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吴的自身条件来看,取蜀已经有充分的条件:
1、从地理环境来看。周瑜已经击败曹仁,占据了江陵、夷陵,打开了通向西川的道路。此时的东吴舰队只须逆长江而上,穿过三峡可以顺利从鱼复(白帝城)进入巴蜀而无须经过险要的栈道。后来的东晋桓温伐蜀,走的是同样的逆行水道。姑且不论桓温的运气程度,但至少说明长江水路逆行的确可以通巴蜀。
2、从自身部队与将领来看。东吴水军的素质与实力无庸质疑。而这里就要说起一个与周瑜同样提出伐蜀建议的人:甘宁。
周瑜临终前的取蜀方略,原本打算趁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时无法分兵,看准“未能与(孙权)将军连兵相事”,打算一举与孙瑜共同领兵“得蜀而并张鲁”,然后再回师攻取荆州,“据襄阳以蹙(曹)操”,最后“西结马超”而共同“北抗曹操”。孙权同意,但周瑜走到巴丘就病卒,因此“丧当还吴”,周瑜西征取蜀美梦,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
逐句拆字上就事论事,周瑜取蜀方策的宏观环境可从曹操的威胁、取蜀后并吞张鲁、据襄阳而立足荆州、外援马超以完成最后的北抗曹操,各事分别细说从头,从外部观点针对周瑜取蜀的相关环境中抽丝剥茧。内部观点再仔细单就千里长征以武力强侵取蜀,分别述列有利与不利的条件,从而讨论此取蜀方略之可行性及落实执行之优劣。
周瑜在取蜀策里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历史证明这个预见很正确呀。打了N次的合肥之战,总的来说孙权是主攻,曹操是主守,不能算曹操打孙权,如果不是西进无门,东吴也不会去啃曹操这根硬骨头,这些都是“借荆州”的后遗症,是战略失误。
“借荆州”不但阻断了孙瑜西进,鲁肃同志自毁“榻上策”,断送了东吴最后一个扩张的机会(得了荆州的刘备当然不会帮助东吴攻蜀,因为他想独吞)。而且成为了孙刘联盟最终破裂的导火索,随着荆州问题摩擦不断、矛盾升级,最后搞得要和壮大的刘备打一场弱国自耗战,真是得不尝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