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论在主站还是在论坛总是看到一些看过《三国志》的兄台们对赵云评论有失妥当。在此在下综合史传(姑且不谈《云别传》)来向诸位说数赵云这个人物。
来看赵云,据《三国志》记载,云乃先主主骑。于是乎就有人说“赵云之才只能给刘备当保镖”。这看法我不能苟同,因为主骑的意思可以理解是骑兵指挥,而且这说法比什么“主要骑兵”妥当得多,陈寿先生也不会拿什么骑兵来和关张马黄并列。由此可断,赵云是擅长骑战的(类似于张辽),而关张则指挥的是步兵。以前期的刘备实力而论,怎会有大量的骑兵,所以主要靠的是关张,而赵云及三四百杂牌骑兵冲锋陷阵人数明显不足,所以就只好充当刘备的亲卫队,赵云也只好兼职做刘备的警卫队长。尽管如此,赵云在前期刘备帐下的地位也自不低。陈寿撰《先主传》,至刘备长坂战时,在诸葛亮、张飞之后,也写上了赵云;可见前期赵云的地位是和张飞等同的。刘备入川时,赵云由江州分兵,取江阳各处,顺利完成了对成都西部南部的包围,从而断绝了刘璋的逃路,为他守孤城埋下了伏笔。
后来刘备领牧,表现机会不多的赵云官职自然不会高,再加上刘备集团的阵容空前壮大,各方面的立场、意见、利害也存在着分歧,因此刘备必须对此进行协调,便用高官关照益州降臣,对不重视权位的赵云只好委屈了。由于条件的限制,赵云威望自不及关张这样的栋梁之材。在汉中征夺战里,刘备方虽有实力训练骑兵,但蜀中山势险峻,不适合骑兵作战,在加上赵云性格谨慎、处事认真,刘备第一阶段的战役是任命他指挥预备师。也许有网友会提出疑问,这不过是作者所谓的猜想而已,万一赵云就真只是武夫之流呢?在此我要说,从入川克敌和斜谷固守各方面来看,都显示出了一名一流武将的素质,胆大而心细,果断且冷静。
顺便提一下,斜谷之战中赵云的失败非战术上的失利,其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地理方面的限制;如李白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一个人走蜀道都难,何况还要在这崇山峻岭中运粮呢?再者,赵云兵出斜谷本系偏师,诸葛亮的主力都要因缺粮而退军,更何况是赵云的偏师呢?那些没事就说赵云没指挥能力的人,恰恰就都是自己对战争没有研究的人。赵云在本部缺粮的情况下,怎么能离开斜谷要道于曹军正面作战?一旦本就
供应稀少的粮道被断,全军必败无疑。赵云和邓要在斜谷据守,非是战事不利,主要是由于缺粮这个软肋所致。最后,赵云出这支兵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敌军,而仅是为了引诱敌方主力。果然,曹真倾巢而出,直扑斜谷,遂使诸葛亮趁虚夺取了大半个凉州。在战略上来看,蜀军在这一阶段是取得了胜利,至于曹真凭优势兵力击败赵云,其战果就微不足道了。换言之,若非赵云精于带兵,老于军事的曹真焉能不察出这支人马的伪装性?所以有人说,赵云是最会配合诸葛亮作战的将领,此言信不虚也!再声明一点,勿以官位高低论人才。就张辽而言,在吕布帐下也不过是个小将,其地位还不如魏续、成廉这样的将领,难道能说张辽之才不及此二人么?如此,赵云亦然。最后说一下,赵云的埋没不是刘备不识人,也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刘备的势力局限,以及时运问题不能使这位一流武将得到充分的实力发挥。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许是对有识之士志未伸的最佳诠释吧,饱含了人世的无奈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