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小程序

  • 当前位置:数字三国 > 三国文史 > 正文
  • 作为孙权迷:我看关羽(下)

     作者:北欧海盗Eric 来源:百度贴吧-孙权

      (接上回)

    【英雄末路】

      关羽的一生结束了,但关于他的讨论却不会因此终止。围绕着关羽的话题,往往是充满着傲慢与偏见,我指的不是关羽一个人,而是包括了诸葛亮刘备孙权吕蒙所有相关的人物。
    那么,关羽是不是英雄呢?
    是的,关羽是个英雄。我的观点如下:

    一,关羽积极地维护着自己政权的利益,不管你对他的个人看法如何,都不能否认关羽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二,关羽勇而善战,也许你对他的战略才能不以为然,但他的确有着勇猛的一面,这点应该给予肯定;
    三,虽然关羽在曹操麾下做过事,但总体上他还是忠于刘备,他并没有真正地背叛过刘备;
    四,关羽具有平民百姓所能接受的人格魅力,他与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作为的政治家之间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
    五,关羽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是具有象征性的。

      以上这些,是我的个人看法。

      关羽之死,引发了一个谜案。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关羽被带到建业去,孙权想留他,但众臣不肯,所以孙权处死了关羽,演义就采用了这个情节;另一种为直接战死,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孙权没有必要处死关羽,把关羽留下来,就多一块跟刘备谈判的筹码,把关羽杀了,只会给刘备找到复仇的借口。裴松之在《三国志》引注:

      [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所以我更相信关羽是直接战死的,除非孙权真的像张大可说的那样,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是这样的话,那么孙权的处理手法就很欠妥了。(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反驳了裴松之的看法,指出《三国志·吴范传》中有擒、获等字样,所以孙权是有下令杀死过关羽的,对此,各位看官自己去判断吧)

      笔者我虽然并非是一个羽迷,但看到演义中关羽与“养子”关平死去的情节时,依然不由得为之震撼,我不得不佩服罗贯中高超的笔法,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关羽死得悲壮,而他的后世更是悲惨,整个关家都惨遭屠杀,《三国志》引注蜀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这算是宠德子孙报了仇吧。

      关羽生前的地位并不高,但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曹操是很欣赏他的,那么孙权又是怎么看待他的呢?《吴历》上记载着“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历来人们只认为孙权厚葬关羽的尸骸,是出于权谋之术,但我相信,孙权这样做,也是有敬重关羽的想法的。

      我们还得讨论一下关羽的宿敌吕蒙。历来基于演义的缘故,人们总是百般地贬低吕蒙,其实这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强迫关羽迷去喜欢吕蒙这是不切实际的,但真正的关羽迷也无需去把吕蒙贬得一文不值,因为,关羽绝不是败在一个无能之辈上,贬低吕蒙,实际上等于进一步地贬低了关羽。
    吕蒙也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吕蒙好学习、品行良好、心胸广阔,这些都是值得赞扬的。吕蒙年青的时候不识字,有个太守瞧不起他,常常说他坏话,但是后来吕蒙却推荐了这个太守担任要职,而吕蒙从不爱读书发展到手不释倦,这很值得后世人引以为榜样。他死的时候,吴国上下为其哀伤,这正是他深得民心所故。还有就是吕蒙不贪钱财,这点和关羽是一样的。
    关羽和吕蒙都是英雄,他们只不过各为其主,努力地维护着自己政权的利益,荆州问题,主动权掌握在刘备和孙权手上,关羽和吕蒙,不过尽到他们的职责罢。而历史上,关羽与吕蒙都彼此敬畏着对方,视对方为自己的潜在对手。
    吕蒙与关羽的对决,是一次豪杰与雄者的交锋,短暂,却喷出了赤色的星火。
    也许是命运的作弄,吕蒙在关羽死后不久自己也病死了,这对老冤家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曲直之争】

      距离1800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着三国,讨论着关羽这些人。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渐渐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言论,诸如将关羽列为“好色之徒”的说法等等,这些有必要进行辩论一下。

