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 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史载,刘备靠讨黄巾起事,先后依附公孙瓒、袁绍、陶谦、曹操等,颠沛流离,几经沉浮,虽至不惑之年,仍无立锥之地,不得已远走荆州,依附刘表。
刘备本一代枭雄,依附他人仅是权宜之计,就在寄刘表篱下无奈困惑之际,“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遂屈尊“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三顾”之恩,走出草庐,这才主演了一场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剧。其间,刘备和诸葛亮的“黄金组合”,无疑是最使人热泪迸溅的一幕。
那么,官居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仅凭徐庶等人的几句赞誉之词,就对一个年仅26岁,且毫无政治军事经验的书生,”凡三往”,低三下四,“枉驾顾之”,“咨以当世之事”,岂不使人觉得荒唐不可信?
刘备“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得从诸葛亮的身世说起。
诸葛亮[181-234],琅琊阳都人,生于东汉光和四年,这一年为闰年,有两个九月,第一个九月出现日蚀,诸葛亮出生在闰九月初一,遂取名“亮”,字“孔明”,“非常明亮”之意,原自《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孔:甚;昭:明。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在生下弟弟诸葛均不久,即死于产床上。诸葛珪又娶后室宋氏,但没再生育。前妻死后三年,诸葛亮十二岁时,诸葛珪逝于泰山郡丞任上。次年,诸葛亮和兄、姐、弟随叔父诸葛玄为避战祸逃到了荆州,投奔诸葛玄的老相识刘表。诸葛亮十六岁那年,刘表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在与刘繇争夺豫章时,诸葛玄负伤死去。诸葛亮后母宋氏带着诸葛瑾去了东吴,诸葛亮领着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回到荆州,刘表安置他们在南阳邓县的隆中住下来,边游学,边耕作。诸葛亮是一位“志存靖乱”,胸有大志的人,他躬耕南阳,决非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在等待时机,实现其政治抱负。
当时荆州襄阳一带,是豪强大姓集中的地方,有影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 马等,东汉中后期,地方几乎为豪强地方势力控制,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认同,要想在当地站住脚是办不到脚,全赖蒯、蔡两家的。刘表在荆州立住的势力支持。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和等级的社会,自己以一个没有门第后台的青年,客居他乡,人生地疏,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诸葛亮在隆中着意结交荆州地主集团中有影响的的人物,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他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诸葛亮在游学中,结交了不少名门望族的朋友们,如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侄子庞统;宜城的马良。马谡等五兄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等青年才俊,得到了这些人的理解和认同。
二、利用姻亲,建立社会网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褀,二姐嫁给了庞德公家的庞山民,自己由司马徽做媒,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夫人蔡氏又是蔡瑁的姐姐,蒯越和蔡瑁是刘表最得力的重臣。
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一种政治手腕,可以“借婚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东汉末年,战乱纷争,许多政治势力都通过婚姻来建立关系。刘表娶蔡氏女为继室;曹操侄女嫁孙权弟孙匡;孙策从兄孙贲的女儿嫁曹操长子曹彰;夏侯渊娶曹操妹;夏侯渊之子夏侯懋娶曹操女清河公主;刘备娶孙权妹;诸葛亮继母家族的弘咨娶孙权的姐姐,诸葛瑾在江东为官,就是靠弘咨引见的;陆逊娶孙策女;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刘禅成为大张后、小张后;孙权欲娶关羽女儿给自己十岁的儿子为媳,被关羽拒绝,孙权遂杀关羽。
三、求教庞德公
庞德公是荆襄豪族中的头面人物,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刘表曾几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庞德公很有知人之明,时常品评人物,其言论在当时地主士大夫中很有影响。同时,诸葛亮的姐姐又是庞德公的儿媳。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敬重,经常登门求教,而且每次都是“独拜床下”,“跪履益恭”。渐渐地,他对诸葛亮的才能、为人和抱负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才有了“卧龙”的誉评。
诸葛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当他建立了多方面的关系后,便很快赢得了荆襄世族名士的重视,随之名声大噪。
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是荆襄地主豪强集团的代表人物。与群雄逐鹿中原,每战败北,流离失所的刘备,想要在荆州立足并在此打开局面,无疑会重视寻求与当地势力相结合的机会,同时,荆襄集团全力打造的“卧龙,也正在待价而沽,荆襄集团也在寻求与刘备这颗政治新星相结合的机会。再说,诸葛亮也确有逸群之才。
所以,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季节,在南阳偏避的卧龙山庄,英雄刘备率领他的一群心腹爱将,冒着大雪,“偎自枉屈”,“三顾茅庐”,诸葛亮这才“羽扇纶巾”,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