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睿拍-拍照读世界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三顾茅庐之真假

     作者:filippo 来源:三国文史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世人皆知,几乎都深信不疑。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是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至于为什么这样,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首先,三顾之说仅存于陈寿之《三国志》,准确来说是诸葛亮之《出师表》,因为陈寿也是根据此来断定刘备曾经三顾茅庐,力排其它言论,因为他不会去怀疑诸葛亮,不敢去怀疑他的人品,现在的人同是如此。所以三顾茅庐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查看其它史料以及相关记载,则大相径庭。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并不是“三顾茅庐”。《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魏略》是当时人间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三国志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大有可推敲之处,陈寿著时,已三分归晋,其原本是蜀人,恰巧蜀国又未设史官(为什么不设先不讨论),导致其编蜀传无直接史料参考,其五虎上将字数之少就是明证,这也不怪他--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堂堂出师表在,他没法回避,诸葛亮自己说的,他不敢不信,也不敢不这么写(否则会被家乡父老骂死)。这个时候,能够证明三顾有无之人都已死光。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三顾,陈寿编三国志在公元280年之后。应特别指出的是,三顾之说仅是陈寿一家之言(即诸葛之言),其它史料再无相同记载,只有其明显不同记载。而且,极有说服力证明无三顾之说的是: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竟无一人提到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尊之为典范之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问津,无人提起,在现在看来是无法想象,贵为左将军的人三次去拜访一个山野村夫居然在当时居然没引起轰动效应是不太可能的,想想当时情况吧。想那刘备托孤还被曹魏称颂(托后人时还提到‘偏邦尚且如此,何况大国乎’)。如此美谈没一人提起?只有一种可能,无此美谈。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日夜耕读,研究天下形势,时机成熟,看准好主子,‘北行见备’应该是可信的。
    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况且正史上也没隆中对之说,从《隆中对》来说,也不大可能是刘备三顾时说,隆中对之内容乃最高军事机密,岂有随随便便一字不漏让天下尽知,从当时危如垒卵的形势来看要高度保密。就想郭嘉初见曹操时与之论天下大事,我想以郭嘉之奇智,其高论不会次于隆中对,但后人切一字不知,只有曹操之道: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想一想,是何等高论才会使曹操如此欣赏。这才是真正的会面拜访,外界一无所知,这才是事实。三顾之说纯粹是象小说之举,只有小说才会有如此情节,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要我相信三顾之事,只须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一。除三国志外还有其它史料证明有三顾之事(因三国志此事真实性有疑问,还要其它主证)
    二。除诸葛亮说以外还有其它知情人说三顾之事(只要有其他人证明,即要有旁证)
    三。其它史料没有相反记载或没记载(放宽一点)[只要没有相抵触记载,即没有反证]
    现在到好,三顾之说主证没有,旁证也没有,反证到不少。出于科学的以及严肃认真的分析态度我是认为没有三顾茅庐之事 (至少从证据学来讲)
    那现在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要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呢?那要从诸葛亮说起,出师表是在北伐之前跟后主刘禅上的表。首先要申明的是,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史书一至认定而且千古无争议的。政治斗争有多激烈,非你我能知晓,只不过诸葛亮的手段比较高明罢了,曾经有明眼人一针见血指出其是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象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他不愿别人与自己分享权利,被他打压的人才不在少数。他对刘禅说三顾,无非是加重他的政治砝码,拿出刘备来压一下刘禅,抬高一下自己,为以后好排出异己(如李严这个在托孤时地位不亚于他的人)。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让刘禅听他的话。
    由此看来,三顾之说乃是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所玩的把戏,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这点小把戏实不为过,这正是诸葛亮聪明高明之所在,在此时提出三顾实在是高,后人不得不敬佩(因为此时蜀中无人可考,不得不信)。
    后记:但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优秀文化来讲,是需要三顾茅庐的,肯定这个事迹有着很多现实的进步积极意义。在教育界中是不朽的经典,在老百姓里是不老的传说。从更深远广大,更高境界来说,三顾茅庐是永远不可能被否定的,不管历史之有无,故事本身是会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本文相关人物: 诸葛亮 刘备 曹操 陈寿 刘禅 郭嘉 鱼豢 刘表 李严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美团红包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