      关羽的好色之说近几年在网络流行了起来。也许是因为进入了商业时代的缘故,随着人民群众口袋的钱稍微变多起来了,日子过好了,“八卦”这个社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于是好好的一些人,往往就有了一大串七零八落的绯闻,不少媒体的文章也纷纷八卦了起来,像什么《屈原是同性恋》、《孙权妻女红杏出墙之迷》、《孔子是美男子》等等。

      论证关羽是好色之徒的文章中,以汗青在自己的著作《史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关羽——其实是个好色忘义之徒》最为广泛流传。同时人们还不忘了把尹韵公先生的论文《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里的一些话拿来作为左证。
    这实在有够牵强,尹韵公先生的论文,论证的是关羽也有和常人相同的一面,也是喜好女色的,而绝非是在说明关羽就是“好色之徒”。

      汗青的原文如下:

    [刘备在被吕布夺了徐州后,前去投靠曾派大将夏侯惇来增援自己的曹操,后来曹操给了一部分兵给刘备,自己亲率大军与刘备进攻徐州,当时吕布敌不住曹军的攻势,便派了一个叫秦宜禄的人去袁术那里讨援兵,那知道那个秦宜禄被袁术看中,强行要他娶了汉王朝的宗室女子,而他的妻子杜氏当时还留在下邳。

    关羽于是在围城的时候就请求曹操说,那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作为对他的惩罚,大军破城以后,希望将他的妻子杜氏赐给自己,曹操便答应了。那知道后来城要破的时候关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操说起这件事,曹操是何等样人,当下便起了疑心,怀疑那杜氏是个绝色佳人。于是在破城以后,曹操一声令下,将那杜氏先带来让自己看看。这一看之下,发现她果然是个绝代佳人,立时便居为己有。

    想那关羽对曹操这样的横刀夺爱之举当然是会很不高兴,也是心怀不满的,同时又对自己前面欺骗曹操说是因为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所以作为对他的惩罚,要将他的妻子杜氏赐给自己,其实是因为自己垂涎杜氏绝色的想法被曹操识破而很不安。

    后来那个秦宜禄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封其为铚长,而杜氏则在曹操处诞下一子,居说是秦宜禄的骨肉,遂姓秦名朗。曹操对他是很喜欢的,曾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因为秦朗在曹操处是和曹丕曹叡一起长大的,所以后来富贵一时,还差点受明帝托孤。由此看来曹操是很喜欢杜氏的,爱屋及乌,连秦宜禄的儿子也沾了光。

    不过照这样说来,那杜氏在城被围的时候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了,想一下以关羽和曹操这两人,居然都为一个孕妇着迷,而且还能令一贯有爱才之名的曹操不惜反悔食言,并且还是对关羽这样一个万人敌的勇将毁诺食言,可见那杜氏美貌不但非同小可,实在是应该可以称得上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的。

    对于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梦中情人被曹操横刀夺爱了去,关羽自然是要耿耿于怀的。对他那几个极要好的象兄弟一样的人估计也说过的,所以后来张飞便在曹操再次进攻徐州时撤退的时候,想带上秦宜禄走,毕竟他是那个秦朗的亲爹,说不定以后有用。那知道那个窝囊废居然半路又想折回去,结果被张飞一矛捅死了事。张飞当时劝他走时说话的大意是:人抢了你老婆,你居然还替他当官,怎地没有用到如此啊?这句话用来说关羽也倒是一样颇为合适,想那曹操平白抢了他的梦中情人,他的心中也必是窝气得很。
    综合以上的情况来看,这关羽不好女色的说法显然是个无稽之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他居然还对一个大腹便便的美貌孕妇念念不忘,以致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主帅曹操提起要将她居为己有,当然便是个极其标准的好色之徒了。只是这个时候,却偏又为自幼便好声色犬马、生性风流不羁的曹操识破了他的欺骗伎俩,斜刺里把这个他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美貌孕妇夺了去,那时节关羽心里必定又是怕又是恨,怕的是自己的欺骗伎俩被曹操识破,恨的是自己的梦中情人被曹操夺了去。]

      最后汗青还不忘了来个总结:

    [要是我们前面那些假设是真的,关羽也可以够资格说得上一句“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了。]

