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陈宫为什么要执意赴死?

    更新时间:2024-02-26
    更新时间:2024-02-26
    大人,您闯入三国地界,
    请先回答一个三国演义的问题:
    吕布刘备求救书与陈宫商议后,决定( )?
    A、结袁术打刘备
    B、静观其变
    C、救刘备
    D、未记载
    答案在文章结尾 ↓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陈宫的死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开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陈宫被捉住后,执意慷慨赴死,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一向宽大的曹操此时却显得优柔迟疑,竟然默许自己的老友和大恩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最终竟“皆缢杀之,传首许市”?思考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初步有了个答案,算是一点启示。

      根据史料,陈宫对曹操可谓有恩有怨。

      恩者,在曹操四面受敌、身无立椎之地,被黄巾军逼得如同丧家之犬时,陈宫几乎完全是以一人之力,迎曹操到兖州,供其为立足根本,徐图霸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陈宫,曹操的事业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甚至可能中途夭折。

      怨者,在曹操兵发徐州为父报仇时,策动张邈,在兖州一起叛迎吕布。这背后的一击是如此致命,使曹操险些陷于四海难容的万劫深渊。

      从迎立曹操到叛迎吕布,这中间能看出陈宫思想上的巨大转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陈宫究竟看出了什么,使他的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三国演义谋略对比
    陈宫 VS 曹操
    21 
    总数
     181
    17 
    胜利
     140
    失败
     41
    81% 
    胜lü
     77.3%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陈宫迎曹操作兖州牧时,曹操刚出道不久,在士人中的口碑很不错,桥玄称其为“命世之才”,许子将评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南阳的何禺也十分器重他,这些都使他声名大震,陈宫自然也不会不知道。后来董卓进京,擅专废立,暴行逆施,而曹操首倡义旗,起兵陈留,虽遭汴水惨败,但这是顺应人心的正义之举,对于洗刷“赘阉遗丑“的污点有重要意义,所以,陈宫当时一定认为曹操是位能够济世安邦、解民众于倒悬、还天下以清平的英雄,故此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郡的军民百姓相托给他。《世语》中提到:兖州刺史刘岱刚一死,陈宫就找到曹操对他说:“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然后,陈宫回去又力劝自己的同事和僚属:“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就此搓和曹操事实上做了兖州牧,并以此为根基,开始实现他平生的理想抱负。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此后的所做作为令他彻底失望了,以至于不得不与其分道扬镳。

      《三国志》的注解中只说陈宫是因为“自疑”,所以叛曹,然而这中间也许有不确,《三国志》必竟是站在魏晋的立场上说话,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反叛曹操的人身上,对其心理的描述较为偏颇,实际上曹操当时已经任命陈宫为东郡太守,陈宫又有什么可自疑的呢?况且他身为有功之臣,且为曹操故交,完全可以跟着曹操这样走下去,安安稳稳地渡过荣华富贵的一生,封妻荫子,唾手可得,又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走一条为当时士人所不齿的叛臣之路呢?

      我这样理解:陈宫,应该是一位体恤百姓、向往仁政的读书人,有些理想主义的书生气,性情刚烈。在举州献曹之后,在曹操身边耳濡目染了一些事情,对曹操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逐渐认清了曹操性情残忍多疑的真面目,也许这期间他已经开始对曹操滥杀无辜、草缄人命的行为反感厌恶,想那曹操,先杀其救命恩人伯奢一家,已经在陈宫的心里敲响的警钟;而后曹操又杀了陈宫的同乡——兖州名士边让,边让跟陈宫一样,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就因为说了几句曹操不中听的话,便被杀掉,这令陈宫实在无法理解。《典略》中有这样的记述:“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这样看来陈宫和同在兖州的边让不但应该相识,而且应属惺惺相惜,不难看出边让之死对陈宫的触动。而当他得到曹操东征陶谦的过程中,两屠彭城的消息,其心理上的震撼更是可想而知的;战争以消灭敌人的军事目标为目的,百姓何罪,竟也惨遭涂害?此后,曹操再次以报父仇为借口,东征陶谦,连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五城,这五个城的男女老少,几十万人,尸体竟把泗水堵塞断流(“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惨绝人寰,这足以令天下仁人志士心寒,更彻底伤透了陈宫的心。陈宫是兖州本地人(武阳),试想,他怎能忍心把自己的家乡故土和父老乡样托付给这么一个杀人魔王?他又怎能忍心看到因为自己一人之错,造成天下百姓无辜受戮?他又怎能容忍这个他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夫民贼为所欲为、继续作恶?他一定痛悔自己看错了人,后悔自己用温暖的胸膛救活过来的、竟是一条解冻的毒蛇。他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究竟是宁肯背着卖主求荣的骂名苟活于世,举兵起义,带着全郡百姓另投新主?还是继续跟着曹操走下去,做个暴君的帮凶?思前想后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陈宫三国演义亲密度统计(合作次数)
    总计合作 25 人
  • 1
  • 吕布

