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被忽视的智者:孙权决心抗曹内幕

     来源:华夏经纬网

      坐断“东南”战未休

      ——说说《赤壁之战》的隐情与误载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败,孙刘联军胜,三家鼎立的局势由此逐渐形成,赤壁之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三国演义》中,围绕赤壁之战的渲染与细节描写,前前后后占据了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章节。而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这一段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非常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对于赤壁之战战前孙刘联合与决策的记载也非常详细,与之相比,对赤壁之战本身的战斗过程的记载简略得多。

      在司马光的记载中,诸葛亮是促使刘备主动与孙权联手并成功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关键人物;鲁肃则力排众议,促使孙权准备与曹操一战;周瑜从番阳回来,帮孙权下定决心,有了必胜的把握。然后,孙、刘戮力同心,击败曹操,曹操败退到了北方。

      司马光的记载,悉从《三国志》的记载中抽取出若干相关段落,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拼接而成。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多有逻辑上的错误,而且会令读史者对于这一段历史及其相关人物,发生误解。

      原来,《三国志》中,对于赤壁之战,各处记载错综杂乱。这是纪传体史书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陈寿所依据的各国相关记载均有较大出入,所以,要犁清战前的决策过程,并不容易。

      要分析明白这一过程,必须把观察的视角,改为纯客观的第三视角,而不能具有倾向性。司马光的问题,即在于过多把视角放在了诸葛亮的背后。

      “孙刘联合”的背后

      首先,我们看“孙刘联合”战略的提出与决策过程。建安十三年初,孙权以报其父孙坚刘表黄祖所害之仇为名,攻破江夏,杀黄祖、屠城,掠走数万人口而还,刘表因而派刘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备。自此,孙权有了吞并荆州的打算。但,曹操的打算比孙权更快。这年九月,曹操兵临荆州,驱逐新野刘备。此前,刘表已病逝,刘琮继任,迫于曹操兵势,刘琮举州出降。刘备、刘琦、诸葛亮一众仓皇南逃。

      孙、刘双方的谋划在这一背景下拉开序幕。

      鲁肃是孙权心腹。曹操七月开始南下的消息,孙权方面马上就掌握了。刘表死讯传到江东,孙权召集谋士商议,他们马上意识到荆州有崩溃的可能。于是,鲁肃请命,以“吊丧”为名,去荆州刺探军情。孙权的军队,本来已经部署在与荆州接壤的地区,这时即开始水陆集结,做攻击准备——孙权军与曹操军相比,几乎同时进入备战状态,而且是以逸待劳,这一点对于拿下赤壁之战非常重要。

      鲁肃的速度不会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听到了荆州已投降(曹操的动作非常迅速),刘备等遭遇追杀的消息。鲁肃马上意识到曹操在荆州立住脚后,下一个打击目标必然是江东,形势非常危急,如果刘备被消灭,则孙权内外势孤,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他去当阳长坂,找到刚刚被曹军追击部队重创的刘备,向他表示江东准备接纳的意思——刘备当时是丧家之犬,曹操在北,孙权在东,都是对手,只好南逃,鲁肃现在竟说可以到江东寻求庇护,刘备当然马上答应。于是,鲁肃领刘备拐了个弯,逃入孙权控制范围西北段边界的樊口。曹操则折返江陵,接收整个荆州。

      刘备到达樊口,曹操的先锋部队已经出动,准备追剿刘备残部。鲁肃这时起身回柴桑复命,要刘备派心腹到江东落实孙刘联盟的谈判。于是,诸葛亮这时请命,随鲁肃一同去见孙权。

      孙权这边当时又是什么状态呢?

      孙权的决策过程

      鲁肃引来刘备,其间应当与孙权有情报往来,所以,孙权对曹操的进展与刘备的虚实,基本已经摸清。这时,孙权必然要召集所有军政要员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变化。《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这时已经帮孙权下决心与曹操开战。这一说法《资治通鉴》没有采用。司马光认为,是诸葛亮的一番说辞,帮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对抗的,倒好像孙权是一个本性懦弱的投机者,需要诸葛亮激将一下。