      好一个所谓的“假设”!说到底,以上这些话都是汗青先生自己的撰著了。
    我想反问一句:爱美之心谁没有?谁无七情六欲?关羽要是没有,那才有问题叻!关羽追求杜氏一事,在我看来,仅为古代男子对爱情的追求罢,没什么大不了的,比起曹操、拿破仑的风流,关羽这实在算不了什么。难道刘关张三人整天睡在一块,他们就对女性不感兴趣了?而关羽所相中的杜氏被曹操所抢去,那岂非在说曹操更是好色之徒?
    而且要论证一个人是否好色之徒,首先要看的是他有没有出格的行为,而非他是否相中了某个女人,关羽有侵犯过哪个良家妇女吗?史书上并没有任何相关记载,所以我对汗青的言论是很不以为然的。

      同样是对此事件发表看法,易中天老师的观点显然风趣了很多:

    [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数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你看,同样的事件,我们可以不必看得很坏,相比起汗青,易中天老师是以人之常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汗青仅以关羽曾经相中过杜氏,就大事直将其渲染为“好色之徒”,这真是与八卦媒体的娱乐新闻炒作无异。

      除了好色之说,围绕着关羽展开的另一个激烈话题是关羽在两次被俘时,该不该自杀的问题。网友李牧大将军对这个问题是持以肯定观念的,也就是说:关羽必须自杀,以显军人的尊严。他曾在自己的论文中说到: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职业军人,他就应该下令手下仅余的几百士兵开城投降,避免无谓的伤亡,然后自刎谢罪。这样无论他之前做过多少错事,我都还认为他是一条汉子。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本身没有错,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在谁的身上。打了败仗,退回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样子当然是好的。但关羽仅仅是打了败仗吗?不是,他是全军覆没。他一个人可以是一座青山吗?他本身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了。
    还有朋友会说,之前我说关羽军很多人投降是没有血性,现在却又说关羽应该让残余的兄弟投降,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之前荆州军与吴军势力相当,而且在荆州经营多年,东吴毕竟立足未稳,如果拼死一战,仍有相当的胜算,这时是表现军人血性的时候。而到了麦城,神仙来了也挽回不了败局,再战就只是妄送性命罢了,对战局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在这之前,这些百死余生的战士已经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忠诚,他们早已不愧于军人的荣誉。当所有的抵抗变得完全没有意义的时候,他们是时候骄傲的、光荣的投降了。
    但身为荆州主帅的关羽却不应该偷生。当邮轮、尤其是军舰沉没时,舰长往往在指挥水手逃生后自己与舰艇一起沉入海底,他们不会选择逃命换一艘船来开,因为有些重大责任是不可以来第二次的,当你选择挑起这负重担的时候,就应该有与之共存亡的勇气。]

      此外,他还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张辽应该投降曹操,关羽却不应该》中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羽和张辽完全不同,刘关张一向以汉统自居,当曹操是汉贼,这是国仇;曹操打散甚至已经打死了自己的兄弟,这是家恨;在刘关张看来他们是为天下百姓而战,曹操不过是为自己的权力而战,这是政治信仰不同。在国仇家恨、信仰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关羽投降曹操,就是背叛,就是认贼作父,等同于汉奸。就像在抗日战场上,任何情况我们的战士都不应该向日军投降,因为那是国仇家恨。

    所以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在满足国仇、家恨、政治信仰不同这三种情况之一,就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投降,否则就是失节,背叛。关羽满足所有不该投降的条件。]

      尽管李牧大将军详细地分析了自己的看法,不过我依然觉得“自刎谢罪”是不必要的,我始终不能认同这种看法。况且在八年抗战中投降日军,但坚决不为日军服务、甚至寻找机会返回祖国军队的人也不是没有,向日军投降,不代表就个个是汪精卫,有些甚至后来成功逃离了日军阵营返回了本国部队,并带来了大量的敌方情报。
    还有就是李牧认为关羽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所以应该自杀。对此,我觉得未可。越王勾践当年何尝不也是几乎没了政治资本呢?但他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转败为胜,灭了吴国。可见,政治资本,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慢慢一点一滴地争过来的。而且历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是由胜利者来谱写的,要是关羽能够寻找政治资本来个翻盘,那么以后在史书上不就会赞美他了吗?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胜利者的厚脸皮叫“坚强”,而失败者的坚强叫“厚脸皮”。因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是可以用在关羽的身上的。

