非积极的想由此北伐,而仅仅是用此地来消除曹魏对益州的威胁。原因之一,此时曹魏的势力已经由汉中渐渐转移至巴西。后来,刘备趁曹操回邺,取得了汉中,这是当时必然的形势所迫。荆州的失守是影响《隆中对》的外在原因。

    本专题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徐庶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