      其实,孙权早已决定对抗曹操,甚至想占据荆州。他现在考虑的,其实是如何与曹操作战,以及取胜之后如何安置刘备等问题。

      所以,孙权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都是孙权问,诸葛亮答。孙权的问题显然是事先设计好的。此前,孙权通过鲁肃的情报,已经知道刘备的军队总数不超过万人,所以,孙权在谈判桌上居高临下,洞察到诸葛亮没有说实话,而孙权要装作迟疑,逼诸葛亮让步。按照外交常识,对战后利益的瓜分,是双方决定是否战略结盟和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因而可以推断,双方接下来的秘密谈判,必然会就击退曹操后荆州的归属权问题加以磋商。从战后凡涉及荆州问题,刘备处处受孙权制约,且有“借荆州”的说法来判断,诸葛亮作为刘备全权代表与孙权的谈判,肯定做出了巨大让步。

      这时,曹操的信也到了柴桑。孙权当即与军政要员展开第二轮讨论。讨论中没有提到刘备的因素,这说明孙权与诸葛亮的谈判是秘密进行的。代表江东大家族利益的张昭等人,公开主张投降曹操,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其中虚实。而且,张昭等的根基是江东土著,如果他们主战,若战败他们将失去土著的支持和在新主子曹操处的价值;反之,他们主降,即使孙权战胜,土著也仍会支持他们。孙权没有立即弹压这股声浪,也包含了借此给在暗处的诸葛亮施加压力的成分。

      这时,鲁肃为孙权的利益着想,劝孙权立即召回正在番阳(鄱阳湖孙吴水军基地)的周瑜,让他帮孙权压倒张昭等主降派。

      周瑜这个时候在鄱阳湖干什么呢?按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推算(决议之后,周瑜所以能够立即领兵出战,没有给整兵动员留下档期,正是因为此前他已经完成了这一工作),他作为水军都督,正是在进行水军主力集结之后的总动员。他到柴桑的同时,水军大部也已经到达,并交给孙权统一调配。

      至于周瑜在御前会议上发言的内容,《三国志》的记载与《资治通鉴》一样。周瑜对曹操南下的分析非常精彩,包括了曹操的四大败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原军队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不利于骑步协同作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曹军中发生的大规模疫病,严重影响了战力和士气。周瑜的分析中,已经隐含了击败曹操的关键环节。

      当晚,周瑜秘密谒见孙权,直接点明了关键环节所在:曹军其实是乌合之众,只要挫败其兵锋,很可能会立即崩溃。

      然后,周瑜向孙权要5万人,孙权却只给他3万人。按当时孙权的全部家底,应该是有10万人左右,孙权为什么只拿出3万人给周瑜呢?

      因为,当时孙权正处在三线作战的状态之下。

      大战期间孙刘都做了什么

      周瑜作为水军都督,应该很清楚孙权的兵力分配。在他看来,孙权手中的10万人,有2万人必须守边境和各处城池(孙权辖境内并不太平,和当年曹操在官渡大战时只能拿出数万人上前线的情形一样);至少1万人,攻合肥;周瑜要5万,打曹操,因为他从鄱阳湖带到柴桑来的水军,应该就有2万多人;还有2万人,留作孙权的预备队。

      但是,不要忘了东吴是“内事不绝问张昭,外事不绝问周瑜”,赤壁战前,孙权还有很严峻的“内事”要解决。

      我们看看孙权真正的虚实:

      原来,孙权除了要与刘备联军,迎击江陵方面的曹军外,还要在北方前线的合肥地区与曹军作战。孙权攻合肥,是希望从曹操的主力中分散出一部分人马,以减轻对赤壁一线的压力。这一路,周瑜是清楚的,用了1万人。

      还有一路,大概有两万人,由大将贺齐(江东土著)与蒋钦率领,正在丹阳与数万山贼作战。当时,孙权领地内散布着很多处山越与山贼的势力,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马上掀起事端。建安十三年早些时候,周瑜打破江夏,没有占领而是迅速退回,正是因为这些境内的扰动因素影响。曹操那边下荆州,这边丹阳马上就乱起,很可能是对曹操进军的一种策应——后来,关羽攻击樊城的曹仁,曹操治境内的山贼突然活跃响应,可见都不是孤立的。贺齐与蒋钦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平灭全部山贼,但二人的部队也已经无法加入赤壁之战了。这一支队伍,是导致周瑜算错了己方军事动员能力的一个变数。

      也就是说,在周瑜到柴桑时,孙权手里一共只有5万人,而不是周瑜以为的7万人。

      但孙权心中有数:因为他已经通过谈判将刘备的1万人拿下。刘备这时处于背水一战的穷寇状态,作为东吴水军的陆上侧翼完全可以胜任。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率水军精锐与刘备军沿江而上,跟曹操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初战不力,退驻江北。吴军将领黄盖诈降,趁南风大作,以火攻破了曹军水寨。周瑜挥军跟进,刘备军在江北,相当于周瑜水军的侧翼,双方全力追袭,曹军在败退中也烧毁了己方剩余的战船。