      李牧大将军的思维很叛逆,正当所有人都在感叹关羽与几百名壮士在麦城战死时,李牧却表现得很不以为然,他反而是怒遣关羽说:“大家都用牺牲自己来保护关羽,所有人都很重义,只是不知关羽的义在何处?”“如果关羽认为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不值钱,那义字何在呢?”而关羽“体恤士卒”这一说法,就是我也一直相信的,李牧却视其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并举了大量的例子给予了说明,有关这些,都在他的论文《一错再错,分析关羽失荆州的全过程》。

      李牧写文章很会动脑筋,但语法中总带有些冷嘲热讽,因而引来了不少关羽迷的抗议。小艾曾试图与其商榷过,但最后似乎也是不了了之。
    对于李牧大将军的言论,身为24K金关铁粉的小艾却是很耐心地与其辩论,这一点,我是自叹弗如的。
    至于李牧在写文章时用上“白痴”、“无能”、“三岁小儿”这样的字眼,我不由地想对其叹道:卿本佳人,奈何如此邪?

      关羽不是好色之徒,也不应该自杀,这就是我的观点。

    【名家之论】

      毛主席深爱阅读历史,资治通鉴曾被他翻阅了无数遍。三国时期的故事也是他所喜欢的,《三国演义》更是被他说成“中国人必读的书”。
    但是,当获知毛主席谈自己对三国人物的观点时,我却不由得大跌眼镜,关羽在毛主席心目中,大体上是个反面形象,毛主席谈到他时,往往是用来告诫将士们的,他曾说过“多谈走麦城,多谈过五关斩六将”。而对于“奸雄”曹操、“只会哭”的刘备、“限江自保”的孙权、“目光短浅”的吕蒙,毛主席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其中曹操最为深得毛主席的喜爱,他为历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鸣不平,觉得“这个案必需翻”,因此1959年时,中国大陆上刮起了一阵“翻案”风,在当年研究三国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歌颂曹操的,于是乎有人喊道:曹孟德翻身了!
    此外,吕蒙也是毛主席所高度赞赏的三国人物,他不只一次称赞吕蒙好读书的精神,《吕蒙传》曾一度成为高级干部的必读文章。他还称赞刘备有心机、孙权很能干。

      那么,毛主席又是怎么看关羽的呢?他在杭州时与浙江省安全厅厅长王芳讨论过关羽,王芳发表评论道:“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毛主席听后表示赞同。
    1947年,陕北转战时毛泽东曾说过:“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无独有偶,在一次讨论会中,小兵李银桥也发表了自己对关羽的看法:“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败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毛主席听后赞许道:“小鬼不错嘛。”
    被毛主席称赞的彭总更是用一种充满蔑视的口吻对关羽进行了讽刺:“关云长这个人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重小节而不顾大节。……自以为天下无所不通,听不进忠言良谏,看不起知识份子,不会用将,哼哼,根本不是帅才。更何况,他当时是个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者利用作工具,真没意思。”

      出现这些看法,大概是因为毛主席和彭总的“革命觉悟”在起着作用,是出于对“封建象征”的反感,以致于关羽在他们心目中成了反面人物。

      我个人觉得,关羽本人是无辜的,虽然关帝教的教条是:“不信吾教,就试吾刀。”可是关羽本人并没有这么说过,他的性格是很受争议的,但不至于到达毫无可通情理的地步。关羽被神化那是后世人的事,与当事人没有关系。
    对于"关武圣"和"关云长",我一直将其视为两个角色,前者我是很鄙视的,后者则很尊敬。在毛主席的心里,历史上和演义中的"关云长"都有着可爱之处,而"关武圣"只不过是“封建垃圾”。

      鲁迅先生也好读《三国演义》,他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关羽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其赞褒扬的程度,不可谓不高。

      我从去年开始就关注着央视的百家讲坛课题,周思源教授曾在自己的节目中发表过对关羽的看法,不过我觉得这些看法过于传统和保守,周教授给我留下来的印象,就只有出色的口才了,倒是易中天老师的讲课让我觉得有些意思,我摘其中的几段让各位看看: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讲到这里时,在场的观众都忍不住笑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的?(纳闷)……]

      看了易老师的这些话,你对关羽是不是有了新的看法呢?

