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说点题外话:
最近央视热播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在下从易中天先生的品读中感觉他个人比较喜欢曹操。而对于三国中的另外一位君主:刘备的评价不高。在此我发表一下自己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交流。
爱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刘备似乎是三国中最没有用的一个君主,一生两大法宝,跑和哭。打不嬴就跑,跑不了了就哭。而且都觉得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帮助也许根本不可能成就帝业。诚然,如果单单只看《三国演义》的话对刘备的评价没有错,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中真实的刘备真的就那么软弱,没有能力吗?答案是:“NO!”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给出了一个公平贴切的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在此,鄙人从《三国志》的评语出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为刘备“平反“。
一、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刘备仁厚,古今皆知。但是大家都把他的仁厚,宽宏。理解成为一种懦弱的表现。这不仅夹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而且对刘备也很不公平。
事例一:
《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期,有一平民素来看不起刘备,一日花重金收买一个刺客假扮客人前去刺杀刘备,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感化,不忍刺之。告诉刘备后离去。根据魏书记载:刘平节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又魏书记载曰: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刘备的人心如此,可见一斑。
点评:刘备如此厚待自己的百姓,能够礼贤下士。在当时中国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中仅此两点就足以称道。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君主也许是凤毛麟角了吧。《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仅仅和张飞关羽两人有如此关系,其实不然。他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也许有人会说:“曹操和孙权也能够做到,比如曹操与许攸,孙权和鲁肃。”诚然,曹操与孙权是这么做过,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做的动机为何?曹操亲迎许攸,是在他与袁绍对峙,自己明显处于不利情况下。可谓朝不保夕。当对方营中来了一位投靠自己的人,而且还是自己的故交,曹操又素知其能,并且极有可能对自己有莫大帮助的人。又有谁不会去亲自迎接呢?曹操与孙权重视的是人才中的“才”字,而刘备不然,他重视的是人才中的“人”字。他对于所有前来归附他的士人,无论学识如何,都同等对待。不分亲疏。能够礼贤下士,平等待人,是刘备得人心的两大法宝!
事例二:
当阳长板之战是三国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在罗贯中精妙的文笔中,涌现了太多精彩,被人津津乐道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等。但是在《三国志》中却记载的极其简单,寥寥几十字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二中记载:彼(刘备)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又记曰:“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士到,何以御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又记曰当阳大战:“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几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点评:也许不少人看后又该大骂刘备:软弱无能,没有计策。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要,只顾自己逃命。也许单单从战役的结果来看,曹操是大胜,刘备大败。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刘备为什么败?刘备的“大败“后面隐藏着什么呢?刘备本来可以精兵简装,直扑战略要地江陵,一旦据守江陵,曹操很难在段时间内解决刘备。如果那样三国的历史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但是无奈,刘备深得人心,有如此多的百姓跟随,行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在下认为此时如果换了三国中另外两位君主的任何一位都会选择是丢弃百姓,选精兵星夜赶赴江陵据守。也许会有人认为做出这样的决策显得有点太不仁义太过无情了,其实单从当时的局势来讲任何一个明智的君主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无可厚非,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刘备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还是没有丢弃自己手下的百姓,一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说的何其有气魄!此大英雄之举!成大事者当以人为本,这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位英雄好汉总结出来的精华,但是又有谁能和刘备媲美,把这句话演义的如此精妙,如此生动?宁肯自己全军覆灭,也不愿丢弃百姓。如此的豪言壮语,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就没有体现出来?《三国演义》本来是扬刘贬曹的,但是为何连这样的话也没有写出,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