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文章的上篇,引起了一小撮人的不满,骂名人啊,毕竟关注的多嘛。这关注的人中,除了抱着“武圣人关羽”的门牌号保守地认为关羽永远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的人,还是有一部分支持我的观点的,这点上,我也就聊以告慰了!我也并不是想标新立异,其实骂关羽的文章并非自我开始,但我坚持一个观点也并不在乎前面有没有人和我同样的观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我的人,我都对他们表示谢意。
关羽已经死去将近两千年了,我们还为什么要来批评或者来拥护呢?这是不是没有道理没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不是。关羽这个人虽然已经死去,但这个人的影响力却可能长久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在潜意识中左右着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批关羽,不是批他这个人,而是针对他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一个人就是一种文化,特别是像关羽这样受到后来几乎各个朝代的美誉的名人,对我们的影响是尤其巨大的,无论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但它确实是存在。这从我上篇在论坛上写出来,就招致一些抨击,可以窥见一斑。比方说,关羽华容放走曹操的事情,原来这事是被推崇的事情,罗贯中写出来也具有赞美关羽是“义士”意思,我在上篇中说关羽放走曹操是忘记了阶级立场因私费公招致的非议,就证明了,罗贯中的“义士”思想依然占据我们大部分人的思想空间。甚至有人以关羽放走了曹操,为蜀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理由来反驳我,认为关羽应该放走曹操,这就纯粹是盲目的崇拜了。那么,我们这篇就从关羽的放曹操开始讨论。
不错!关羽放走曹操有利于三国势力的平衡,同时对孙权的强大造成威胁,孙、曹两个的相互制约为刘备势力的发展开辟了空间。这些都是对的,我绝对同意。但是,同学,你说的是个客观现象,而我要讨论的是关羽的主观动机,这两个不能混为一谈。不错,关羽放走曹操,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知道关羽“义气深重”,一定会把曹操放了,而达到诸葛亮的“曹操命不该绝”的目的,很可能就是要达到上面说的制约其他势力而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开辟空间的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是谁的目的?这是关羽的目的吗?不!这是诸葛亮的目的!关羽根本没有这样深刻的头脑!关羽在放曹操的时候,唯一的目的就是满足他那点可怜的虚荣心!生怕他杀了曹操就要背负千古骂名。
有人就要和我讨论了,要问我说你怎么知道关羽没这个头脑?你怎么知道关羽不会想着留下曹操制约孙权,从而为刘家争取发展的空间?好!现在我说我推断的理由,我并不是凭空说的。第一,演义中关羽把守华容道之前是立下军令状的,我们还记得,诸葛亮假装着不让关羽去,关羽还说了一番大话,说我对曹操的恩情,斩颜良、诛文丑,已经报过他了,这次去一定不放曹操,云云。假如关羽有像诸葛亮想的,留下曹操的势力好为自己势力得好处的头脑,他何必要这么说这么做呢?难道他希望自己的把柄被诸葛亮抓住?第二,关羽在挡着曹操路的时候,是曹操亲自求情,才无可奈何地放了曹操(还是自己的虚名要紧啊,大哥的江山不重要),这证明关羽开始是不想放曹操的,但如果不放自己苦心经营的“义气”将功亏一篑,以后还有什么资格傲气?所以就放曹操过去了。第三,关羽放了曹操之后回来是怎么说的?当诸葛亮讥笑他说要为他接风洗尘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关某特来请死。”这就表明,关羽也自认为放了曹操是对不起诸葛亮以及大哥(当然他不明白是诸葛亮故意让他去的),既然如此,他放曹操的动机就不可能有为了刘备集团的利益,而只有是为了经营自己的虚名了。
那么,关羽因为放了曹操,在客观上对刘备集团是有利的,在主观上关羽又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一张了写着“义气深重”的奖状),我们可以不可以在这里赞美一下关羽,说他做得对呢?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既然关羽放了曹操的主观动机不是为了大哥的江山,而是为了自己的奖状,那么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立功的。而他只是歪打正着地成就了诸葛亮的计策而已。我在这里要批判的,是他的动机,而不是他造成的客观情况。