    【性格特征】

      关羽的性格颇受争议,陈寿评论到:“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陆逊也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有人因此提出,荆州之失,全在关羽的悲剧个性。对此,我们应该平静下来,从多个角度来作看待,将其一分为二,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

      历来人们老是一味地强调关羽“刚而自矜”,并绘声绘色地痛斥关羽的“残暴”。
    不错,关羽是很骄傲的,但决非像某人文人说的那样蛮横、暴虐,这些说法属于加油添醋罢,是经不起推敲的。似乎我们在评论事物时总喜欢将其夸大化、神化。

      骄傲的性格也并非完全是无可救药的,我们要知道,关羽首先是个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有着和任何平常人一样的优点和缺点。有人甚至是欣赏关羽的骄傲的,像小艾就是这样。我的一个朋友玉涧流泉评述到:“骄傲,往往是需要以实力作为资本的。”曾在多处地方发表反对关羽的言论的李牧大将军也说过:“关羽最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到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放下他那一身的骄傲,目空一切。当然骄傲本身并没有错,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如果一点都不骄傲,反倒显得虚伪了。”

      关羽的骄傲,犹如李白的狂傲一样,是他的性格特点。李白一生都很天真,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都是如此,因此他的人生也是浪漫的。关羽未必不浪漫,只不过,李白是处在盛世,而关羽是处在乱世。乱世中的关羽难免因此走上悲剧的道路。实际上李白也是碰过不少壁的,到了安史之乱时他甚至还一度背上了叛国罪名,这与他的天真是分不开的。有关李白的故事,各位看官应该去看一下《百家讲坛》康震老师的讲课。

      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羽的性格也确实存在着致命弱点,这主要表现在他过于自满的一面。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但不能与你相提并论)。”关羽阅后大悦,把信拿给宾客们看。
    吴国袭击荆州前刻,陆逊至陆口,给关羽写了一封“谦卑”的信,“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这些例子说明了关羽内心还是有着虚荣的一面,本来他对吴国是有着提防之心的,但陆逊的一番话,就使他变得麻木,最终走向了英雄末路。这一点无需辩驳,关羽有着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艾在《浅谈“吴蜀联盟”到荆州关羽的败亡》一文中对关羽性格悲剧作了辩护,在这里,我发表一下与小艾稍微不同的看法,主将的性格,就相当于大楼的地基,是大楼的灵魂,如果地基出了差错,那么大楼建得再高,也只能倒塌下来,而且大楼建得越高,倒塌后所造成的杀伤力也会越大,关羽站得越高,摔下来也就会越惨、更加地充满悲剧性。刘备、孙权、曹操晚年的个人失误也是属于这种类型,曾对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隋炀帝杨广,更是这样。

      小艾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举了张飞、白起和霍去病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主将性格并不太影响一个军事的发挥。小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例子举得不大好,将霍去病和张飞与关羽并列起来,这本身就很有问题,因为张飞最后也是死于陈寿所说的“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把张飞放在这里无疑给针对的关羽的言论火上加油。另外霍去病和张飞等人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他更多的是年轻气盛,生长在强大的王朝中,又有皇帝撑腰,这种情况与乾隆跟和绅的关系一样,有谁惹得起他呢?我在这里举和绅的例子并非在贬低霍去病,只是说明一下他们的情况相似罢,还有就是和绅也并非一个单纯的反面人物,他对社会发展也是有过贡献的,有关这些请看纪连海老师的《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系列。假如霍去病真的只有残暴蛮横,谁又保证,要是他活久一点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即使他没有事,那么他的子女呢?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他们能够活得自在吗?我想,这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才是。而实际上,和绅就已经是个很好的例子。
    至于白起,他当然是个伟大的军事天才,但他坑埋赵军一事,在世人的怒视下,最终叫他走到了穷途末路,算是“罪有应得”吧。
    与白起相似的,还有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那个日本将领,后来因为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谴责,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大规模的侵华战役。作为侵略者的日军将领,似乎是可以“肆无忌惮”的,但恰恰南京大屠杀已让全世界的人民忍无可忍,可你见再怎么无法无天,一旦到了人神共怒的地步,你还是只有退让的份儿。侵华日军都是如何,何况其他?
    而实际上,白起的残暴,主要表现在对待敌人上边,这与李牧大将军所指的因性格悲剧带来的失败并非同一回事。
    主将的性格不是战争的全部,但对战争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像“鲁莽”、“冷静”、“稳重”、“保守”这些都是属于战争性格,一个敢于冒险的将领,往往是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战果的。