    28

  • 2
  • 高顺

    6

  • 3
  • 张辽

    4

  • 4
  • 臧霸

    3

  • 5
  • 张邈

    3

  • 6
  • 成廉

    2

  • 7
  • 孙观

    2

  • 8
  • 张超

    2

  • 9
  • 魏续

    2

  • 10
  • 侯成

    2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典略》中记录:陈宫对张邈说:“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陈留地平,四面受敌,故谓之四战之地也。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埶,俟时事变通,此亦纵横一时也。”这几句话,对张邈来说好似醍蝴灌顶。张邈本就与吕布恩同兄弟,又自以为被曹操猜疑(袁绍曾叫曹操杀掉张邈),所以很容易便被这番话打动,悍然起兵叛曹,这才使曹操后院失火,不得不从徐州退兵,徐州剩下的军民百姓这才得以保全。陈宫此举的本意是否也包含着救助徐州百姓的成份,这已无法深考,但徐州的百姓的确应该感谢陈宫,没有公台,徐州城破之日,又不知道有多少生灵惨遭屠害。

      陈宫举兵反曹时,应该已为自己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即不成功,则一死以谢天下。背着不忠不义的罪名毅然举事,他很清楚一旦失败,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如果那样,他别无选择,他是士人而不是街头无赖,为了他的名节,为了他的理想,他必须去死,这与戊戌六君子何其相类。陈宫死前的遗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正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陈宫,真是一位勇士啊。

      而曹操,虽说杀一个枉受自己信赖的叛将是天经地义,但是这也不成为杀陈宫的必然理由。众所周知,曹操惜才如命,象刘鸣雄、魏种、毕谌这样降而复叛,后又被曹操捉到的人,他曹操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委以重用;象张绣那样反复无常,以至于杀死了曹操的亲生子侄和爱将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拜将封侯;象刘备、关羽这样的心腹大患,以至于差点要了他老命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养虎为患、百般礼待恩遇,……这样算起来,陈宫就更不应该杀了?这不正是体现他曹操宽广心胸的时候吗?这不正是象天下人昭示他曹孟德求贤若渴的大好时机吗?况且陈宫与曹操是旧交,昔日又对大恩于己,曹操完全有留下陈宫的理由,何必非杀不可?

      理由只有一个:对统治者威协最大的,不是一两个智谋超群的谋士,不是力敌万人的勇者,也不是雄才盖世、号令群英的枭雄,更不是什么千军万马,而是认清其本来面目的知识分子。一旦这些知识分子不为所用,甚至于还在传播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其威力将是毁灭性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所有人最终会明白真相,从而众叛亲离,使自己的一切被揭露无遗,从而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杀之以为后快。这是从古到今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焚书坑儒到“知识越多越反动”,莫不如此。

      这一点又令我想起杨修,杨修和陈宫一样,早就看穿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虽说他的作法没有陈宫这样偏激,但他同样对曹操不再敬畏,取而代之的是反感、漠视、渺视,这是令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所以早晚也必然要除掉。

      当曹操送别陈宫流下泪水时,陈宫也许在嘲笑曹操的虚伪:都这会儿了还装什么蒜?但是,我认为曹操的眼泪是真诚的,因为也许,他流露出的,是对超脱于任何恩怨情义之上的、统治规则的无奈。

    吕布得刘备求救书与陈宫商议后,决定( )?
    答案:救刘备
    本题答对率 40 %
    出处:第16章 第1段
      却说杨大将献计欲攻刘备,袁术曰:“计将安出?”大将曰:“刘备屯军小沛,虽然易取,奈吕布虎踞徐州,前次许他金帛粮马,至今未与,恐其助备。今当令人送与粮食,以结其心,使其按兵不动,则刘备可擒;先擒刘备,后图吕布,徐州可得也。”术喜,便具粟二十万斛,令韩胤赍密书往见吕布。吕布甚喜,重待韩胤。胤回告袁术,术遂遣纪灵为大将,雷薄、陈兰为副将,统兵数万,进攻小沛。玄德闻知此信,聚众商议。张飞要出战,孙乾曰:“今小沛粮寡兵微,如何抵敌?可修书告急于吕布。”张飞曰:“那厮如何肯来?”玄德曰:“乾之言善。”遂修书与吕布。书略曰:“伏自将军垂念,令备于小沛容身,实拜云天之德。今袁术欲报私仇,遣纪灵领兵到县,亡在旦夕,非将军莫能救。望驱一旅之师,以救倒悬之急,不胜幸甚!”吕布看了书,与陈宫计议曰:“前者袁术送粮致书,盖欲使我不救玄德也。今玄德又来求救,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遂点兵起程。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数据

    开头问题答案,大人答对了吗?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