举两个演义中的例子。一个是苗泽,苗泽为了得到他姐夫黄奎的小妾李春香,正无计可施,恰好马腾与黄奎想谋反曹操的事情让他知道,苗泽就去把他们谋反的事情告诉了曹操,结果马腾被杀,黄奎全家被斩首。苗泽告操曰:“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这时候曹操是怎么说的?曹操说:“你为了一个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要你何用!”就把他连同李春香与黄奎一家都斩了。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事情,按说苗泽向曹操告密,对曹操来说是有功劳的啊!或者可以说救了曹操的命啊!但曹操怎么就杀了苗泽呢?根据曹操的话就可以知道,苗泽告密的动机不纯。苗泽的告密在客观上帮助了曹操,但在主观上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就是杀他的理由。那么说到关羽,在客观上,帮助了刘备集团的发展,在主观上却是为了自己的那点面子那点虚荣心,那张奖状。难道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但关羽好一点的是,他没有造成像苗泽那样牺牲别人的性命而已,否则他和苗泽没什么两样。就和杨修一样,我总觉得曹操杀杨修是对的,杨修说鸡肋的意思,目的无非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真正动机并不是想帮助曹操什么,而且在客观上还乱了军心。(感觉杨修没有怎么在战略上或战术上或治国上帮助过曹操,只不过是个爱小聪明而已)这样的人不杀他,留下来以后让他讥笑自己吗?
第二个例子是徐晃,是说他在后来的襄阳之战中遇到关羽的情况。(注:我说的是演义中,历史中的情况和演义类似)徐晃和关羽是有交情的,我们看徐晃和关羽对阵的时候的一段描写: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这段话很精彩。我最喜欢的还是徐晃的话,徐晃先和关羽说客套话,这表明:我徐晃没有忘记和你关羽的交情。然后徐晃又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这表明,虽然我知道和你的交情,但现在这是公事,我不能因私废公。壮哉,徐晃!能在战场上脑子不迷糊,能认清立场,坚持原则,真丈夫也!与之相比,关羽太渺小了,听了几句曹操的奉承话,就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个队伍中了!这样的草包,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以上两个事例中,苗泽因动机不纯,虽然客观上立功,仍免不了一死;徐晃公私分明,宁避小义而成大义。都给我们深思。那么关羽的客观上造成刘备集团的有利形势,主观上是为自己的名声,从而忘记了比他的名声更重要的大义,或者说军令。关羽宁可违反军令,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虚名,从对一个大将或者说一个军人的标准来判断,关羽就不够格。我们做个假设,假如现在,我们国家和日本或者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假如也有那么一位高级军事将领,因为和敌人的最高军事统帅私交很密切,或者说敌人的最高统帅对他有过恩情,这时候这个中国的高级将领在能打败或者说活捉敌人将领的时候,而出于私心下令放对方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抬到关羽的位置来说他讲义气呢?我想大家都不会赞成,首先我是不会赞成的,因为他因私废公,已经不配做一个大将了,更对不起中国人。关羽同样也不符合一个大将的标准,看起来更像金庸小说中的侠客。然而遗憾的是,军队里主要崇尚的不是侠客的精神。
从这点可以看出了,关羽的傲气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了!他的傲气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好处(除了得到后世一些喜欢别人溜须拍马的拥护者以外),反而让他产生了轻视无论是敌人或者盟军或者同僚的后果,让敌方抓住他的把柄,使他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从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连同荆州,连同他大哥的江山。
在演义中,关羽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者罗贯中没有说这个性格是好的,是有益的,更没有说这个性格是值得模仿的。可悲哀的是,后来的有的人居然学会了关羽的这种性格,还对其大加赞赏。
在为人方面,关羽的做人也不值得模仿。在他心目中,他瞧得起的人也许就只有他大哥刘备,和他三弟张飞,其他的人也都多多少少有些瞧不起。而现在,他成为我可以瞧得起任何人,却只瞧不起他的人,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演义中蜀国的五虎上将,按说跟他的本事相比,就算跟不上他,也应该差不多吧!可我们看他如何看待这些人的。黄忠和关羽在长沙互相放过水,也可算是心灵的默契吧,但黄忠后来进五虎上将的时候,他的名言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是威镇一方的大将该说的话吗?都成大都督了,还在个人的武艺上逞能,真是可笑极了。马超投诚刘备的时候,他居然不顾自己荆州统帅的身份,提出要入川和马超比试武艺,完全不考虑后果。幸亏诸葛亮摸着了我们的武圣人的脾气,给他溜须拍马一番说:“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喜得关羽直摸自己的胡须,禁不住把诸葛亮夸他“美髯公绝伦超群”的那封信给众人都看看,好显摆显摆自己的地位,对关羽的这一举动。我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傻冒!”一个人,要靠着别人的拍马说恭维话来生活,可见这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变态了!