      关羽的骄傲有着人之常情的一面,这也有着不利于他交际的一面,把他的骄傲定论为失荆州的全部原因,这太过火了,骄傲的性格,只是一个辅助因素,是“火上加油”中的那把油。荆州问题是多方面的,是吴蜀两国不可调和的冲突点。荆州问题带来的悲剧,关羽只是众多责任人的其中之一,不能全部算在他一个人的头上,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周瑜吕蒙张飞等人,都是有着一定责任的,糜芳士仁在这方面的责任更是脱不了,只是关羽是直接责任人罢。
    关羽的性格悲剧是致命的。

      骄傲,并不是关羽的唯一性格,很多人评价到关羽时,就把他和“刚而自矜”彻底地划上等号,好像关羽除了骄傲自满以外,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评价人物时应该更广阔一点。
    就如我前边所说的一样,关羽也有着充满温情、正直、轻财的一面。只有把这些优点和缺点综合起来,关羽才是关羽,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关羽和他的主子刘备一样,都是伟大的英雄,但他们俩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备的英雄类型是属于政治上的,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往往有着相当厚黑的一面,甚至要学会装孙子,时常干些“不要脸”的事;关羽就不同了,他并不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不需要深透地去理解官场厚黑学,只需像张辽一样,尽好一个臣子的本分就够了,他所瞻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更大程度上与楚霸王一样,是充满“力拔山”般的壮举,是属于时势型的,而刘备,则更近似于刘邦。这两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受人差遣,一种是指挥人的。
    还有另一点是,关羽和刘备都是强者。关羽是属于压制人的,他永远是咄咄逼人;而刘备则像一根坚韧的小草,面对困难总是屹立不倒,所以尽管他被曹操修理了无数次,依然能够再度站起来,直到建立了蜀国。
    关羽是坚强的,所以他是个壮士。

