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三个紧密相连的故事,三个故事的焦点人物就是600多年来在中国老百姓当中熟知的诸葛孔明。这里讲的三个故事就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失》、《空》、《斩》,即《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个故事因了戏剧的传播变得更加家喻户晓。很多人只记得“失街亭”的故事是因为蜀国参军马谡因目中无人、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街亭失守西城被围,这才引出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几万追兵的经典战例。其后,诸葛亮为整肃军纪留下了“挥泪斩马谡”,又责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这一流传几百年的故事。
很多年以来,人们都以“挥泪斩马谡”作为“惩戒不避亲”“惜才不护短”,对诸葛孔明称赞有加,并树之为为官者的榜样。其实不尽其然,“失街亭”虽因马谡之责,实为孔明之过。做为决策者的诸葛亮,应该要为他错误的用人决策导致战役失败负主要责任。是个人情感的关系使诸葛亮用人上失当,明知马谡缺乏实战经验,还坚持认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既然如此,为何又派一向谨慎的王平作为副将“谨守此地”,并一再告之要“戒之!戒之!”之后诸葛孔明又自犯嘀咕“恐二人有失”,找来高翔等人前往街亭助阵。这些,足以证明此时诸葛亮犯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大忌。其根源皆因感情关系主导了诸葛亮当时对所用之人未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造成的结果既使要塞街亭失守,又毁掉一个虽有缺点,也有才华、有前途的年轻人。如此说来,街亭失守的根源在诸葛亮的过错,“空城计”也只是亡羊补牢将功补过,而斩马谡却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年轻人犯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道理。现在看来,在“失、空、斩”这段历史中,马谡不过只是个还要千古蒙冤的“替罪羊”。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是个令人十分敬仰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足智多谋,为官清廉,知人善任。为蜀国百姓安康,为完成收复中原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诸葛亮是人,他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就会有弱点、缺点。
通过“失、空、斩”这个历史故事,联想到当今社会在用人上的一些缺失,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实在应该通过这段历史得到一些借鉴与启示。通过媒体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官员在某一地做官因某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引咎辞职之后,不久又在异地官复原职,后来履新职的地方又发生重大事故,该官员又一次不得不引咎辞职。这种事实际上有些人也是在无形中充当了“替罪羊”、“倒霉蛋”,有人为之惋惜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运气太差了”。这件事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一个地方出了事情,主要领导者都要引咎辞职,为安抚民心去充当“替罪羊”呢?
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历来是最令百姓痛恨的腐败行为之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能力有本事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是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活水源泉。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缺少人才,用不好人才,创造奇迹都无从谈起,只有选好人用好人,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用人上“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亲,只为实。扬其长,限其短,尽其能,量其才”,才能够“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目前,党中央已经下定决心,“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对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但愿我们的各级领导都能够像党中央所要求的那样,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但用好人,更要筑牢防止干部犯错误的堡垒,真正做到防范出错从选人开始,筑牢防线从基础做起,万万不可总是出了事,再“挥泪斩马谡”,再去找顶罪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