那么关羽和赵云的关系如何呢?我在这里着重讨论。因为历史上记载的很少,毕竟影响我们多数人思想的还是演义,我也不断强调我不考古,不追究真实不真实,而是考虑这些例子值得不值得提倡(即使不真实,但毕竟已经影响了一些人,那么也有必要论证它该不该学习和提倡)。即使在演义中,关羽和赵云的关系也非常微妙,先是赵云杀了关羽的Fans裴元绍,又伤了关羽的另一个铁杆Fans周仓,我估计关羽就想着那个气呀,虽然关羽那时候和裴元绍周仓没有什么交情,但人家崇拜他啊!你看演义中描写关羽和刘备听说有人杀裴元绍伤周仓的细节:“于是关公纵马当先,玄德在后,径投卧牛山来。”关公为什么纵马当先?因为马快?刘备的马也不慢啊!按说弟弟和哥哥一起去,弟弟理应跟在哥哥后面,为什么要纵马当先?嘿嘿,怕是想报仇心切吧!关羽想:谁杀了崇拜我的人,无疑是和我老关过不去!后来估计因为刘备太喜欢赵云了,关羽的怒气才按耐住没有发作。
在后来的夺取长沙之前,还有一次小插曲,我们先看看演义中的描写:云长既至,入见玄德、孔明。孔明曰:“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军去。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云长曰:“军师何故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玄德苦挡。云长不依,只领五百校刀手而去。孔明谓玄德曰:“云长轻敌黄忠,只恐有失。主公当往接应。”玄德从之,随后引兵望长沙进发。这里的“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的“别人”,恐怕不单是说黄忠吧?看前面孔明说的就知道了,“别人”之中还包括“赵云”,用五百校刀手取一长沙,即使没有黄忠魏延,也是天大的笑话!
后来更有意思的是封五虎上将的时候,当费诗来告诉关羽的时候,关羽说了一番话:“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其他的就不说了,我单单想说他牵涉到赵云的话:“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我建议大家都把这句话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我们的关夫子有多么傲气。从内心深处去分析,就可以发现关羽眼中根本没有这个赵云“兄弟”的,他称子龙为“吾弟”,理由也就是“久随吾兄”,难道他们两个就没有患难与共的日子?后面的“位与吾相并,可也”这句话,尤其伤人,换是谁站在赵云的立场上,也不会喜欢。我想赵云之后如果知道了关羽说的这番话,第一个反应就应该是:“这样的兄弟,不要也罢!”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砍了脑袋。刘备要去报仇,黄忠还想着当年长沙时候的默契,年近七十还力争要去当先锋,赵云的立场就很明白了。后人说赵云阻止刘备伐吴,多是赞美赵云顾全大局,依我的想法,这里面肯定有另外的意思,那就是关羽瞧不起赵云,赵云也根本没把关羽当兄弟看!按说赵云和诸葛亮是最后从荆州入川的,他们对荆州的情况也比其他人更为了解,如果这时候赵云强烈要求要当前锋,为关羽报仇,谁又能阻挡得了?可实际是,诸葛亮根本没去,赵云去了,也不过是管管押运粮草的差事。只是在后来刘备败退的时候,赵云出来吓唬一下陆逊而已。(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