      正如小艾所言,关羽不是个“普通人”,但他却具有“普通人”的个性,我指的,是人格魅力这一方面。关羽的一生更像是一条好汉,他的直率性格,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家,他也缺乏政治才能和政治道德。所谓的“政治道德”与老百姓的道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普通老百姓之间要是打了架,大不了从此不见面就是,可政治却不能这样,政治首先是为国家利益服务,政治家们即使恨着对方,只要利益相同的话,双方的脸依然可以贴在一起,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可谓都没有辜负这些规则。而只要符合利益,“杰出的政治家们”往往也会干些虚伪甚至很厚黑的事儿。想想看,刘表是诸葛亮的亲家,可这位鞠躬尽瘁的孔明先生却鼓励刘备翘刘表的基业,并美其名曰“兴复汉室”;刘备不但能够摔儿子,而且还能够一边大唱“不忍夺之”,一边夺取刘璋这个“兄弟”的地盘。比起这哥儿俩,孙权袭取荆州简直算不了什么,这本事让人一看就出,他真还得多多向老谋深算的“刘伯伯”学习学习。
    比起这些“伟大的政治家们”,关羽显然要朴素了很多,如果曹孙刘等人的品德,是属于政治品德的话,那么关羽的品德,则是属于“普通人”的品德。刘备能够摔儿子,但关羽不会,因为关羽是条汉子,而并非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关羽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而且天真得可爱。当初在荆襄中与徐晃交战时,晃下马宣向魏军士兵发布命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关羽听了大吃一惊,慌忙问:“徐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徐晃回答说:“这是国事,岂是你我兄弟之情所能取代的?”
    从这件事上来看,关羽和徐晃的友情是很深厚的,《蜀记》上记载道:“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徐晃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最终选择了与关羽撕破脸皮。我想徐晃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一定很难受,他有着和张辽相似的一面,相比之下,敌对两军交战之际,关羽竟还念念不忘两人的交情,甚至听见徐晃的话是还感到很吃惊,可见他的内心世界,实在是个大凡人。
    关羽不但缺乏外交观念,也缺乏政治理念,他的自尊心很强,三国志的《黄忠传》和《费诗传》记载到,关羽听到黄忠与他一同成为将军时很不服气,他无法容忍黄忠这个“老卒”与他这个“大丈夫”同列,最后还得依靠费诗的一番安抚才方罢干休。这是他不善长处理好内部交际关系的表现,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的性格所造成的。在政治与个人情感之间,徐晃和张辽都是国家高于一切,而关羽则是为了个人情感可以不顾他人想法,哪怕引起内部矛盾甚至外交风波。
    可是,我在此时不由得感慨到:要是关羽能够与黄忠见上一面的话,或许就不会是这样的了。关羽不服黄忠,是因为他不了解黄忠,他了解张飞,所以对张飞就不会这样了,黄忠在与曹魏交战赢得胜利后,诸葛亮曾对刘备说到:“马(超)、张(飞)在近,亲见(黄忠)其功,可尚喻指;羽遥闻之,恐必不悦”,将相不和,这是常有的事,像廉颇这样伟大的将军也不能例外,他还曾妒嫉过蔺相如,想要和对方拼命,最后因认识到自己的不是,才得以化解矛盾。要是关羽能够亲眼看一下黄忠建立的功绩,也许他与黄忠之间会上演一场三国版的“廉颇与蔺相如”也说不定。

      我希望诸位能够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多角度地去看待事物,主将性格对战争胜负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全部的、唯一的因素,正如小艾所说的:

    [一场战争的胜败,统帅性格固然要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占主导地位,不然我们在分析战争时,就完全不要从军事学的其他角度去分析了]

      关羽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但并不复杂,他是单纯的,和任何人一样,他也有优点和缺点、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关羽是个壮士,而不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的道德观包容不下政治理念。

    【后世加冕】

    (《三国演义》与民间传说中有不少是缺乏真实性的,这些网络上常有人进行整理,大体上如下)

    一,桃园三结义——《三国志》只说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

    二,青龙偃月刀——无此兵器,中国冷兵器时代大多时代是用矛的;

    三,三英战吕布——讨董诸侯一共十三路,公孙瓒没有参加,吕布曾被孙坚打败过。另:汜水关即虎牢,为唐代时的称呼。

    四,温酒斩华雄——华雄为孙坚所败;

    五,徐州诛车胄——刘备的计策;

    六,古城斩蔡阳——蔡阳后来被刘备所败;

    七,土山约三事——《三国志》记载只有几个字,是为:“曹公禽(擒)羽以归”;

    八,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是真,诛文丑没有详实记载,易中天猜测也可能是关羽干的的,另还有是徐晃部队的说法;

    九,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关于被关羽所斩的“六将”,史书上没有关于他们的传记;

    十,华容道义释曹操——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刘备并没有全力追击,所以让曹操跑掉了,至于刘备有什么目的,就各位看官去见仁见智吧。另外:想到这条计策的是刘备本人,而非诸葛亮;

    十一,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顺便说一下,魏延已经加入刘方,并非杀了韩玄后才加入的;

    十二,单刀赴会——鲁肃单刀会关羽,这是一次外交活动,非鸿门宴,“单刀”是为军士的佩刀;

    十三,水淹七军——《三国志》关羽和于禁的传记记载到:“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是为天灾,非人祸;

    十四,刮骨疗伤——《三国志》的全部记载为: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另: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