      孙刘联军一直追击到江陵。赤壁之战以曹操败逃回北方而告终。

      孙权胃口很大。赤壁之战一胜,他马上率预备队北上进围合肥。但,此前一直轻敌冒进的曹操,在败逃途中,突然想到合肥守军受赤壁大败消息影响士气,很可能立即陷落。所以,他就地委派骑将张喜率领千余骑兵,以最快速度驰援合肥。

      这一动作象征性成分非常大,合肥守军的士气立即得到鼓舞。孙权围城日久,见无法攻下,只好在张喜到位之前,即该年的闰十二月撤围回师。

      “借荆州”的真相

      据司马光记载:赤壁大战后,周瑜围攻南郡的郡治江陵,刘备则以刘琦名义马上取得了荆州南部的四郡。周瑜打破南郡时,刘备屯军在公安(南郡与东吴之间)。周瑜把南郡的长江南岸一些地方划给刘备,刘备嫌地方少,又去东吴见孙权,要求暂时都督整个荆州,孙权同意,这就是所谓“借荆州”。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孙权是彻头彻尾的软蛋,被刘备欺负苦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前面说了,在诸葛亮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的时候(太有意思了,本来是鲁肃把诸葛亮带到柴桑,现场却成了诸葛亮劝说孙权跟刘备结盟,如果孙权对刘备没意思,让鲁肃带诸葛亮来又干什么?),孙权的“假痴不癫”,让急于谈成联盟的诸葛亮作出了最大让步:破曹后,荆州所有权归孙权,刘备只有驻扎权。所以,赤壁战后,周瑜在江陵围攻曹仁时,刘备以最快速度拥傀儡刘琦为荆州刺史,他自己任荆州牧(都是自封的,孙权不承认),并占领了荆南的四个小郡。周瑜只得到了南郡一地,而且,南郡卡在曹操与刘备的势力中间,成了一座孤城,战略态势非常不利。

      这时,刘备到江东见孙权,与孙权协定:暂时借南郡,而取得益州后即归还包括南郡与荆南四郡在内的全部地方,“借荆州”的说法就是这个内容。

      按理说,荆州是刘表和刘琮的,刘琮投降曹操后,荆州就算是曹操的,那么,曹操被击败后,则谁击败曹操,荆州就是谁的。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刘备理当分得属于自己的一份,但由于此前诸葛亮没经验,被孙权忽悠,外交上退让在先,所以,刘备才不得不向孙权“借地”,心里很不爽。赤壁之战后,诸葛没有得到显著提拔,原因即在这里。

      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失误在哪里呢?在于他误听了鲁肃的建议,向北去打合肥,向西去争南郡,而且还“借”了南郡给刘备,等于帮刘备搭好了入川的跳板。其实,孙权最应该下手的,是荆南四郡——江陵有曹仁坚守,以刘备一家的实力,根本啃不下来。周瑜为了打江陵,花费一年,付出大量伤亡,自己还受了重伤,才将曹仁逼退(曹仁把孤城江陵的存粮吃光了才走的)。如果周瑜先平四郡,让刘备牵制曹仁,回头再会合孙权取下江陵(江陵对于曹魏已无战略价值,曹仁早晚要走),那时,刘备将没有立锥之地。到时候,周瑜顺流而上收取益州,孙权的长江战略极有可能实现。

      周瑜在战略方向选择上犯错误,孙权又受鲁肃误导,错上加错,如果不是后来吕蒙帮孙权取回荆州南部,孙权打赤壁之战等于一无所得;周瑜在退出南郡后非常郁闷,甚至提出远征刘璋,包括他不久即死去,正是因为这个: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被鲁肃和孙权逼死的。

      鲁肃并不像我们平日理解的那样,是个忠厚长者,他意识到自己因为主战而得罪了张昭等江东大族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结连培养刘备作为外势,导致东吴养虎遗患,害孙权不浅。鲁肃死后,孙权并不悲伤,例行公事地发送了事。在孙权与陆逊的对话中,孙权也对鲁肃做出了很低的评价。关于这个细节,扑还会在后边分析《孙权劝学》时,对比周瑜、鲁肃和吕蒙三人死后的待遇时说到。

    摘自:《左手翻史书:古诗文名篇的史诗真相》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