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城君臣之至公
《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写的很精彩,虽然更多的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的诚“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刘备对自己大臣的信。《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二中记载:先主曰:“人五十不称夭,年以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又记曰:“将死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对于死,刘备表现的十分坦荡。能够在自己马上要死时,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说出这样的话,而正是这句话,成为日后诸葛亮六伐中原的动力所在,并最终病死武丈原,成为后人敬仰的千古名相。虽然对于刘备托孤不少人认为并不是刘备的本意,他只是害怕诸葛亮起来造反,而故意给诸葛亮上一个枷锁。并非诚意。以此来贬低刘备的为人。其实,我认为如果照这样说的话,非但不能埋没刘备的能力,而是更能表现他的能力,一人在将死之时,还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安排,能摸准诸葛亮的心态。做出统筹,不能不叹服刘备的政治手段与眼光。
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对于这个评价,在下认为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军事才能做出可很高评价了,而刘备能够当此殊荣吗?
事例一:
巧谋取天府,以义释李严。
《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二中记载:(刘备)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刘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
“璋遣冷苞,张任,邓贤等据先主与涪,皆破之“寥寥17字,可谓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刘备卓越的军事才能。
分析:
人才:刘璋虽然无能,但是“蜀中英才尚多“不仅一次的被刘备手下的人提起。冷苞,张任,邓贤等都是蜀中名将,而以张任最为有用有谋。但是纵然是蜀中名将也被刘备的计策打败。不能不说明刘备的军事水平之高。
地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交通闭塞,《三国演义》中记载: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连辔。“如此险要的地形,对于防守的部队来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曹操在夺下汉中后也是因为蜀国的地形才没有进攻的。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刘备能够取得对刘璋防守部队的胜利。单单评这一点,刘备就无愧于“三国杰出军事家“之一。
事例二:
汉水据曹公,未卜事先知。
《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二中记载: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大书特书的“诸葛亮智取汉中“的全过程。其实,真正夺汉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先主刘备。显然又是一例被罗贯中错判的冤案。
分析:
刘备取汉中打的极其漂亮,“战略上藐视别人,战术上重视别人”,这句话被刘备很好的运用到了真正的战争中。“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中矣。“说的何其有气势,首先在气势与战略上就已经胜曹操一等。刘备算准了曹操,了解曹操。知道曹操当时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南下江南,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汉中之地与蜀国拼的死去活来“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不仅是战略,在战术的运用上刘备也非常成功,他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形,坚守不出,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减少了自己的损失,避其锋芒。(此招在以后刘备攻伐东吴时被陆逊所用,杀的刘备大败,毁了一世英明,这是后话,暂不提及。)与刘备相持数月,曹操的伤亡很大。但是进攻的成果很小,曹操是优秀的战略家,他明白攻取汉中的时机以失,长久下去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国力,让在东边的孙权渔翁得利,遂撤兵回长安。把汉中让给了刘备。
点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集团几乎所有的军事策划都是由诸葛亮来执行指导的,而刘备仅仅独立领兵打了两场。一是收川的前期,而且还打的极其不顺利,最后还是靠诸葛亮的救援。第二场攻打东吴就更惨了。蜀国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而刘备也是靠赵云的保护才得以冲出重围的。也许很多人就此对刘备妄下评语。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其实这都是很不正确的。看了《三国志》对刘备军事才能的评语,想必很多只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会大吃一惊。诚然,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是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要知道《三国志》毕竟是正史,他说记载的基本上是可信的。其实,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在人们中的形象,把很多不是他的功劳都往诸葛亮身上推,而刘备这个冤大头,就被罗贯中戏耍了一番。自己的一番功绩被白白的让诸葛亮抢去了。而刘备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根本就没有表现,这让人不免觉得他百无一用。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搞的鬼。不过,想必大家看了以上两个例子都会叹服刘备惊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指挥艺术。在下认为,单单从军事策划与指挥来说,千古名相诸葛亮根本不是刘备的对手。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赋予了太多的神化,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三国状诸葛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