    十五,麦城拒降——是诈降,而不是拒降。不过拒降倒很适合演义中的形象;

    十六,赤兔马——确有此马,吕布也确实骑过,但是吕布死后史书再也没有详细记载,关羽骑赤免一事纯属艺术创作;

    十七,月下斩貂蝉——仅为艺术;

    十八,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还有,关兴是文官……

    十九,周仓——虚构的人物;

    二十,追命吕蒙和玉泉显圣——只要您不是法轮功的忠实信徒,想必您就会有最起码的判断能力。

    (历代帝王给予关羽的封号)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隋 隋文帝 开皇二年(582年) 忠惠公
    唐 唐高宗 仪凤元年(676年) 伽蓝之神
    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崇宁真君
    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崇宁真君
    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二字
    宋 宋孝宗 隆兴二年(1164年) 壮缪义勇王
    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英济二字
    元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 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历史评价】

    (本文收录的历史评价包括以下,资料来自网络和史书)

    陈寿:①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②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

    裴松之: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

    傅干:勇而有义,万人之敌。

    程昱:万人之敌。

    郭嘉: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刘晔:关羽勇冠三军。

    温恢:关羽骁锐。

    董昭:羽为人强梁。

    廖立: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

    周瑜:熊虎之将。

    吕蒙:关羽实熊虎。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羽素勇猛。

    陆逊: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

    鲁迅: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毛泽东: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败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

    彭德怀:关云长这个人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重小节而不顾大节。……自以为天下无所不通,听不进忠言良谏,看不起知识份子,不会用将,哼哼,根本不是帅才。更何况,他当时是个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者利用作工具,真没意思。

    王芳: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易中天: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

    黄金狮子小艾:关羽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特殊,他特殊在“跟随”曹操之前已经有了一段不平凡,甚至是可歌可泣的兄弟感情之旅,这也是曹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的感慨。

    我的评价: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的个性比较单纯,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显然要复杂得多,然而这也许就是关羽最为容易惹人喜爱的地方了。关羽也有属于自己的勇气和情感,他高傲,但这是一种凡人般的高傲,是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的,同时也被引以为戒。如此看来,也许他更适合去做一个水浒一类的好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的关羽,都有着可爱之处,至于后来历界帝王给予的封号,反而拉大了关云长与老百姓的距离,那不过是封建统治的象征而已。

      文章我就写到这里了,我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关羽迷,我对关羽的热情当然是远远比不上关铁粉们的,所以文章难免会有错漏或者偏见等等,有关这些,还望请众位羽迷指教。

      关帝届的大门关上了,离开之前,我又回头望了一下那扇大门,我知道,到了明天,这扇大门又会重新打开。小艾为关羽打开了一扇门,我则为孙权的打开了大门,准备迎接后来每一位远方来的朋友,可是,又有哪一扇大门,会为那些发展了社会,却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英雄所敞开呢?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司马光)
    《三国志》(陈寿)
    《三国史》(张大可)
    ★《史说新语》(汗青)
    《毛泽东读古书实录》(黄丽镛)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
    《刘备传》(张作耀)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区别》(孙尚香
    ☆《谈关羽和张辽的艺术形象》(太阳神福波斯)
    ☆《曹操与关羽》(老不看三国)
    ☆《浅论关羽北伐的时机》(诸葛武侯)
    ☆《关羽、孙权婚姻可行性探讨》(辽东管宁
    ☆《浅谈“吴蜀联盟”到荆州关羽的败亡》(黄金狮子小艾)
    ★《一错再错,分析关羽失荆州的全过程》(李牧大将军)
    ★《万世虚名骂关羽》(非天工作室)
    ☆《和〈万世虚名骂关羽〉那批作者说几句公道话》(mqolp)
    ★《点评孙坚败亡──兼论孙坚及关羽作风三失》(凌云雕龙)
    ★《曹操和刘备两阵营变节的高级干部比较》(大魏虎豹骑)

    本文相关人物: 关羽 曹操 刘备 吕蒙 孙权 张飞 黄忠 吕布 诸葛亮
    阅读:
  • 相关阅读
  • 推荐专题
    热点人物
    三国演义电子辞典